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脱水

脱水是指人体由于病变,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细胞外液减少而起的一组临床症候据其伴有的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并低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并高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钠正常。脱水(dewatering),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水的逆过程。把水分子从物质......
目录

简介

脱水(dewatering),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是水的逆过程。把水分子从物质分子中解出来,对于单纯的水物来说,比较容易,一般只要加热使水发就可以了,如将碳酸钠水物晶体加热,就会脱水成为碳酸钠粉末。但对于只和水分子部分结成为新的物质,脱水就必须借助催化或控制其他条件,如将乙醇脱水制乙烯或乙醚等。

脱水将多孔物质和堆积颗粒层中所含的水分或液体,用机械的法加以分离的操作的总称。例如,过滤后得到的滤饼、从母液中结晶而得的堆积层,再将水或液体大部分离出去的操作。单纯的物理干也叫做脱水,如食物脱水以便贮藏,防止微生物繁殖起食物腐败等。

[loss of body fluids] 病。在医面,脱水指人体由于病变,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时补充,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

1.人体中的液体大量减少,常在严重的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出等情况下发生。

2.物质失去所含的水分,如结晶体失去结晶水,化物的分子中失去跟水相当的氢氧原子。

3.水田里旱得没有水。

脱水概述

脱水指细胞外液减少而起的一组临床症候据其伴有的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并低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并高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钠正常。脱水病因

高渗性脱水

(一)水摄入不足

昏迷患者或精神失常患者无渴感不知要水且水摄入不足,或口腔上消化道病变不能进水或水源断绝如在沙漠和意外事故中得不到水。

(二)水需求增加

高热患者或在高温环境下需水量增加但补充不足。

(三)水丢失过多

1.呕吐腹泻、肠瘦、道引流使消化液大量丢失而得不到补充

2.尿崩症或小管对抗利尿激素(ADH)不敏感而排出大量稀释尿接受溶质性利尿醇、甘氨酸等)或高蛋白含盐饮食摄入过多而产生的渗透性利尿,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排出大量糖尿以及浓缩功能障碍导致脏排水多于排钠。

脱水3.高温及重体力劳动时的大量出汗

4.气管和过度换可使水分从呼吸道大量丢失这种丢失的水是纯水,在伴有水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高渗性脱水

二等渗性脱水

1.消化道中的液体除唾液液及结肠分泌的鼓液含钠较少外,消化道的其他分泌液钠的含量都与浆相近,故腹泻十二指肠减压。 消化道瘦管等也是等渗性脱水常见的原因。高渗性脱水的患者仅少量补充了水也可导致等渗性脱水

2.大量抽放胸水腹水,或胸、

3.大面积皮肤烧伤导致大量渗液

4.急性大量失

低渗性脱水

脱水低渗性脱水常见于高渗性或等渗性脱水时只补充水而没有补充盐如上述消化液的大量丢失,利尿的应用、急性肾衰多尿尿崩症、糖尿病以及浓缩功能障碍而致大量尿液的排出,大量出汗大量抽放胸、腹水,大量失等四排水功能不足 在急慢性功能不全少尿期,因脏排水功能急剧降低,如果入水量不加限制则可起水在体潴留;严重力衰竭或硬变时,由于有效量和流量减少,脏排水也明显减少若增加水负荷亦易中毒

低渗性脱水晚期由于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向细胞转移。可造成细胞水肿如此时输入大量水分就可中毒

机理

脱水不论何种类型脱水它们首先都有脱水,即都存在有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细胞外液约占正常成入体重的20%细胞液则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又分为浆(占体重的5%)和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二部分。正常情况下不同个体之间体液量的差相当大此要决定于年龄、性肥胖程度。组织间液及细胞液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是不断交换的。浆和组织间液之间隔着一层毛细管壁除蛋白以外的物质都可以自由通透,所以毛细管两边的液体平衡要靠体渗透压和毛细管的流体静压即毛细压来维持。组织间液和细胞液之间由细胞膜分 隔细胞膜对水和一些小分子溶质(如尿素)可以通透,蛋白质等体不能通过,电解质如钠钾等虽然可以出入细胞,但它要受钠泵(细胞膜响不大,压一般不低高渗性脱水病因如果继续存在,脱水继续加重达到中等程度脱水(体重减少4%以上)时,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是调容量和细胞外液容量的重要激素高渗性脱水进一步发展容量不能维持,压下降临床上出现环衰竭的症征。脱水严重时,从皮肤发的水分减少体温调受影响,因而体温升高,临床称之为脱水热由于细胞的水转移到细胞外液,因此造成细胞脱水临床上较明显出现细胞脱水,及其所起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此外,由于细胞脱水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分解代谢加强而氧化不全结代谢产物自排出减少,可出现氮质血症高渗性脱水清钠浓度必然增高

二渗性脱水

机体有脱水而失钠大于失水。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将反射性抑制垂体后利尿激素的释放使远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因而低渗性脱水的早期尿量并不减少,且尿相对密度降低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细胞液,所以细胞外液的水分还向细胞转移,使细胞液不仅不减少有时还可以略微增加,而细胞外液则明显减少,由于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患者脱水的体表症征出现得早且明显,环衰竭的症征出现得早且明显。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以及晚期环发生衰竭,流量少;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尿量减少,尿中氯化钠含量明显降低,并出现氮质血症低渗性脱水时,细胞J液均为低渗,故无症状晚期还可因细胞水肿,发生中毒,而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三等渗性脱水

脱水机体有脱水水和钢是正常体液的比例丢失,或高渗性脱水补充了一定量的水。由于是等渗性脱水没有渗透压因素的影响,但由于细胞外液容量的不足,有效量减少亦可刺激容量感受器,起ADH和醛固酮释放增多,使对水销的重吸收增加,有利于细胞外液容量的维持。一般情况下容量减少达到10%就可以起ADH释放的增多。临床患者表现尿量减少,尿钠也减少在临床实际中等渗性脱水最为多见。等渗性脱水如果不处理,可因皮肤呼出水等水分的丢失,使等渗转变为高渗性脱水小如果只补充了水而未补充钠盐,则可转变为低渗性脱水脱水进一步发展,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除了出现体表的脱水症征以外还可发生压下降,休克甚至肾衰竭等。据体重的减轻(失水量)及临床表现,将脱水分为三度:

l.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3%或体重减轻5%仅有一般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头痛头晕无力,皮肤弹性稍有降低。高渗性脱水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6%或体重减轻5%-10%脱水的体表症征已明显,并始出现环功能不全的症征。

3.重症脱水 失水量占体重的6%以上或体重减轻10%以上前述症征加重,甚至出现休克昏迷

西医脱水

【疾病称(英文)】:dehydration

【拚音】:TUOSHUI

脱水【西医疾病分类】: 代谢及养疾病【西医定义】:脱水(dehydration)是指人体水分的输出量大于进入量所起的各种生理或病理状态。正常成人一般于单位时间(如1d)进入的水分与输出的水分处于相等(平衡)状态,故人体水总量非常稳定,约占体重的55%-60%。进入的水量包括饮水量、食物含水量及体糖及脂肪等氧化而生成的水量,1d约2000-3000ml。输出的水量包括尿量、皮肤及呼吸道在不知不觉情况下(即无明显出汗及促等)所排出的水量和粪便中的水分,1d为2000-3000ml。

【西医病因】: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或运动后大量出汗可起失水,或由于高热、多种高代谢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或由于厌食口腔食管等疾患不能进食与饮水,或由于呕吐腹泻肠减压、消化道瘘管,或由于利尿脏病多尿,或由于垂体后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而多尿等均可脱水促病人亦可起呼吸道脱水

症状】 体征 脱水时常伴以失钠等电解质丢失。当脱水甚于失钠时可浆及细胞外液浓缩而发生高渗性脱水浆渗透压大于正常高限(约300mmol/L)。 如脱水失钠比值与浆(如小肠液)相近时则起等渗性脱水,即虽脱水浆渗透压维持正常。如脱水少于失钠,则发生低渗性脱水,则浆渗透压低于正常低限(约270mmol/L)。但不论何种脱水,体液水分均减少,起体液量缺失。

1.高渗性脱水时,下丘渴觉中枢受刺激,志清醒者即有渴感而要求水,同时下丘前部视神经上核受刺激而释放抗利尿激素环而作用于小管及集管,于是水分回吸收增多,尿量大减。水、少尿的调后体水分恢复正常,于是高渗转为等渗,体液总量也恢复,故轻度脱水常发生,不致起严重病情;但若脱水严重,尤其是调功能失常者则往往呈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高渗性脱水者除渴外常呈皮肤粘膜干,面部潮红,躁动不安。小儿易有脱水热,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减轻。由于容量下降,压明显降低,可休克。又由于环量不足,非蛋白氮等代谢产物滞留前性氮质血症与酸中毒细胞等脱水精神神经征群,最终可发生昏迷。此时液浓缩,细胞数、血红蛋白、细胞压积及Na+等均可升高,浆渗透压亦明显超过正常高限。尿液浓缩而比重高。

2.等渗性脱水渴常不明显,低渗性脱水时则无渴,病人除有原发病症状要有体液缺乏与失钠等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表现。当脱水超过体重的2%-3%,且Na+<125mmol/L时,患者感疲乏软弱、四肢无力头昏头痛精神倦怠,有时有恶心感。当每公斤体重失钠(NaCl)达0.5-0.75g时,容量常下降,压常降低(收缩压<12kPa以下)、细数、视力模糊。当每公斤体重失钠达0.75-1.25g时,即有淡漠无木僵休克昏迷,尿中常少钠(<10mmol/L)或无钠。尿量早期因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受抑制而未必减少,但后期尿量减少,患者常死干周围环衰竭。Na+、Cl-常降低,但由于环障碍,非蛋白氮、酐、尿素亦可增高,液亦呈浓缩状态。

【西医治疗】:高渗性脱水者应给0.45%NaCl液(半渗液)。

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患者需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失钠严重者还可补充3%-5%NaCl液。补液时还需注意纠正钾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此外,不论何种脱水,除对症治疗外,病因治疗亦为重要原则。治疗上要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一般用等渗溶液、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补液量可失水量占体重的1%需补充液体1000ml简单计算。也可钠测定数值推算,下列公式可供计算参考:

所需补液量(ml)=4×体重(kg)×(钠mmol/L-142)应注意补液速度。如系中、重度脱水,可在4-8h先补充计算补液量的1/2-1/3;剩余的可在24-48h继续补充。同时应密切观察临床变化,据补液后的反应来判断补液量是否充足。有条件时可测中压监护输液速度。

词语脱水

拼音:tuō shuǐ

词语解释

脱水 tuōshuǐ

[dehydrate] 物质失去水分

脱水 tuōshuǐ

[loss of body fluids] 病。人体中的液体大量减少,常在严重的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出等情况下发生

详细解释

(1).病。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出的情况下,人体中的液体大量减少。其症状渴、皮肤干、眼球凹陷、尿量减少等。

(2).物质失去水分。如结晶体失去结晶水,化物中失去与水相当的氢氧原子等。

(3).一种降低物料中水分的作业。有专用的脱水机械,如离脱水机、浓缩机、过滤机、干机等。干也是脱水的一种法。

高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以失水多于失钠、清钠浓度>150mmol/L(150mEq/L)、浆渗透压>310mOsm /L为要特征。  1.原因和机制

(1).单纯失水

失水:任何原因起的过度通气都可使呼吸道粘膜的不感发加强以致大量失水;

皮肤失水:例如在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时,通过皮肤的不感发每日可失水数升;

失水:中枢性尿崩症时因ADH产生和释放不足,尿崩症时因小管和集管对ADH的反应缺乏,故脏可排出大量水分。失水发生在单位的最远侧部分,亦即在这个部分以前,大部分钠离子已被重吸收。因此,病人可排出10~15L的稀释尿而其中只含几个mmol的钠。

单纯失水时机体的总钠含量可以正常。

⑵失水大于失钠:即低渗液的丧失,见于:

肠道失液:呕吐腹泻时可能丧失含钠量低的消化液,如部分婴幼儿腹泻的病儿,粪便钠浓度在60mmol/L以下;

②大量出汗:汗为低渗液;大汗时每小时可丢失水分800ml左右。

丧失低渗尿:如反复静输注醇、尿素、高渗葡萄糖等时,可因小管液渗透压增高而起渗透性利尿,排水多于排钠。

在这些情况下,机体既失水,又失钠,但失水不成比例地多于失钠。

⑶饮水不足

上述原因在渴感正常的人,在可以得到水和能够水的情况下,很少高渗性脱水,因为在水分丧失的早期,浆渗透压稍有增高时,就会剌激渴中枢。在水后,浆渗透压即可恢复。因此,只有在下述情况才会发生明显的高渗性脱水:①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②不能或不会饮水:如频繁呕吐的病人、昏迷病人、极度衰弱的病人等;③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可损害渴中枢;在有些并不起失语症的大脑皮质管意外的老年病人,也可发生渴感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常是综性的,如婴幼儿腹泻高渗性脱水的原因除了丢失肠液、入水不足外,还有发热出汗,呼吸增快等因素起的失水过多。

2.对机体的影响

⑴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剌激渴中枢(渴感障碍者除外),促使患者找水

⑵除尿崩症患者外,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剌激下丘渗透压感受器而使ADH释放增多,从而使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而比重增高。

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液中的水向细胞外转移。以上三点都能使细胞外液得到水分补充,使渗透压倾向于回降。

可见,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都有所减少,但因细胞外液可能从几面得到补充,故细胞外液和容量的减少不如低渗性脱水时明显,发生休克者也较少。

⑷早期或轻症患者,由于容量减少不明显,醛固酮分泌不增多,故尿中仍有钠排出,其浓度还可因水重吸收增多而增高;在晚期和重症病例,可因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多而致尿钠含量减少。

⑸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使细胞脱水时可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嗜睡、抽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体积因脱水而显著缩小时,颅骨皮质之间的管张力增大,因而可导致静破裂而出现局部和蛛网膜下出

脱水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由于从皮肤发的水分减少,热受到影响,因而可以发生脱水热。

脱水程度可将高渗性脱水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①轻度: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2~5%,患者粘膜干,汗少,皮肤弹性减低,渴,尿量少,尿渗透压通常>600mOsm/L,尿比重>1.020(脏浓缩功能障碍者如尿崩症患者等除外),可出现酸中毒,但不发生休克,婴幼儿患者啼哭无泪,前囱凹陷,眼球张力低下。②中度: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5~10%。临床表现有严重渴,恶心,腋窝和沟干,皮肤弹性缺乏,液浓缩,动过速,体位性压,中压下降,表情淡漠功能低下,少尿酐和尿素素氮水平增高,清钾浓度可在正常范围的上限或稍高,尿渗透压通常大于800mOsm/L,尿比重>1.025(脏浓缩功能障碍者如尿崩症患者等除外),发生酸中毒。③重度: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10~15%。患者常发生休克,临床要表现有少尿无尿压下降,搏快而弱。脏功能受损害,酐和尿素氮上升;清[K+]升高。代谢性酸中毒通常严重。重度脱水常可导致死亡。脱水程度超过此界限时,很少人能够耐受。

3.防治原则首先应防治原发疾病,防止某些原因的作用。高渗性脱水时因钠浓度高,故应给予5%葡萄糖溶液。高钠血症严重者可静注射2.5%或3%葡萄糖溶液。应当注意,高渗性脱水钠浓度高,但患者仍有钠丢失,故还应补充一定量的含钠溶液,以免发生细胞外液低渗。

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以失钠多于失水,清钠浓度<130mmol/L(<130mEq/L),浆渗透压280mOsm/L为要特征。  1.原因和机制

⑴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是因呕吐腹泻,部分是因、肠吸术丢失体液而只补充水分或输注葡萄糖溶液。

⑵大汗后只补充水分:汗虽为低渗液,但大量出汗也可伴有明显的钠丢失(每小时可丢失30~40mEq左右的钠),若只补充水分则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

⑶大面积烧伤烧伤面积大,大量体液丢失而只补充水时,可发生低渗性脱水

性失钠:可见于以下情况:①水肿患者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如氯噻嗪类、速尿利尿酸等)时,由于单位稀释段对钠的重吸收被抑制,故钠从尿中大量丢失。如再限制钠盐摄入,则钠的缺乏更为明显;②急性功能衰竭多尿时期,要是小管液中尿素等溶质浓度增高,故可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使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水重吸收减少;③在所谓“失盐性肾炎”的患者,由于受损的小管上皮细胞对醛固酮的反应性降低,故远侧小管(近年有人认为是集管)细胞对钠重吸收障碍;④Addison病时,要是因为醛固酮分泌减少,故小管对钠重吸收减少。对上述些失钠的病人,如果只补充水分而忽略了补钠盐,就可能低渗性脱水

由此可见,低渗性脱水的发生,往往与措施不当(失钠后只补水而不补充钠)有。这一点应当起充分的注意。但是,也必须指出,即使没有这些不适当的措施,大量体液丢失本身也可以使有些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这是因为大量体液丢失所致的细胞外液容量的显著减少,可通过对容量感受器的剌激而起ADH分泌增多,结果是脏重吸收水分增加,因而起细胞外液低渗(低渗性脱水)。

2.对机体的影响在细胞外液容量尚末减少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DH分泌减少,故小管上皮细胞对水重吸收减少而导致脏排出的水分增多。因此,早期患者可排出较多的低渗尿。水分排出的增多一面可使细胞外液容量进一步减缩,因而可使患者倾向于发生休克,另一面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因而又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如果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然得不到恢复,则细胞外液可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转移,故细胞液并无丢失而细胞外液量则显著减少,患者易发生休克,这是本型脱水要特点。此外由于钠浓度低,致密斑(位于远小管起始部)的钠负荷减轻。故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增强,醛酮分泌增多,因而可使小管上皮细胞对钠的重吸收增强,尿中Na+或Cl-排出减少。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也与细胞外液特是有效量减少,以致脏入球小动脉压力降低、牵张感受器被兴奋,从而使素释放增多有

脱水进一步发展以致细胞外液容量严重不足时,又可因容量感受器受剌激而使ADH分泌增多,从而使脏重吸收水分增多,其结果是一面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细胞外液容量,使之不致过分减少,另一面则又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从而促使水分向细胞转移。  在临床上,伴随着休克倾向的出现,患者往往有静塌陷、动脉压降低、搏细速、四肢冷、尿量减少,氮质血症等表现。由于细胞外液特是细胞间液显著减少,因而患者皮肤弹性丧失,眼窝和婴儿囟门内陷

据缺钠程度和临床症状,也可将低渗性脱水分为三度:①轻度:相当于成人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患者常感疲乏、头晕,直立时可发生昏倒(昏厥),尿中氯化钠很少或缺如;②中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5g~0.75g。此时患者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收缩压轻度降低、起立时昏倒、率加快、搏细弱、皮肤弹性减弱、面容消瘦等表现;③重度:每公斤体重缺失氯化钠0.75g~1.25g,患者可有表情淡漠木僵神经症状。最后发生昏迷有严重休克

3.防治原则除去除原因(如停用利尿药)、防治原发疾病外,一般应用等渗氯化钠溶液及时补足容量即可达到治疗的。如已发生休克,要及时积极抢救。

等渗性脱水

水与钠其在正常浆中的浓度成比例丢失时,可起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即使是不比例丢失,但脱水过机体调钠浓度仍维持在130~145mmol/L,渗透压仍保持在280~310mOsm/L者,亦属等渗性脱水。  1.原因及机制

小肠液丧失:从十二指肠到回盲部的所有小肠分泌液以及胆汁液的钠浓度都在120~140mmol/L之间。因此,小肠炎所致的腹泻小肠瘘、小肠梗阻等可起等渗体液的丧失。

⑵大量胸水腹水成等。

2.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而渗透压在正常范围,故细胞外液之间维持了水的平衡,细胞液容量无明显变化。容量减少又可通过醛固酮和ADH的增多而使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因而细胞外液得到一定的补充,同时尿钠含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如容量减少得迅速而严重,患者也可发生休克

如不予及时处理,则可通过不感发继续丧失水分而转变为高渗性脱水;如只补充水分而不补钠盐,又可转变为低渗性脱水。(三型脱水的比较见表5-1)。

3.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输注渗透压偏低的氯化钠溶液,其渗透压以等渗溶液渗透压的1/2~2/3为宜。

脱水机理

不论何种类型脱水它们首先都有脱水,即都存在有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细胞外液约占正常成入体重的20%细胞液则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又分为浆(占体重的5%)和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二部分。正常情况下不同个体之间体液量的差相当大此要决定于年龄、性肥胖程度。组织间液及细胞液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是不断交换的。浆和组织间液之间隔着一层毛细管壁除蛋白以外的物质都可以自由通透,所以毛细管两边的液体平衡要靠体渗透压和毛细管的流体静压即毛细压来维持。组织间液和细胞液之间由细胞膜分隔细胞膜对水和一些小分子溶质(如尿素)可以通透,蛋白质等体不能通过,电解质如钠钾等虽然可以出入细胞,但它要受钠泵(细胞膜响不大,压一般不低高渗性脱水病因如果继续存在,脱水继续加重达到中等程度脱水(体重减少4%以上)时,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是调容量和细胞外液容量的重要激素高渗性脱水进一步发展容量不能维持,压下降临床上出现环衰竭的症征。脱水严重时,从皮肤发的水分减少体温调受影响,因而体温升高,临床称之为脱水热由于细胞的水转移到细胞外液,因此造成细胞脱水临床上较明显出现细胞脱水,及其所起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此外,由于细胞脱水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分解代谢加强而氧化不全结代谢产物自排出减少,可出现氮质血症高渗性脱水清钠浓度必然增高 二渗性脱水

机体有脱水而失钠大于失水。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将反射性抑制垂体后利尿激素的释放使远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因而低渗性脱水的早期尿量并不减少,且尿相对密度降低由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细胞液,所以细胞外液的水分还向细胞转移,使细胞液不仅不减少有时还可以略微增加,而细胞外液则明显减少,由于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患者脱水的体表症征出现得早且明显,环衰竭的症征出现得早且明显。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以及晚期环发生衰竭,流量少;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尿量减少,尿中氯化钠含量明显降低,并出现氮质血症低渗性脱水时,细胞J液均为低渗,故无症状晚期还可因细胞水肿,发生中毒,而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三等渗性脱水

机体有脱水水和钢是正常体液的比例丢失,或高渗性脱水补充了一定量的水。由于是等渗性脱水没有渗透压因素的影响,但由于细胞外液容量的不足,有效量减少亦可刺激容量感受器,起ADH和醛固酮释放增多,使对水销的重吸收增加,有利于细胞外液容量的维持。一般情况下容量减少达到10%就可以起ADH释放的增多。临床患者表现尿量减少,尿钠也减少在临床实际中等渗性脱水最为多见。等渗性脱水如果不处理,可因皮肤呼出水等水分的丢失,使等渗转变为高渗性脱水小如果只补充了水而未补充钠盐,则可转变为低渗性脱水脱水进一步发展,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除了出现体表的脱水症征以外还可发生压下降,休克甚至肾衰竭等。

据体重的减轻(失水量)及临床表现,将脱水分为三度:

l.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2%-3%或体重减轻5%仅有一般的神经功能症状,如头痛头晕无力,皮肤弹性稍有降低。高渗性脱水渴。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6%或体重减轻5%-10%脱水的体表症征已明显,并始出现环功能不全的症征。

3.重症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6%以上或体重减轻10%以上前述症征加重,甚至出现休克昏迷

保健贴士

在渴感正常的人,在可以得到水和能够水的情况下,很少高渗性脱水,因为在水分丧失的早期,浆渗透压稍有增高时,就会剌激渴中枢。在水后,浆渗透压即可恢复。 脱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失水为者,称为高渗(原发)性脱水;以失钠为者,称为低渗(继发)性脱水;水、钠各其在浆中的含量成比例丢失者,称为等渗性脱水

只有在下述情况才会发生明显的高渗性脱水

1.水源断绝:如沙漠迷路;

2.不能或不会饮水:如频繁呕吐的病人、昏迷病人、极度衰弱的病人等;

3.渴感障碍:下丘脑病变可损害渴中枢;在有些并不起失语症的大脑皮质管意外的老年病人,也可发生渴感障碍。 失水大于失钠:即低渗液的丧失:

1.肠道失液:呕吐腹泻时可能丧失含钠量低的消化液,如部分婴幼儿腹泻的病儿,粪便钠浓度在60mmol/L以下;

2.大量出汗:汗为低渗液;大汗时每小时可丢失水分800ml左右。

3.丧失低渗尿:如反复静输注醇、尿素、高渗葡萄糖等时,可因小管液渗透压增高而起渗透性利尿,排水多于排钠。

防治原则

1.应防治原发疾病,防止某些原因的作用。高渗性脱水时因钠浓度高,故应给予5%葡萄糖溶液。高钠血症严重者可静注射2.5%或3%葡萄糖溶液。

2.应当注意,高渗性脱水钠浓度高,但患者仍有钠丢失,故还应补充一定量的含钠溶液,以免发生细胞外液低渗。

化学中的脱水

这是一种化变化,也叫腐蚀。它指的是将物质中的氢、氧原子,照水分子的组成比(H20)也就是氢:氧=2:1。

这个过程去的并不是水分子,而是物质中的氢氧元素。

例如,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脱水性,能将纸张、木材、皮肤、蔗糖(由C H O三种元素组成)中的氢氧元素去,由于H O元素没了,只剩下了C元素,它们就变成了黑色的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花岩松

下一篇 锑末沉着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