喘息样支气管炎
病因
1.感染因素
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引起。较常见的有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部分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
2.解剖特点
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都比较狭小,其周围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黏膜易受感染或其他刺激而肿胀充血引起管道狭窄,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从而产生喘鸣音。
3.过敏体质因素
临床表现
检查
血常规随感染病源出现相应改变。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减少,细菌感染则升高。支原体感染或混合感染时血常规无特异表现。
需要时可以完善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如支原体抗体、特异性病毒抗体等,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计划用药时间及疗程,判断预后等有帮助。
诊断
1988年全国小儿哮喘会议提出评定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计分法),凡年龄<3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
1.婴幼儿患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样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3次者2分。
2.肺部出现哮鸣者2分。
4.患儿有其他过敏史1分。
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婴儿须经常拍背、改变体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重者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2.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感染经验性用药,一般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点滴。考虑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单纯病毒感染可不用抗生素。以后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调整用药。
3.对症治疗
发热时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防止高热及惊厥;使用2激动剂雾化吸入,缓解咳嗽和喘息,促进排痰;口服止咳化痰药物。重症按照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治疗。
4.中医疗法
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以黄黏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身微黄白,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