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红色新月蕨

植株高达1.5米以上。长而横走,粗约2毫米。远生;叶柄长80-90厘米,粗7-8毫米,基部偶有一二鳞片,深禾秆色;叶片长60-85厘米,长披针或卵状长,渐尖头,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12对,近斜展,互生,中部以下的有长约2毫米的柄,彼此远离,长24-32厘米,中部宽4-6厘米,阔披针,短尾尖,基部近全缘或浅波状羽片与其下的同,柄长1.5-2厘米。植株高达1.5米......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1.5米以上。长而横走,粗约2毫米。远生;叶柄长80-90厘米,粗7-8毫米,基部偶有一二鳞片,深禾秆色;叶片长60-85厘米,长披针或卵状长,渐尖头,奇数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12对,近斜展,互生,中部以下的有长约2毫米的柄,彼此远离,长24-32厘米,中部宽4-6厘米,阔披针,短尾尖,基部近全缘或浅波状羽片与其下的同,柄长1.5-2厘米。叶脉纤细,下面较显,侧脉近斜展,并,小13-17对,近斜展,基部一对端连结成一个三角网眼,其上各对小和相交点的外成2列斜网眼,外达到或几达到上一对小联结点。干后薄纸质或草质,褐色,两面无毛,偶而在有一二短刚毛,叶轴羽轴叶脉上有疏短毛。孢子囊群,生于小中部或稍上处,在侧脉间排成2,成熟时偶有汇,无盖。

产地生境

福建(德化、南靖、龙、永安)、江西(龙南、乌)、广东(翁源、连山、阳山、英德、怀集)、广西(兴安、横县、容县、大苗山、梧州、扶绥)、四川(峨眉山)、重庆云南(屏边、思茅、西畴、蒙自、普洱、金坪、佛海)。生山谷或林沟边,海拔300-1550米。也产印度北部,越南泰国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中药简介

中药

【药红色新月

【类清热解毒药;祛瘀

【拼音】hóng sè xīn yuè jué

中药基源

【科属】星蕨

【基源】为星蕨植物红色新月

【药用部位】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林下或沟溪边湿地。

【基源态】

红色新月植株高100-150cm。长而横生,部疏被早落的披针鳞片远生;叶柄粗壮,长50-70cm,禾秆色;叶片薄纸质,卵状披针,长40-70cm,宽30-40cm,两面无毛,一回羽状;侧生羽片8-12对,互生,斜向上,阔披针,长约25m,宽4-6cm,先端渐尖头,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全缘或略呈波状羽片且同大,干后变红色或褐红色叶脉网状,侧脉多数,在侧脉成2网眼孢子囊群幼时生于小中部或稍上处,在侧脉间排成整齐的2,偶有汇成新月;无囊群盖

【采收加工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中药基础

性味】苦;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

治】疔疮疖肿;跌打损伤;外伤

【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适量,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