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

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是椎管膜外间隙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脊髓压迫或神经刺激症状。由于胸段硬膜外腔较宽,含有丰富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并有较多的静丛,脂肪组织抗感染能力差及静流缓慢,故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多,胸段发生脓肿者约占病人总数的50%,其次为骶段,约占总数的35%,颈段较少见,约占总数的15%。脓肿多位于脊髓神经的后(82......
目录

发病机制

多数为急性膜外脓肿、少数为亚急性或慢性。

1.急性膜外脓肿 表现为硬膜外腔组织、渗出,大量白细胞浸润,继而脂肪组织坏死液化,成脓液积存。

2.亚急性膜外脓肿膜外腔有脓液和炎性肉组织并存,部分可有不完整的包膜。

3.慢性膜外脓肿膜外腔以肉和结缔组织增生为,脓液包裹脓肿。亚急性或慢性者常有局部膜的增厚,对神经产生压迫效应。既往的理论认为脊髓功能障碍归因于脓肿产生的压迫效应,近来的研究显示静回流的异常在神经功能障碍中起要作用,病理实未见明显神经动脉受累,但静的压迫与栓塞、神经水肿、硬膜外腔静丛的梗死及栓塞性炎的成比较常见。神经本身也可因感染的直接扩表现炎症反应。

症状体征

典型的表现可分为3期:

1.柱和神经痛期 多在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等感染中毒症状出现1~3天后,出现相应脊髓段的神经刺激症状,表现为难以耐受的疼痛,叩击柱时可出现受累段的叩击疼痛。患儿不能表述症状时,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柱侧弯采取强迫体位来缓解疼痛。脓肿在胸段者可有剧烈的腹痛或下肢痛,临床易误诊“小儿急性阑尾炎”,此期全身感染症状较重,末梢象可见白细胞明显增高。

2.脊髓功能障碍期 常在痛期数小时或几天发生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力减退呈迅速进展性及括约功能障碍。

3.完全瘫痪期 由第二期很快进入肢体完全性软瘫,一切反射消失,大小便潴留

用药治疗

应在早期未出现完全性截瘫之前做出诊断并予以积极手术治疗,一旦延误出现完全性截瘫,则术后脊髓功能难以恢复。因此诊断一明确,应实施紧急手术。手术的的是: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清除脓液和肉组织;解除脊髓的机械性压迫;充分流。手术应切除脓肿部位的椎,切除的范围上下界应达正常硬膜,侧要宽,但不要损伤关节面,如果脓肿累及段太多可作椎间断切除,以免影响柱的稳定性。术中应彻底清除脓液和肉组织,并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不可切膜,以免感染向硬膜下腔扩,术中应注意蜡、凝海绵不应留置伤,防止异物反应导致的伤不愈。硬膜外腔应放置流条或橡皮管,以利于术后炎性渗出物的持续流出,必要时还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液体向残腔反复冲洗,一般流可在术后2~4天拔除。对于脓肿位于脊髓并有椎体骨髓炎的患儿,常常采用体腔外椎体后外侧入路清除脓肿,避免腔或胸腔入路,以免感染向胸腔的播,术中应清除坏死的椎。术中脓液应常规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术后静点滴大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在未确定何种致病菌感染的情况下,多采用针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可选用头孢三代抗生素,然后据细菌培养得结果作相应的调整。

对于单纯的膜外脓肿,通常静点滴抗生素治疗3~4周后继续抗生素4周,而并有椎体骨髓炎的患儿,抗生素治疗的疗程需延长到6~8周。

饮食保健

平时多吃一些养含量高的食物,注意补充一定的维生素养物质。

预防护理

1.防止皮肤黏膜感染 做好小儿的皮肤黏膜护理,防止发生皮肤黏膜的化脓性感染。

2.防治呼吸道等各种感染 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各种感染性疾病。

3.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4.防止医源性感染 各种治疗、操作严格无菌规定。

5.防止各种外伤 防止各种外伤造成部的放性损伤。

病理病因

1.感染途径

(1)源性:是脓肿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占26%~50%),多见于周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皮肤的疖肿(占15%),静注射、细菌性膜炎、呼吸系统的感染和口腔的局部脓肿也是常见的感染来源。

(2)直接扩骶部的褥疮椎体结核所致的脓肿部和颈部的放性外伤口咽部的炎症、纵隔炎脓肿均可导致感染向相应脊髓段硬膜外腔的直接扩脓肿

(3)医源性:柱外科手术、硬膜外腔的置管麻醉及椎穿刺等医疗操作的不规范均可能将致病菌带入硬膜外腔,脓肿

(4)外伤性:部的放性损伤和柱的贯通伤也是膜外脓肿成的常见原因,约占30%。

(5)隐源性:约50%的患者可能并不能找到明确的感染来源,但多数隐源性感染也是源性感染,只是因为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原发病灶表现不明显。

2.病原 脓液的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的类型,当患者原先已应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时,培养也可能为阴性,细菌培养找不到细菌者占总数的29%~50%。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占50%);其次为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和沙门杆菌也是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对于慢性膜外脓肿,多继发于椎体结核,因此结核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病人总数的25%,溶组织隐球菌、霉菌、布杆菌和厌氧菌在慢性脓肿中也偶见报道。多种病原菌感染约占细菌培养阳性总数的10%,厌氧菌感染约占8%。

疾病诊断

需和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神经及椎间盘突出相鉴。胸脓肿起剧烈腹痛时,注意与急性阑尾炎相鉴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象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

2.椎穿刺检查 椎穿刺抽出脓液是确诊的直接据,但穿有起蛛网膜下腔感染的危险,操作中应小心逐步进针针刺过黄韧带后,应回吸有无脓液,如一旦抽出脓液即可拔针;穿针未抽出脓液而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可见有清亮的液流出,化验检查可见白细胞数和蛋白量增高,动力试验可见有梗阻表现。

其他助检查:

1.柱X线平 除非并有相邻椎体的骨髓炎时才有异常发现,多表现为椎体的质溶解、破坏。

2.MRI 典型表现为:T1呈低或等信号,T2呈高信号的硬膜外占位,椎体骨髓炎时可见松质、受累的间盘及椎旁的软组织信号的降低,增强扫描时可见脓壁的环状薄壁强化,有大量肉组织成时则表现为不规则团块状强化。

并发症

发生感染中毒症状血症,发生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完全性软瘫,大小便潴留等。

预后

本病的治疗效果与病程的缓急、致病菌的毒力、患儿的全身状况、脊髓的受压程度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直接系。在第一或第二期手术,效果较好,若在截瘫出现6~12h后手术,则神经功能恢复者甚少。膜外脓肿患者的病死率为18%~23%,死亡的要原因有:①感染难以控制,死于血症;②死于术后并发症,如尿路感染或褥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