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菌肠炎
疾病概述
弯曲菌引起人类肠炎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其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有关。国外两例志愿受试者,一例口服含菌量为106的牛奶后三天出现典型症状;另一例口服含菌量为500个的食品第四天发病。空肠弯曲菌从口进入消化道,空腹时胃酸对其有一定杀灭作用,已证明pH≤3.6的溶液对该菌可可杀灭。所以饱餐或硷性食物利于细菌突破胃屏障。进入肠腔的细菌在上部小肠腔内繁殖,并借其侵袭力侵入粘膜上皮细胞。细菌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细菌裂解出内毒素。外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外毒素激活上皮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进而cAMP增加,能量增加,促使粘膜细胞分泌旺盛,导致腹泻。这一作用可被霍乱抗毒素所阻断。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还造成局部粘膜充血、渗出水肿、溃疡、出血。如果免疫力低下则细菌可随血流扩散,造成菌血症,甚至败血症,进而引起脑、心、肺、肝尿路、关节等的损害。
肠粘膜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结肠炎,固有层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肠腺退变、萎缩,粘液丧失;腺窝脓肿;粘液上皮细胞溃疡,类似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的改变。也有部分病例粘膜病变类似沙门氏菌和志贺菌感染。
疾病病因
(一)传染源:主要是动物弯曲菌属。广泛散布在各种动物体内,其中以家禽野禽和家畜带菌最多,其次在啮齿类动物也分离出弯曲菌。病菌通过其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当人与这些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时,病原体就进入人体。由于动物多是无症状的带菌,且带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病人也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儿童患者往往因粪便处理不当,污染环境机会多,传染性就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重复感染机会多,可形成免疫带菌。这些无症状的带菌者不断排菌,排菌期长达6-7周,甚至15个月之久,所以也是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引起传染。水源传播也很重要,有报告弯曲菌引起的腹泻患者有60%在发病前一周有喝生水史,而对照组只有25%。另外除人与人间密切接触可发生水平传播外,还可由患病的母亲垂直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易感性人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发达国家、卫生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弯曲菌分离率以10-29岁年龄最高,说明成人对本病的免疫力并不比儿童强。
流行病学
弯曲菌肠炎传染源主要是动物。在啮齿类动物也分离出弯曲菌。病菌通过其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当人与这些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时,病原体就进入人体。由于动物多是无症状的带菌,且带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病人也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儿童患者往往因粪便处理不当,污染环境机会多,传染性就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重复感染机会多,可形成免疫带菌。传播途径粪一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引起传染。水源传播也很重要,有报告弯曲菌引起的腹泻患者有60%在发病前一周有喝生水史,而对照组只有25%。
另外除人与人间密切接触可发生水平传播外,还可由患病的母亲垂直传给胎儿或婴儿。人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发达国家卫生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以10-29岁年龄最高,说明成人对本病的免疫力并不比儿童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一差异,与卫生条件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平时经常少量接触体内获得一定水平的免疫力,所以发病率低。本病全年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平时可以散发,也可由于食物、牛奶及水被污染造成暴发流行。自然因素,如气候、雨量;社会因素,如卫生条件的优劣、人口流动(旅游)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病菌分类
弯曲菌系弯曲菌属的一个种,弯曲菌属共分六个种及若干亚种。弯曲菌属包括胎儿弯曲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c.colic),幽门弯曲菌,唾液弯曲菌及海欧弯曲菌(c.laridis)。对人类致病的绝大多数是空肠弯曲菌及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其次是大肠弯曲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杆菌。长1.5-5μm,宽0.2-0.5μm;呈弧形,S形或螺旋形,3-5个呈串或单个排列;菌体两端尖,有极鞭毛,能做快速直线或螺旋体状运动;无荚膜。粪便或肠拭子标本接种选择培养基或通过0.65μm滤器后接种于非选择培养基,在5-10%氧、3-10%二氧化碳,42℃时可分离该菌。空气中不能生长。最初分离时菌落很小,约0.5-1mm,圆形,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或粗糙,转种后光滑型变成粘液型,有的呈玻璃断面样的折光。根据生长所需温度的不同,不发酵葡萄糖及在1%甘氨酸、3.5%盐液、1%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特性可鉴别其种。
主要抗原有O抗原,是胞壁的类脂多糖,及H抗原(鞭毛抗原)。感染后肠道产生局部免疫,血中也产生抗O的IgG、IgM、IgA抗体,有一定保护力。弯曲菌在水、牛奶中存活较久,如温度在4℃则存活3-4周;在粪中存活也久,鸡粪中保持活力可达96小时,人粪中如每克含菌数108,则保持活力达7天以上。细菌对酸硷有较大耐力,故易通过胃肠道生存。对物理和化学消毒剂均敏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平均5天,食物中毒型潜伏期可仅20小时。初期有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骤起者开始发热、腹痛、腹泻。发热约占56.3-60%,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个别可高热达40℃,伴有全身不适,儿童高热可伴有惊厥。腹痛腹泻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整个腹部或右下腹痉挛性绞痛,剧者似急腹症,但罕见,反跳痛腹泻占91.9%。一般初为水样稀便,继而呈粘液或脓血粘液便,有的为明显血便,腹泻次数多为4-5次,频者可达20余次,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者可有里急后重,多数1周内自愈。轻者24小时即愈,不易和病毒性胃肠炎区别;20%的患者病情迁延间歇腹泻持续2-3周或愈后复发或呈重型。
婴儿弯曲菌肠炎多不典型表现为:①全身症状轻微精神和外表若似无病;②多数无发热和腹痛;③仅有间断性轻度腹泻间有血便持续较久;④少数因腹泻而发育停滞。
弯曲菌也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故有弯曲菌病之称。肠道外感染多见于35-70岁的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见症状是发热、咽痛、干咳、荨麻疹、颈淋巴结肿大或肝脾肿大,黄疸及神经症状。部分血行感染,发生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脓胸、肺脓肿、腹膜炎、肝脓肿、胆囊炎、关节炎及泌尿系感染。少数还可发生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脑炎、脑脓肿、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孕妇感染者常见上呼吸道症状、肺炎及菌血症。可引起早产、死胎或新生儿败血症及新生儿及新生儿脑膜炎。病死率不高,老年人偶可发生。
Guillain—Barri综合征常发生在空肠弯曲菌感染之后,认为是病因之一。其发病原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①细菌与神经纤维的鞘磷脂有类属抗原,可发生交叉免疫;②肠毒素与神经节苷脂结合;③细胞介导免疫损伤。
检查化验
1.大便常规:外观为粘液便或稀水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有较多红细胞。
2.细菌学检查:可取患者大便肠拭子或发热病人的血液穿刺液等为检材用,选择培养基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分离病菌,若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及特殊的生化特性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一)细菌性痢疾:典型菌痢有高热、腹痛、腹泻、泻脓、血便、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明显压痛,且有肠索伴明显里急,后重粪检有较多脓细胞吞噬细胞。重者常脱水这都有利于和本病区别。
(二)其它细菌所致腹泻如鼠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耶氏菌亲水气单胞菌、其他厌氧菌等。单从临床有时很难鉴别,怀疑时应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
治疗预后
(一)治疗
弯曲菌肠炎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与其他感染性肠炎相同。病原治疗,一般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便可自愈。严重病例可给抗菌药物治疗能迅速控制腹泻,中止排菌,常采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红霉素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亦有效,但较易产生耐药性。疗程一般5~7天。对症治疗亦应重视,有脱水者宜予以纠正。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但有严重慢性疾病发生肠道外病变者预后严重。
疾病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