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红芪

红芪,中药。为豆科植物多序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分布于甘肃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地。具有补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之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难溃,久溃不敛。干。味甘,性微温。归......
目录

入药部位

性味

味甘,性微温。

归经

功效

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

主治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

9~30g。

炮制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头,晒干。

炮制

1、红芪:除去杂质,大小分,洗净,润透,切厚,干

2、炙红芪:取红芪,照蜜至不粘手。红芪每100kg,用炼蜜25kg。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系,粗状,深长,粗约1-2厘米,外皮暗红褐色直立,丛生,多分枝条坚硬、无毛,稍折。长5-9厘米;托叶披针,棕褐色干膜质,合生至上部;通常无明显叶柄;小11-19,具长约1毫米的短柄;小叶片卵状披针或卵状长,长18-24毫米,宽4-6毫米,先端或钝,通常具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多数,长12-14毫米,具3-4毫米长的丝状花梗苞片钻状披针,等于或稍短于花梗,被柔毛,常早落;花萼斜宽钟状,长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齿三角状钻齿间呈宽的微凹,上萼齿长约1毫米,下萼齿长为上萼齿的1倍;花冠淡黄色,长11-12毫米,旗瓣倒长卵形,先端、微凹,翼瓣线形,等于或稍长于旗瓣,龙骨瓣长于旗瓣2-3毫米;子房线形,被短柔毛。荚果2-4,被短柔毛,荚近或宽卵形,宽3-5毫米,两侧微凹,具明显网纹和狭翅。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产于甘肃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四川西北部等。生于山地石质山坡和灌丛、林缘等。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少数支痕,外皮易落,剥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成层环浅棕色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性状

1、红芪:呈类的厚。外表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皮部白色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炙红芪:呈的厚,直径0.4~1.5cm,厚0.2~0.4cm。外表皮红棕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和残留少数支痕。切面皮部浅黄色,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浅黄棕色至浅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具蜜香,味甜,略带黏性,嚼之有豆腥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羟乙基淀粉

下一篇 红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