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红陈艾

红陈艾,又艾草,菊科植物蒌蒿的全草。其植株具清香气味,具有活祛瘀,下气的功效。其多生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河湖岸边及沼泽地。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纤维须根;很状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径4-10毫米,有匍匐地下少数或单,高60-150厘米,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明显纵棱,下部通常半木质化,上部有着生头状花序分枝长6-10(-12......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纤维须根;很状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径4-10毫米,有匍匐地下少数或单,高60-150厘米,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明显纵棱,下部通常半木质化,上部有着生头状花序分枝长6-10(-12)厘米,稀更长,斜向上。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 无毛,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下部卵形卵形,长8-12厘米,宽6-10厘米,近成掌状或指状,5或3全裂或深裂,稀间有7裂或不分裂的,分裂叶的裂线形或线状披针,长5-7(-8)厘米,宽3-5毫米,不分裂的叶片为长、椭披针或线状披针,长6-12厘米,宽5-20毫米,先端锐尖,边缘通常具细锯齿,偶有少数短裂齿白,叶基部渐狭成柄,叶柄长0.5-2(-5)厘米,无假托叶期下部通常凋谢;中部近成掌状,5深裂或为指状3深裂,稀间有不分裂之,分裂叶之裂、椭披针或线状披针,长3-5厘米,宽2.5-4毫米,不分裂之、长或椭披针,宽可达1.5 厘米,先端通常锐尖,叶缘或裂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状;上部苞片指状3深裂,2裂或不分裂,裂或不分裂的苞片为线状披针,边缘具疏锯齿头状花序多数,长或宽卵形,直径2-2.5毫米,近无梗,直立或稍倾斜,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并在上组成狭而伸长的花序总苞3-4层,外层总苞略短,卵形或近面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绵毛,后渐落,边狭膜质,中、总苞略长,长卵形或卵状匙黄褐色,面初时微被蛛丝状绵毛,后落无毛,边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8-12朵,花冠管状,檐部具一浅裂,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长,2叉,叉端尖;两性10-15朵,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钝或微尖,花柱花冠近等长,先端微叉,叉端截形,有毛。瘦果卵形,略扁,上端偶有不对称的花冠着生面。果期7-10月。

红陈艾

生长环境

生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河湖岸边及沼泽地。

分布范围

我国除华南地区及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蒙古、朝鲜、俄罗斯也有。

主要价值

药材性状

主根1条,纤细,微弯,长约9cm~12cm,棕黄色,有纵皱纹,具须根多数。,绿褐色,基部常紫褐色,有纵向顺直纹理及叶片落后的疤痕,折断面淡绿色,边缘有纤维,中央部疏松。互生,皱缩,有的破碎,完整者展似艾但较长,线状披针或3~5深裂,上表面棕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或疏生白色茸毛。质脆易断。梢具黄色小花,多数密集组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微芳香,味淡。以多、带紫褐色者为佳。

性味

苦、辛,温。归。活祛瘀,下气。用于瘀滞腹痛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痛经内伤致大小便出伤。常用量9g~15g。孕妇忌服。

附注 本品在四川作刘寄奴药用。幼苗可作蔬菜吃。

功用

艾草。活祛瘀,下气。用于瘀滞腹痛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痛经内伤致大小便出伤。常用量9g~15g。孕妇忌服。

性味: 苦、辛,温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变种

蒌蒿(原变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 var. selengensis

齿蒌蒿(变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 var. shansiensis Y. R. Lin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气管闭合性损伤

下一篇 红门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