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砷中毒

砷中毒 中毒要由砷化起,三价砷化物的毒性较五价砷为强,其中以毒性较大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中毒多见,服0.01~0.05g即可发生中毒,致死量为60~200mg(0.76~1.95mg/kg)。二硫化砷(雄黄)、三硫化二砷(雌黄)及砷化氢等中毒也较常见。急性中毒要见于砒霜所致,长期服用含砷药物也可中毒。职业性砷化物中毒见于熔烧含砷矿石,制造金、玻璃、陶瓷、含砷医药和农药以及......
目录

病因

含砷药物量过大或长期服用所致,也可由于误食含砷的毒,灭螺,杀虫药,以及被此类杀虫药刚喷洒过的瓜果和蔬菜,毒死的禽、畜、肉类等。三氧化二砷(又称砒霜,红,白信石等)我国北农村常用于拌种,其纯品外观和食盐、糖、面粉、石膏等相似,可因误食,误用中毒,亦有因饮食被三氧化二砷污染的井水和食物而发生中毒者,母亲中毒可导致胎儿及乳儿中毒。职业性砷化物中毒见于熔烧含砷矿石,制造金、玻璃、陶瓷、含砷医药和农药以及印染的生产工人。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多为误服或自杀吞服可溶性砷化起。服后10分钟至1.5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1)急性肠炎表现食管烧灼感,有金属异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米泔样粪便(有时带),可致失水、电解质紊乱、前性功能不全甚至环衰竭等。

(2)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昏、乏力、周围麻木、全身酸痛,重症患者烦躁不安、谵妄、妄想、四肢肉痉挛,意识模糊以至昏迷、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急性中毒后3日至3周可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和神经炎,表现为肉疼痛、四肢麻木针刺样感觉、上下肢无力症状有肢体远端向近端呈对称性发展的特点,以后感觉减退或消失。重症患者有垂足、垂腕,伴肉萎缩,跟反射消失。

(3)其他器官损害包括中毒炎(肝大功能异常或黄疸等)、损害、损害、贫血等。

急性吸入砷化物中毒要表现眼与呼吸道的刺激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有眼刺痛、流泪结膜充咳嗽、喷嚏、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头痛、眩晕等,严重者甚至咽喉水肿,以致窒息,或是发生昏迷休克。消化道症状发生相对较晚且较轻。

皮肤接触部位可有局部瘙痒和皮疹,一周后出现糠秕样屑,继之局部色素沉着、过度角化。急性中毒40~60天,几乎所有患者的指、甲上都有白色横纹(Mess纹),随生长移向尖,约5个月后消失。

(4)砷化氢中毒临床表现要是急性溶血

2.慢性中毒

神经衰弱症状外,突出表现为多样性皮肤损害和多发性神经炎。砷化物粉尘可起刺激性皮炎,好发在胸部、皮肤皱褶和湿润处,如角、腋窝、阴囊沟等。皮肤干、粗糙处可见丘疹疱疹脓疱,少数人有剥皮炎,日后皮肤呈黑色棕黑色的在色素沉着斑。毛发有落,手和脚掌有角化过度或蜕皮,典型的表现是手掌的侧缘、手指的部有许多小的、角样或谷粒状角化隆起,俗称砒或砷,其可融状物或坏死,继发感染久不愈的溃疡,可转变为皮肤原位癌。黏膜受刺激可鼻咽部干鼻炎,甚至中隔穿孔。还可结膜炎齿炎、口腔炎和结肠炎等。同时可发生中毒炎(极少数发展成硬化),骨髓再生不良,四肢麻木、感觉减退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

检查

1.尿砷测定

急性中毒者尿砷于中毒后数小时至12小时后明显增高,程度与中毒严重程度呈正比。尿砷排泄很快,停止接触2天,即可下降19%~42%。一次摄入砷化物后,尿砷升高约持续7天左右。

2.砷测定

急性中毒时可升高。

3.发砷

可作为慢性砷接触指标,高于1μg/g视为异常。

诊断

急性中毒的诊断可服或接触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肠炎意识障碍功能损害等。慢性中毒多表现为皮肤黏膜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功能损害等,指()甲出现米氏线说明有砷吸收。尿砷超过2.66μmol/L(0.12mg/L)提示有过量砷吸收。

治疗

急性中毒者应及早催吐,或用温水、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洗,随后立即服新配制的氢氧化(12%硫酸亚溶液与20%氧化镁混悬液,在用前等量混配制,用时摇匀),使其与砷成不溶性的砷酸,再给予硫酸钠硫酸镁导泻。也可洗后灌入活性炭30g、氧化镁20~40g或蛋白水(4只鸡蛋清加水约200ml搅匀)。

急性中毒有特效解毒药二巯丙磺钠5mg/kg,注或静注;二巯基丁二钠首2g,溶于生理盐水10~20ml静注,疗程3~5d。青霉胺也有一定的驱砷作用,应尽早应用(使用量、法等遵医嘱)。

对症与支持处理:腹痛严重者可阿托品或加哌替啶;肉痉挛性疼痛时,可用葡萄糖酸钙静缓注。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注意防治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休克。重症患者应尽早液透析,可有效清除中砷,并防治急性肾衰竭。

砷化氢中毒者吸氧、氢化可的松400~600mg或甲基氢化泼尼松10~20mg静滴,以抑制溶血反应。血红蛋白若低至5g,应予输

慢性中毒可用10%的硫代硫酸钠注射,以排泄。皮肤或黏膜病损可用2.5%二巯丙醇油膏或地塞米松软膏外涂。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时,予以对症处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氨甲苯酸

下一篇 酸碱灼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