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红茎黄芩

红茎黄芩 黄芩多年生草本,期4月,果期5月。产滇东北,海拔900—1200米间的山地林下或山谷沟边。四川也有,全株入药,清。分布在产云南东北部,四川西南及东南部。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evl. in Pedde Rep ert. Sp. Nov. 9: 221. 1911;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6: 175. 191......
目录

相关记载

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evl. in Pedde Rep ert. Sp. Nov. 9: 221. 1911;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6: 175. 1915; Rudo in Mem. Fac. Sci. Agr. Taihoku Univ. 2: 254. 1929.

生长环境

见于海拔900-1200米间山地林下或山谷沟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匍匐,密生纤维须根高25—50厘米,直立,钝四棱,具槽,常呈水红色,几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大都不分枝或具少数短分枝

红茎黄芩图册通常4对,卵或椭状卵,长3—11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边缘疏生极不明显的小齿或浅波状或近全缘,两面无毛,面密生小凹腺点,侧脉约4对;叶柄红色,长0.7—1.2厘米,被具腺柔毛。总状花序生间或腋生,长9—15厘米,对生,花梗长2—2.5毫米,与序轴密微柔毛及具腺柔毛;苞片退化。花萼时常呈紫红色,长约2毫米,外被微柔毛,盾片展,半,高1.5毫米。

冠檐紫红色,冠管淡红或白色长1.5-1.7厘米,外被微柔毛;花冠管长1—1.2厘米,前基部膝状,向上增大;冠檐盔状,直伸,卵,先端微凹,下中裂三角状卵,先端微凹,侧裂丝中部以下被纤毛。

花盘肥厚,前呈指状伸长且超过子房;子房柄明显,长0.5毫米,子房光滑。坚果成熟时暗褐色面中央隆起,其上有一细小果脐。期4月,果期5月。

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基楔形,边缘有时具少数(2-6)疏浅锯齿

柳叶变种 血沟丹四川江津), 土黄芩四川川), 一麻消(贵州赤水)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狭长呈长披针,长5-9.8厘米,宽1-1.6厘米,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或有少数(2-4)疏浅锯齿

红茎黄芩图册红茎黄芩图册

药用价值

【药 】:黄芩

【来 源】:为子叶植物黄芩植物黄芩的全株。

【功 效】:清、利退热。

治】:清凉血解毒。眩晕;亦肿痛;障遮睛;肺热咯血暑热烦渴;疮肿毒等。

性味归经】:味苦;性。入

【用法用量】:服: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有清的功能。用于热、生发热

【摘录】《中华本草》

分布情况

云南东北部,四川西南及东南部。

栽培技术

1、选地 、整地

黄芩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土壤为好。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配施过磷酸钙50千克作基肥,然后深耕细耙,作成宽1.3米的畦。   2、繁殖

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扦插和分繁殖。   (1)种子繁殖一般于3—4月间采用条播或直播。播前催:于播种前将种子用40—50℃的温水浸泡5~6小时,捞出置于20~30℃的条件下保温保湿,待大部分种子时即可播种。播种时40厘米浅沟播种,覆土3—4厘米,稍加镇压、喷水。每亩用种1千克。为加快出苗,可加盖地膜,一般播后10—15天即可出苗。   (2)扦插繁殖选择成年植株,在前,剪下部分枝条,成具2~3个的小段,用0.05毫升/升(ppm)ABT生粉处理2小时,然后扦插于大田,立即浇水。株种子繁殖。   (3)分繁殖春季收刨黄芩时,将收获的新鲜黄芩,剪下下部2/3的晒jF干入药,上部有其自然分杈,分成3~4小株,用0.05毫升/升ABT生粉处理2小时,种子繁殖的株栽于大田,当年就可收获。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上气道阻塞

下一篇 红茄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