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素中毒
病原介绍
肾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AD)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铬细胞中首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然后进一步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henylethanolamineN-methyltransferase,PNMT)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的一般作用是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缩小。在药物上,肾上腺素在心脏停止时用来刺激心脏,或是哮喘时扩张气管。
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对全身各部分血管的作用,不仅有作用强弱的不同,而且还有收缩或舒张的不同。对皮肤、粘膜和内脏(如肾脏)的血管呈现收缩作用;对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呈现扩张作用等。由于它能直接作用于冠状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心脏供血,因此是一种作用快而强的强心药。肾上腺素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利用其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可以缓解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误用过量肾上腺素,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胸部压迫感、室性过早搏动、血压上升、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寒战、发热、出汗、瞳孔散大、喘息性呼吸、惊厥等。血压急剧上升时,则有搏动性头痛,重症病儿常发生肺水肿、心室颤动、脑出血、昏迷、心脏及呼吸中枢麻痹。
去甲肾上腺素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类似肾上腺素,误用过量后可引起广泛的血管痉挛,病儿面色苍白,四肢末端青紫,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出汗,并可发生室性或室上性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持久的过量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肾等主要脏器的血液循环,出现各系统缺血症状和功能损害,加重原来休克程度。如在静脉注射处漏出药液,以及应用高浓度药液后,均可发生肢端和注射局部坏死,休克病儿更易由于局部药物停滞而出现此种现象。
诊断鉴别
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这两种药物主要兴奋α受体,其收缩血管作用较肾上腺素略强,而舒张作用不明显;兴奋心脏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也略强于肾上腺素。用药过量时强烈收缩血管,使组织缺氧,重要脏器毛细血管灌注不良。静脉注射局部及周围因反应性血管痉挛,引起缺血性坏死。口服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偶有发生严重心血管反应者。
临床表现:静脉用药中毒反应同肾上腺素;还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出现心慌、头晕、恶心、出汗、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心电图呈广泛心肌缺血性改变;嗣后又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表现。
治疗方案
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停药。注射过量时,立即于注射部位上方暂时结扎止血带,以延缓药物吸收。血压过高时,可选用速效的血管扩张药物。血压中度增高而心率快时,可选用降压药物。如有心室颤动,应迅速进行药物除颤或电击除颤;效果不佳时,可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如有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外漏或早期坏死,坏死处上部或渗漏处周围作局部封闭;同时保护创面使不受感染。
并发症
肾上腺素中毒并可发生肺水肿及心室颤动、尿留等。过敏者,可迅速以观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肌肉颤动、精神紧张、心悸、呼吸困难、血压及体温升高;或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颈项疼痛、焦虑、皮肤湿冷风搏增快、血压升高等;或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室颤动和肺水肿而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