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伤性脑膜炎

外伤膜炎多见于放性损伤,器伤及颅底骨折患者,常与伤处理过晚、清创不彻底有。多为弥漫性化脓性膜炎,为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致病菌常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由损伤所起的膜炎多见于颅底骨折液漏的病人,或因颅穿透性放伤而起,不过后者如果早期处理得当,伴发膜炎的机会比想象的要少得多。化脓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途径除放的创之外,亦可从液、呼吸道、旁窦、中耳及乳......
目录

基本概述

外伤膜炎多见于放性损伤、器伤及颅底骨折患者。常与伤处理过晚、清创不彻底有。多为弥漫性化脓性膜炎,为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致病菌常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发病原因

损伤所起的膜炎多见于颅底骨折液漏的病人,或因颅穿透性放伤而起,不过后者如果早期处理得当,伴发膜炎的机会比想象的要少得多。化脓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途径除放的创之外,亦可从液、呼吸道、旁窦、中耳及乳突区甚至蝶鞍进入。

发病机制

病原菌一般常为葡萄球菌、链球菌,亦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或厌氧菌,但额窦筛窦导入颅化脓性膜炎则以肺炎双球菌为多。颅穿透伤晚期的膜炎,常为深部感染侵入脑室系统或因脓肿破裂而致,感染一旦发生,由于细菌的毒素和蛛网膜下腔的炎性反应,将导致水肿压增高及流的障碍。

疾病症状

伤后初期,常有创伤反应所致中等度发热,如3~4天体温下降后,再度出现高热,或体温不降反而升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全身畏寒速和意识障碍,甚至出现谵妄抽搐,检查有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但也有少数膜炎病人发病隐袭,如液漏所致继发性感染,可在罹病之后1~2天尚无明显不适,颅穿透伤晚期的膜炎常出现水肿压增高及流的障碍。

疾病检查

1.常规

可显示外周白细胞明显增高。

2.椎穿刺

液压力正常或稍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多为多核细胞,糖定量降低,蛋白含量增高,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一般CT扫描多无异常发现,严重时可见基底部池、大脑纵裂池有高密度影及丛密度增高。并发炎时,实质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脑室呈对称性缩小。增强扫描时,软膜和皮质呈细带化或有回状强化表现。当膜炎伴发脓肿积水、硬膜下积脓、脑室炎时,则CT更有助于诊断。

临床诊断

对疑有膜炎的病人,早期宜先穿作液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外伤史、临床表现及液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颅CT扫描有助于明确感染的原因,以利进一步确定治疗案。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安静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给氧、止惊、降温。

2.抗生素治疗

在及时查明病原菌的基础上尽早投给能透过屏障的强效抗生素量必须够大,疗程必须够长。给药途径尽量采用分次静点滴,以保持均匀有效的液药物浓度。有时为了提高抗生素液中的浓度,可同时鞘给药。治疗过程应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

3.理地应用上腺皮质激素脱水药。

4.椎穿刺

在全身用药的同时,尚需椎穿刺,每天或隔天1次,既可流炎性液,又便于给药,一般常用庆大霉素2万~4万U加生理盐水10~15ml稀释后,鞘缓注,每天或隔天1次,但应注意浓度不可过高,以免起刺激和粘连。

5.去除病因

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进相应的手术治疗。如系颅底骨折液漏所致,可于感染控制后1~2月液漏修补手术;如系颅异物所致,可于抗炎治疗后异物摘除;如系放性伤道感染,可伤道病灶清除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细胞生成

下一篇 弯曲菌肠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