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无机碱皮肤损伤

钠、钾、钙、铵、钡等的氢氧化物多属强碱。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刺激作用,故可在皮肤黏膜上产生不同的病变。其中又以氢氧化钠及氧化钙(及氢氧化钙)等比较重要,且具一定代表性,除氢氧化铵易放出氨外,其余均不挥发,碳酸钠及氟化钠均为碱金属的弱酸盐,亦具碱的腐蚀作用,故一并叙述。发病原因:无机碱类均属原发性刺激物,一旦接触均可起刺激反应,其致病的严重程度随刺激物的浓度,接触时间及皮肤状况而定。发病机制:无......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无机碱类均属原发性刺激物,一旦接触均可起刺激反应,其致病的严重程度随刺激物的浓度,接触时间及皮肤状况而定。

病机制:

无机碱类均属原发性刺激物,一旦接触均可起刺激反应,其致病的严重程度随刺激物的浓度,接触时间及皮肤状况而定,上述几种物质的刺激性以氢氧化钠,氧化钙(及氢氧化钙)及氟化钠为强,碳酸钠次之,碱类起的灼伤和无机酸类有所不同,前者可以吸收组织水分,使组织蛋白质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病变向纵深发展,产生溶解性坏死,所以碱性物质对组织的损害比酸性物质的损害深在而且严重。

症状

几种碱类起的反应大致相似。

1.灼伤:多因接触高浓度的溶液所致,常发生于手,前等暴部位,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所起的灼伤,常成比较广泛的边缘不整的溃疡,覆以痂皮及坏死组织,极易遭受感染,由碳酸钠起的溃疡,典型的呈鸟眼状,可保持1~2个月以上,一旦停止接触,即可迅速愈,氟化钠起的,先呈大红肿,起疱,继而出现组织坏死,溃疡,各种碱类所起的灼伤,照例伴有灼热,疼痛感,愈后留有瘢痕。

2.皮炎:接触粉状物或低浓度液体,可起急性皮炎受累程度的轻重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观伴瘙痒感,停止接触3~5天后可消退,但也有久不愈而呈湿疹皮炎者。

3.手部皮肤干,粗糙,皲裂:笔者等在印染厂碱室所见的工人,几乎均有此表现,表现为皮肤干裂,尤以掌面为甚,这在冬季,尤为普遍。

4.指甲,毛发损害:长期接触者可起指甲灰暗,变脆,变薄,失去光泽,裂,甚至与甲床分离而毁损,此外,碳酸钠还可使毛发变为红黄色

5.上呼吸道及眼部症状:碱粉或碱液皆可等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反应,有人报道碳酸钠,氟化钠可中隔溃疡,穿孔,眼部可有畏流泪,视力模糊和异物感等,并可充,红肿,若溅入浓碱,特是氢氧化钠,可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

检查

本病据疾病的病史以及临床皮肤检查即可做出明确。首先本病是由于无机碱造成,故临床上通常具有化碱性原料的接触,如钠、钾、钙等金属元素以及其化物,如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皮肤的接触史,接触后出现皮肤的灼伤、水泡等皮损表现。

诊断鉴别

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应和接触性皮炎相鉴,是指皮肤粘膜接触外界某些物质后,要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起本病的物质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性物质三大类,其中尤以化物质致病为多见。本质属于变态反应,一般皮损较碱性皮肤损伤为轻微。

治疗

(一)治疗

碱液一旦溅到皮肤或眼,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得愈彻底愈好。局部采用对症疗法。

(二)预后

有人报道碳酸钠、氟化钠可中隔溃疡、穿孔。特是氢氧化钠,可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

护理

一、保持精神愉快、减轻精神和工作压力。

二、注意少食辛辣、油腻及高糖、高淀粉类的食物,以免加重痤疮,甚至痤疮感染。

三、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

四、保持充足睡眠,大便通畅。

五、不抽烟、少

预防

接触者必须遵守操作规程,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也可搽适当的皮肤防护,下班后彻底清洗,最好在清洗后再用弱酸性水溶液洗涤,涂少量无刺激性冷霜。注意饮食习惯,避免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注意摄入维生素B2、B6、C、E的食物。

并发症

有人报道碳酸钠,氟化钠可中隔溃疡,穿孔,特是氢氧化钠,可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