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输尿管脱垂

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角膜组织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对本病的遗传特点、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基因诊断、治疗等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现已明,本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DNA分析等面都做了很有成果的工作。......
目录

病因

胚胎发生,输尿管囊肿是由Chwalla膜延迟破裂所致。Chwalla膜存在于正常胚胎,位于输尿管与尿生殖窦之间,该膜延迟破裂导致末端输尿管扩张,狭窄。输尿管位置与膨出的系分为单纯型与异位型。前者输尿管较正常位置略有偏移膨出常较小,影响少,多见于成人,又称成人型。异位输尿管膨出多较大且并发重输尿管,两输尿管在通常部位穿透膀胱层,下输尿管膀胱三角区,而带有输尿管膨出,流上部的输尿管,则位于黏膜下层,膀胱颈或后尿道。临床上亦见有介于二型之间者。

临床表现

输尿管膨出多以尿路梗阻并发感染为症状,表现为反复发热、脓尿及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线中断、血尿,甚至结石,在婴儿可有生长发育迟滞或非特异性肠道症状,也可触及部包块。由于异位输尿管膨出位于膀胱颈或和后尿道,故在女孩排尿时,部分膨出可垂至尿道外,但也偶见输尿管膨出绞窄成一大出性肿物者。如尿路梗阻严重,双侧受回压及感染影响,长期尿路感染及梗阻如不及时解除,将会导致功能丧失,可导致尿毒症。凡婴幼儿、尤以女性有反复泌尿系感染、排尿困难或尿道有可复性小肿物出者,应考虑该症,并应进尿路造影检查。静尿路造影如功能良好,可见膀胱充药的输尿管膨出及比较薄的膨出壁。当伴发重输尿管的上部因回压、积水、感染、功能不良而不显影时,可见显影的下部因受压向外向下移位,并呈发育不良的态,同时膀胱颈部可见光滑的充盈缺损,有时膨出局部壁过薄,则凹入似呈分状。膀胱镜检查易于辨认光滑的输尿管膨出,半透明状,被覆正常的膀胱黏膜,但多因膨出过大,不能看到全貌。

检查

并发感染或结石时,可有血尿、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周围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有酐增高等功能受损表现。输尿管囊肿的诊断要依靠静尿路造影及B超检查。

1.尿路造影

尿路造影时,单一输尿管膀胱囊肿可见远端输尿管显影呈蛇头样,其周围一圈透光影是输尿管囊肿壁。重复输尿管并异位输尿管囊肿起的上半因功能不良常不显影,显影的下半向外下移位,呈垂头百合影,膀胱基底部可见光滑的充盈缺损。此影须与膀胱结石块、膀胱相鉴

2.B超检查

可探及肾盂输尿管积水,膀胱膀胱尾侧囊肿。可检出膀胱1cm直径以上的囊肿

3.膀胱镜检查

对小的囊肿可以观察清楚,对较大的异位囊肿见到有管分布的薄囊壁,见到囊肿律性收缩和充盈。

治疗

对于小的单纯性输尿管膨出,无尿路梗阻,也无临床症状者,不需要治疗,但对于并发尿路梗阻的异位输尿管膨出,除用抗生素控制泌尿系感染外,据患侧输尿管情况决定手术法。如果患侧上半功能不良,则应做患侧上半切除术;如果术后仍有症状,再处理输尿管膨出。如患侧功能良好,则做输尿管膨出切除及防反流的输尿管膀胱术,或尿道输尿管膨出底部孔。

预后

功能严重丧失或发育异常则影响预后,轻症者可无明显症状,也不需治疗。手术解除梗阻,多使症状缓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