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颅脑损伤

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是起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损伤较敏感及儿童时期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导致损伤。许多研究也显示在全年龄组颅外伤中,5岁以下是一个发病高峰期。损伤是起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损伤较敏感及儿童时期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导致颅......
目录

概述

损伤是起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损伤较敏感及儿童时期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导致损伤。许多研究也显示在全年龄组颅外伤中,5岁以下是一个发病高峰期。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要原因

起儿童损伤的要原因是坠落,撞击,新生儿损伤要由产伤起。

2.分类及分型

损伤的分类及分型:

(1)分类: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①原发性损伤:包括震荡,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肿,硬膜下肿,多发肿或混肿,脑室等。

②继发性损伤:包括移位或脑疝起的压迫性损伤,弥肿胀梗死等。

(2)分型:

据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分型:据伤后神经体征表现(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可将其分为3型: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重型(3~8分)。

损伤的程度分型:也可将分为4型:

A.轻型:无颅骨骨折,且意识丧失不超过30min。

B.中型:颅骨骨折,轻度挫裂伤,或伤后意识丧失达30min至12h。

C.重型:所有颅肿,挫裂伤,脑干损伤,意识丧失12h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

D.特重型:伤后深昏迷大脑强直,出现双瞳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者。

(二)发病机

儿童损伤的特点:儿童未发育成熟的颅结构特征对外伤的即刻效应起重要作用,婴幼儿颅骨薄而弹性好,缝未,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可缓冲撞击的能量,减轻加速性损伤,幼儿前中颅窝底相对平坦光滑,对移动组织的摩擦抵抗力小,可减轻减速性对冲伤,另外,小儿的蛛网膜下腔较成人小,组织可以活动的幅度小,因此小儿颅外伤导致的表面挫伤较少。

但是,小儿颅结构也有加重损伤效应的一面,小儿头皮各层之间连接疏松管丰富,损伤后可起广泛皮下肿且肿不易自限,常常造成休克;小儿颅骨骨折伴硬膜撕裂者,因搏动的冲击而使骨折线可进性增宽,成儿童特有的生长骨折,可造成质缺损,甚至可成局部膨出;小儿组织流量较成人大,表面管密集,外力下颅骨造成管撕裂后,出比较凶猛;小儿屏障发育不完善,组织通透性高,外伤组织水肿肿胀明显,往往加重继发性损伤。

临床表现

新生儿损伤几乎都是产伤所致,多因颅骨,且常伴有缺氧损害,可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体征有颅骨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张力和力减弱或生理反射消失等,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稳定性差,故发生组织挫裂伤时,临床反应严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患儿常有延迟性意识障碍,即伤后原发性昏迷短暂或缺如,但哭闹不久后又陷入昏睡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嗜睡数天,常与继发性损伤起的二次昏迷相混淆,患儿还可出现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项强直,双侧瞳孔不等或眼运动障碍,局部组织损害时可出现肢体瘫痪抽搐,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穿多有液,有膜刺激征,病程发展出现水肿肿胀时可导致压增高,患儿表现有生命体征的变化,患儿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时,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深,阵发性角弓反张,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和呼吸环功能的衰竭,小儿颅肿的临床表现较轻,脑疝症状出现较晚,但病情变化急骤,一旦瞳孔大,迅即进入濒危状态。

并发病症

膜刺激征,水肿压增高,出现休克昏迷角弓反张脑疝,呼吸环功能的衰竭,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等。

检查

椎穿刺对判断是否有网膜下腔出或颅高压有帮助,但应慎用,以免诱发脑疝

X线可判断有无颅骨骨折;CT可发现挫裂伤,颅肿,肿胀颅骨骨折,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诊断鉴别

诊断

外伤史容易诊断,但对判断病情的轻重,损伤的范围和类型,是否有成和继发性损伤,仍需结助检查结果和病情的变化判断,损伤的早期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应短期复查患儿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自发运动及脑干生理反射,随时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处理。

诊断

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易于与其他病因起的颅病变相鉴,实验室和助检查结果也有助于鉴诊断。

治疗

对儿童重度损伤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环功能的稳定,及早纠正休克通气不足,损伤的治疗重点应放在控制压增高上,必要时可进压持续监测,对于严重挫裂的组织和有占位效应的颅肿而发的压增高者,应手术尽早清除肿,降低颅压的措施始可用过度换降低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来实现,无效时可应用渗透性利尿药和激素治疗,人工冬眠疗法和亚低温技术可减少代谢率,降低颅压,严重损伤的患儿可以试用,由于小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功能较弱,因此在脱水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防治低钠,低钾,代谢性酸中毒和过度脱水

一般情况下,在外伤后2~4天常因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起水潴留,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此时浆渗透压下降,细胞渗透压高于细胞外渗透压,易出现细胞水肿,如果外伤早期大量输液可致压增高的危险,因此小儿急性水肿的补液量应为:30~60毫升/(kg•d)(年长儿),或50~100毫升/(kg•d)(婴幼儿),纯糖液不适用,可用碱性含盐液,以纠正水肿时常伴有的代谢性酸中毒,对颅外伤后的癫痫必须及时控制,可用安定静滴注,量为每次0.3~0.5mg/kg,要避免与苯巴比妥(鲁米那)同时使用,以免呼吸抑制,对于就诊时昏迷的患儿,在处理颅外伤的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并有其他脏器和脊髓的复性损伤,以免因延误治疗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对于轻型损伤有一过性意识障碍的患儿,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加深,瞳孔不等大,紧急CT检查,做出相应的处理。

预后

与病情轻重,损伤部位和及时救治密切相,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凶险,严重损伤多遗留后遗症而影响预后。

预防护理

重视围生期工作,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损伤;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各种意外和外伤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部并发症。

3.高热时,应及时处理,尽量缩短高热的持续时间,可给予物理降温。

4.注意病人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注意饮食规律。

2、据医生的建议理饮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

下一篇 硼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