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脊液漏
疾病描述
症状体征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颅盖部开放性颅脑外伤能够及时清创处理,修补缝合硬膜,故颅盖部脑脊液漏少见。颅底部硬脑膜与颅底粘连紧密,颅底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又多纤维性粘连,骨折常伴有硬脑膜及蛛网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故脑脊液漏多发生于颅底骨折。脑脊液经由鼻腔、耳道或开放创口流出,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合并症,可导致颅内感染。
(二)发病机制
脑脊液漏是因为颅骨骨折的同时撕破了硬脑膜和蛛网膜,以致脑脊液由骨折缝裂口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流出,使颅腔与外界交通,形成漏孔,同时,空气亦能逆行逸入造成气颅。
脑脊液漏好发于颅底骨折,颅前窝骨折常致鼻漏,颅中窝骨折多为耳漏。其原因可能因颅底骨质较薄、硬脑膜贴附紧密;颅前窝有筛板、筛窦、额窦及蝶窦与鼻腔相通;颅中窝有岩骨内含中耳鼓室,外接耳道内通耳咽管;颅底又邻近脑池,故而较易引起脑脊液漏。与此相反,在儿童由于颅骨较软、富于弹性,且鼻旁窦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儿童的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发生率不足1%。不过,小儿的鼓室、乳突气房发育较早,故脑脊液耳漏并不少见。另外,因颅脑穿透伤所引起的脑脊液伤口漏(皮漏),常为早期清创处理不彻底,硬脑膜的修补不善所致,且较易发生在脑室穿通伤病人。
脑脊液漏发生的时间差异较大,多数于伤后立即出现或于数天内发生,系属急性期脑脊液漏;但也有少数病人迟至数月甚至数年之后始出现,称为延迟性脑脊液漏。前者大多数在1周左右自行封闭愈合;后者一旦出现则常迁延不愈,时停时漏,往往导致颅内继发感染、反复发作性脑膜炎。延迟性脑脊液漏发生的原因,可能与颅脑损伤后创口局部出血、脑组织水肿,暂时将硬脑膜破孔封堵有关。待血凝块溶解、吸收,脑水肿消退之后,又可因某些突然升高颅压的因素,如用力、咳嗽、喷嚏等而使薄弱的裂口发生漏液。所幸,这类病人并发脑膜炎的病死率较一般脑膜炎病人明显为低,估计亦与脑脊液漏的引流作用有关。
诊断检查
诊断应根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变化,并结合辅诊手段作动态分析。
1.病史询问 受伤时间、致伤原因、致伤时情况,了解伤后有无昏迷和近事遗忘、昏迷时程长短,有无中间好转或清醒期,有无呕吐及其次数,有无大小便失禁,有无抽搐、癫癎发作,肢体运动情况,接受过何种处理。伤前有无酗酒、精神失常、癫癎、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等。
2.神经系统检查 重点检查意识、瞳孔、肢体活动、锥体束征和脑膜刺激征等。
3.头部检查 头皮伤情况,眼睑、结膜和乳突部有无淤血,耳、鼻、咽部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流出。
5.全身检查 有无颌面、胸腹脏器、骨盆、脊柱和四肢损伤。有低血压和休克时更应注意合并伤。
6.头颅X线平片检查 疑有颅骨骨折者应摄正、侧位片。枕部着力伤加摄额枕位(汤氏位)片,凹陷性骨折摄切线位片。疑有视神经损伤摄视神经孔位片,眼眶部骨折摄柯氏位片。
7.腰穿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及颅内压情况。重型伤颅内高压明显或已出现脑疝征象者禁忌腰穿。
8.CT扫描 是目前辅助诊断颅脑损伤的重要依据。能显示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气颅、脑水肿或脑肿胀、脑池和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病情变化时应行CT复查。
9.MRI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不作MRI检查。但对病情稳定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大脑半球底部、脑干、局灶性挫裂伤灶和小出血灶、等密度亚急性颅内血肿等,MRI常优于CT扫描。
治疗方案
大多数可自行愈合;非手术疗法3~4周以上不愈;反复发生漏或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开颅找到硬脑膜破损处将其修补缝合。若脑脊液漏来自蝶窦、应经鼻蝶窦进行修补缝合时,可采用肌肉覆盖或在鞍结节处钻孔将肌肉填塞到蝶窦内。
保健贴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