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脑扁桃体下疝

小脑体下疝畸阿诺德-奇阿(Arnold–Chiari)畸,为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使小脑体下部下降至枕骨大孔以下、颈椎管,严重者部分延髓下段、四脑室下部下蚓部也下疝入椎管。常并有脊髓空洞,也可环受阻积水。小脑体下疝畸常伴其他颅颈区畸脊髓膜膨出颈椎裂和小脑发育不全等。可表现为头痛、头面部上肢力弱、肩部痛温觉减退、困难、眩晕、......
目录

疾病分类

本病首先由奥地利病理家Hans Chiari 在19世纪末提出,后由其他者补充,共分为四型,多数为1型或2型。

Ⅰ型是临床表现最轻的一型。又称原发性小脑异位,表现为小脑体下疝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进入入椎管延髓轻度向前下移位,第四脑室位置正常。常伴颈段脊髓空洞症、颅颈部

Ⅱ型不仅有小脑体(伴或不伴蚓部)疝入椎管桥脑延髓、第四脑室下移,正常的延颈交界处呈“扭结样屈”,某些结构颅骨、硬膜中脑小脑发育不全,90%有积水,常脊髓空洞症、神经元移异常、脊髓膜膨出等。

Ⅲ型为最严重的一型,罕见。表现为延髓小脑蚓部、四脑室及部分小脑半球疝入椎管上段,枕骨发育异常、枕部膨出、脊髓空洞及栓系、并有明显头颈部畸小脑等。

Ⅳ型,伴有明显的小脑脑干发育不全,但不疝入椎管,常在新生儿时期死亡。

病因病理

对于其发病机者们持有不同意见。其中牵说是较为最为流的观点,该说认为柱裂、脊髓膜膨出的患者,由于脊髓固定在柱裂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柱和脊髓生长速度不同,脊髓不能正常情况上移造成脊髓小脑组织向下牵移,而产生小脑体下疝。也有者认为脊髓受牵拉的影响要局限在骶部,胸段以上很少受累,同时脊髓栓系综征的患者不都并有小脑体下疝畸,故认为脊髓膜膨出与小脑体下疝无,而是延髓小脑脊髓枕骨的原发性畸,在发育过程中,后颅窝容积小,组织生长过度以致部分、迷走、副、下等后组神经及深部颈神经根被牵拉下移,枕骨大孔及颈上段椎管被填塞,环受阻,继发积水。

本病常伴其他颅颈区畸脊髓膜膨出、组织疝出枕骨大孔。小脑体下疝的同时,延髓也有不同程度的下移,严重者延髓可完全移位到枕骨大孔外这样造成了延髓侧屈神经、颈神经受牵拉脊髓受压变扁,疝出的组织脊髓及周围结构粘连,枕骨大孔塞,中脑水管或第四脑室中孔粘连塞,成梗阻性积水,又可加重小脑体下疝,正中孔塞时可伴有脊髓空洞或其他枕骨大孔畸。另外还有人提出积水说,认为小脑体下疝是由于婴儿积水向下压迫所致。小脑体延长,枕骨大孔向颅外疝出是其基小脑体下疝畸理改变,严重者疝入上颈段椎管,并伴有延髓和第四脑室同时向下延伸。延髓变长并疝入椎管第四脑室下半部也疝入椎管也是本畸的一重要特征。小脑体常充满小脑延髓池,伴有该部位组织粘连,蛛网膜下腔塞有时囊肿;由于小脑延髓塞,第四脑室中孔粘连,或中脑水管粘连塞可造成梗阻性积水;延髓和上颈受压变,颈向下移位,小脑下牵,使神经牵拉变长,上颈神经向外上向进入椎间孔;可有中脑下移,并可并桥池外侧池、环池塞等。

临床表现

小脑体下疝畸起病缓慢,女性多于男性;年龄13~68岁,平均38岁。Ⅰ型多见于儿童及成人,Ⅱ型多见于婴儿,Ⅲ型多见于新生儿期,Ⅳ型常于婴儿期发病。

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一般为枕部、颈部和部疼痛,呈烧灼样放射性疼痛,少数为局部性疼痛通常呈持续性疼痛,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其他症状有眩晕,耳鸣复视,走路不稳及无力。Ⅰ型临床可无症状,或有轻度后组神经神经症状。Ⅱ型临床上常有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小脑症状。Ⅲ型多见于婴儿和新生儿,临床上常有下肢运动、感觉障碍积水脑干脊髓受压症状小脑症状

常见的体征有下肢反射亢进,上肢肉萎缩。多数患者有感觉障碍,上肢常有痛温觉减退,而下肢则为本体感觉减退。眼球震颤常见,出现率43%。软无力呛咳常见。视盘水肿罕见,而有视盘水肿者多伴有小脑桥肿

鉴别诊断

小脑体下疝畸应与占位性病变致小脑枕骨大孔疝鉴:前者扁体多呈状,并常并其他畸;而后者扁体多呈锥,并可同时并有占位性病变的征象。

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助检查,小脑体下疝畸诊断一般不难,头颈部MRI检查,尤其矢状位像可清晰显示小脑体下疝程度,以及继发积水、脊髓空洞症等,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1.颅椎平 颅骨及颅椎平面可显示其并的质畸,如基底凹陷症、寰枕融柱裂、Klippel-Feil综征。

2.CT扫描 CT扫描要通过椎管和池造影并结冠状扫描和矢状重建技术,来显示各种病理改变。

Ⅰ型:CT表现为:①小脑体向下移位,程度不等地疝入椎管,轴位像椎管上端脊髓外侧两卵组织块影,向上与小脑相延续。池造影与冠状位显示更清楚。但应注意,小脑体低于枕骨大孔3mm以仍属正常范围,介于3~5mm为界限性异常,5mm以上则为病理状态。②延髓与第四脑室位置正常,但第四脑室可延长。③可伴积水(0%~40%)。④常脊髓空洞症等,约1/3~1/2患者有颅骨椎融

Ⅱ型:CT表现除有Ⅰ型的表现外尚有颅骨、硬膜、脑室与池等改变。颅骨与硬膜改变:出生时可见颅盖缺裂,出生后2~4周或数月渐消失。小脑在狭小的颅后窝生长,以至压迫侵蚀斜坡与颞骨部,轻者部后缘变平或凹陷,内耳道变短,严重者两部与斜坡成一前凸的扇形改变,枕骨大孔增大。大脑发育不良或穿孔,以前中2/3最易受累。轴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见不到完整线状强化的大脑镰或线状强化中断。小脑幕附着于枕骨大孔附近,使颅后窝更为狭小。小脑幕孔扩大失去正常的“V”成“U”

疾病治疗

小脑体下疝畸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手术的的是为了解除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对小脑脑干脊髓、第四脑室及该区其他神经结构的压迫,在可能的范围分离枕大池正中孔和上颈网膜粘连,解除神经症状,缓解积水。

凡患者出现梗阻性积水或颅压增高、有明显神经症状如因脑干受压出现鸣、呼吸暂停、发绀发作、角弓反张Homer综征、吞反射消失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均应手术治疗。

手术式包括枕下颅上颈椎椎切除减压或液分流术。有人认为Ⅰ型可枕下减压术,而Ⅱ型仅作分流术即可。一般作颅后窝充分减压术,即切除部分枕骨鳞部及第1或2颈椎椎,切硬膜并分离粘连,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对于有梗阻性积水手术未能解除者,可液分流术。

疾病预后

手术适应征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症状出现2年手术治疗效果最好,疼痛常可在术后缓解,肢体力弱不易改善,尤其已有肉萎缩者;脊髓空洞影像改善率可高达90%以上,相症状缓解率可达60-70%。

疾病预防

要是注意女性孕期、围生期保健防病及不能随意用药,防止先天性畸儿的出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氯化钠

下一篇 红簕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