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

外部性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是发生在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随着神经影像的发展,临床发现有些头颅较大的婴儿,头颅CT和MRI检查显示双侧部或部有蛛网膜下腔增宽,没有或仅有轻度脑室扩大,在2~3岁以后扩大的蛛网膜下腔又慢慢自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EH,又称为良性蛛网膜下腔扩大,婴儿良性硬膜下积液、脑室外梗阻性积水、外积水等,属于假性积水......
目录

疾病常识

简介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1%。

易感人群:儿童。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抽搐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外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EH为良性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不需任何外科治疗,可待其自消失)。

治疗周期:1-3个月以上。

治愈率:68%。

常用药品:皂苷钠注射用皂苷钠。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预后良好,常于2~3岁时自愈,无后遗症发生。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EH系指找不出明确原因的EH,继发性EH是指有某些病理因素所致的EH,可见于早产,缺氧缺脑病,高红素血症化脓性膜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

(二)发病机

E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者认为与颅外静阻塞起颅压力增高,尤其是上矢状窦压力升高,产生蛛网膜颗粒水平的液吸收障碍有,新近有研究认为EH可能是源于蛛网膜功能发育延迟所致,也有者认为EH可能为颅骨发育不均衡所致,甚至有者提出原发性EH的头颅CT或MRI表现可能就是部分正常婴儿的发育现象,无特殊病理意义,CT表现为脑室扩大不明显,而基底池,侧裂,纵裂池及大脑半球沟增宽。

网膜下腔扩大,曾有人认为可能是交通性积水的早期表现,也有人认为此等表现为良性的,自限的蛛网膜下腔扩大,不属交通性积水,因为在2岁以婴幼儿,颅骨增长速度较的增长速度明显为快,颅骨之间间隙增大,以至在CT上显示沟,裂,池相对较宽,正常情况下,表面蛛网膜下腔可宽达4mm,纵裂池6mm,侧裂池10mm,都属正常范围,18个月~2岁以后,发育加快,实质与颅骨之间间隙逐渐变小,蛛网膜下腔增宽情况不再明显。

预防

1.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

2.提倡适当年龄生育。

3.加强优生教育,提高人文化素质,以增强群众对优生教育的接受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

4.安全生产,谨防窒息,产伤,孕妇生产时,一定要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医院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要拖延产程,谨防围产儿窒息,缺氧,防止产伤等。

5.其他 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预防维生素A的缺乏和高红素血症等。

并发症

部分患儿有抽搐发作,张力增高。

诊断方法

症状

常见症状积水抽搐囟门头颅增大张力增高

本病发病年龄在1~1.5岁,前之前,多发生于6个月左右婴儿,国外调查发现80%以上病例存在头大家族史,常以头围增大就诊,部分患儿有抽搐发作,张力增高与隆起,囟门延迟,头颅虽大并无积水,眼无落日征,患儿发育及智力大多正常。

检查

一般原发性EH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继发性EH视原发病因不同可有不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维生素A缺乏,贫血等。

CT表现为脑室扩大不明显,而基底池,侧裂,纵裂池及大脑半球沟增宽,蛛网膜下腔扩大,在2岁以婴幼儿正常情况下,表面蛛网膜下腔可宽达4mm,纵裂池6mm,侧裂池10mm,都属正常范围,18个月~2岁以后,发育加快,实质与颅骨之间间隙逐渐变小,蛛网膜下腔增宽情况不再明显。

头颅CT或MRI扫描的表现为对称性的,显示:

1.区蛛网膜下腔增宽>5mm(正常<2.3mm),其他区域蛛网膜下腔不增宽或稍宽。

2.前部纵裂池及侧裂池增宽。

3.基底池要是鞍上池扩大。

4.沟加深加宽。

5.脑室不大或轻度扩大。

诊断鉴

EH要依据短期头围增大及特有的头颅CT或MRI表现而予以诊断,参考标准为:

1.头围异常增大: 患儿在短期(1~3个月)头围异常增大,部分出现抽搐发作或前隆起。

2.发育及智力正常。

3.助检查: 头颅CT或MRI扫描显示双侧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局限性增宽,伴或不伴脑室轻度扩大。

4.扩大的蛛网膜下腔自恢复: 随访观察扩大的蛛网膜下腔可自慢慢恢复正常。

需与脑萎缩,积水及硬膜下积液相鉴

1.脑萎缩: 患儿头围不大或更小些,在头颅CT或MRI上,呈现整个大脑沟普遍加深变宽,有时小脑沟也加深,脑室扩大,大部分病例无前部纵裂池增宽,当有纵裂池增宽时,整个纵裂池均宽而不局限于前部。

2.硬膜下积液: 多由于膜炎和外伤起,头颅CT或MRI扫描显示硬膜下积液不伴有基底池扩大及前纵裂增宽,多伴有脑室受压,其扩大腔侧缘较平滑及左右两侧多不对称。

3.积水: 颅压力增高明显,有落日征,眼部表现和神经损害表现等,造影等助检查可助鉴

治疗方案

治疗

EH为良性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不需任何外科治疗,可待其自消失。继发性EH的轻症病例亦可自愈,有原发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压增高者,可用碳酸酐酶抑制乙酰唑胺(氮酰胺),或脱水醇,以降低颅压。不张采用前穿刺放液或液分流术。如有频繁惊厥发作者,可适当短期给予癫痫药物。其治疗以综治疗为,包括高压氧、理疗、促进神经细胞发育的药物等治疗手段。   

对外部性积水的治疗,提倡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半岁以前治疗效果最理想。治疗要有两面:一是治疗所发现的异常,如惊跳、激惹、抽搐瘫痪等。二是对今后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进预防性治疗,如运动发育较同龄儿迟缓,十五个月还未能叫爸爸、妈妈或发音不清等,需早期进干预治疗,以保今后生长发育正常。治疗的法和时间需据病情而决定,轻-中度功能障碍或发育异常者,也需治疗1-3个月以上。除医生建议须在医院住院治疗外,多数可在门诊定期复诊,由医生指导在家中治疗。   

预后   

预后良好,常于2~3岁时自愈,无后遗症发生。少部分患儿可能发展成为交通性积水(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近年有者追踪随访,发现少数患儿可出现轻度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如运动发育迟缓和语言发育迟缓等,值得进一步研究。

护理

1.理喂养,多吃易消化富有养的清淡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理休息,病人可进一般活动,但休息时可使基础代谢率降低,减少氧的消耗,因此,理安排休息很有必要。

饮食保健

注意生活饮食,注意每天要有一定的维生素含量摄入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