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其他沙门菌感染

是由各种沙门菌(Salmonellae)所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常统称为伤寒沙门菌,虽然亦属于沙门菌属,但由于传统习惯及伤寒伤寒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故已作另题介绍,因此,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非伤寒沙门菌起的沙门菌病(non-typhoidalsalmonellosis)。本病的要传染式是通过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食品,蛋制品和乳制品等而起发病。由于致病菌......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沙门菌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自1885年由Salmon和Smith于猪霍乱时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以来,至今已发现2000多个清型,据其生化特性,可分为1,2,3a,3b,4,和5六个亚属,每个亚属菌体抗原(O)与鞭毛抗原(H)结构特点分为各种清型,大多数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沙门菌属于第一亚属,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paratyphi),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cholerasuis),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enteritidis),病牛沙门菌(Salmonel-labois-morbificans)和沙门菌(Salmonellaanatis)等,各个亚属的沙门菌都有其生化特性,据分离的沙门菌对各种盐类和糖类的利用,分解能力,以及被0-1噬菌体的裂解作用,即可识该株沙门菌属于哪一亚属,具体可参阅(表1)。

沙门菌是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为(0.6~1.5)m(2.0~5.0)m,菌体周围有较多鞭毛,属于周毛菌类,绝大多数沙门菌都能运动,而且相当活跃,沙门菌无荚膜,也不产生孢。

绝大多数沙门菌都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而且发育良好,37%培养18~24h后,其菌落直径可达2~3mm,呈,光滑,半透明,湿润,而且边缘整齐,一些从污水或食品中分离出来的沙门菌,其菌落可呈边缘不整,粗糙,干和无光泽,少数沙门菌,如猪霍乱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和羊流产沙门菌等在普通养培养基上生长欠佳,沙门菌的生化反应较为复杂,同种沙门菌都可存在非典型生化反应,然而,绝大多数沙门菌都可发酵葡萄糖,麦糖,蕈糖,木糖,甘糖和山梨醇,产酸,产(伤寒沙门菌不产),除个(如某些伤寒沙门菌可发酵乳糖)外,均不发酵乳糖和蔗糖,适宜的生长温度是37℃,适宜的酸碱度为pH6.8~7.8,沙门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几个月,当温度为22~30%时,在食物中2~4h便能迅速大量繁殖,亦能在冻的土壤中过冬,对热抵抗力不强,于55%作用1h或60%作用15~30min即被杀灭,5%苯酚溶液或0.2%氯化溶液可于15min将其杀灭,沙门菌具有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类似的抗原结构,如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菌体抗原是作沙门菌分型的要依据,其化成分是脂多糖,现已发现60多种菌体抗原,有些沙门菌的菌体抗原可在生长繁殖中发生量的变异,沙门菌的鞭毛抗原为蛋白质,据其鞭毛抗原的特性,可将其分为Ⅰ相菌和Ⅱ相菌,Ⅰ相菌可与同种H因子抗清发生凝集反应;Ⅱ相菌可在含同种H因子抗清的培养基中诱生,它们失去与同种H因子抗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能力,可见,Ⅰ相菌的鞭毛抗原特异性较强,而Ⅱ相菌的鞭毛抗原特异性较弱,表面抗原是N-乙酰-半乳糖醛酸同聚物,较不稳定,在某些沙门菌中,可能缺乏Vi抗原,据这些比较简单的生化和凝集试验,可作出沙门菌的初步鉴定,但其清型的确定则有赖于采用不同抗清的凝集试验,另外,还可应用噬菌体对某些清型(如伤寒沙门菌)作进一步鉴定,在沙门菌中,与人类和动物疾病均有的沙门菌要隶属于A~F群的几十个清型,有些只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沙门菌,如伤寒沙门菌,伤寒甲和丙沙门菌等;有些是对动物和人类都有致病性,如伤寒乙沙门菌,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等;其他仅是动物的病原体,对人则无致病性,沙门菌的致病性能力可因不同清型或同一清型的不同菌株而有明显的差异,如型沙门菌通常起隐性感染或肠炎,仅偶致血症;猪霍乱沙门菌通常血症或局部化脓性感染,仅有时导致肠炎或隐性感染;伤寒沙门菌有时血症或隐性感染,但通常导致肠炎

(二)发病机

沙门菌进入人体,在肠道中繁殖起黏膜炎症,临床表现为肠炎症状,一些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沙门菌并不产生肠毒素,吞入大量死菌不起发病,提示沙门菌感染皆由活菌所致,病原菌在肠道中繁殖,产生局部炎症,使结肠黏膜充水肿,炎症渗出,严重者可起出,糜烂和溃疡,当沙门菌到达黏膜下固有层时,若其固有层防御系统功能相对不健全,则沙门菌可进入环,产生血症并可成局部感染病灶,沙门菌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后果,取决于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的强度和宿的免疫状态,各种沙门菌都可能起无症状感染,急性肠炎血症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病灶,类似伤寒等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然而,某些沙门菌有表现为某种临床类型的倾向,如沙门菌常起无症状感染或肠炎,但很少侵入环;相反,猪霍乱沙门菌只偶尔产生肠炎或无症状感染,却常血症或局部化脓感染灶,不同菌种,甚至不同的菌株都可有致病性的差异,人类志愿者的研究显示,需食入大量沙门菌(105~106)才能使健康成人发生肠炎,上述菌量的1%或10%,只能起暂时性带菌状态,不同清型能起感染的菌量亦有较大的差异,与正常成人不同,婴儿,老人,免疫功能下降的人服较小量的沙门菌也可起发病,机体的状况对是否发病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慢性病患者中,发生严重沙门菌病的机会增加,硬化患者亦较易发生沙门菌感染,硬化时,患者的肠道环障碍和功能紊乱,全身抵抗力下降,故易发生沙门菌肠炎,此外,肝脏可滤过门静液中来自肠道的细菌,如果功能损害,可血症,有人报道在剖探查时对25例非硬化患者作了门静细菌培养,其中23%阳性,而同时在培养则为阴性,这说明正常肝脏滤过作用的重要性,硬化时,存在门静的交通支,使来自肠道带菌的门静可不肝脏的过滤作用,直接进入体环,而且,由于硬化门静高压,来自肠道的液可通过侧支环绕过肝脏而进入体环,因而,有相当数量的硬化患者可发生肠道细菌血症,其中包括沙门菌血症,多种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应用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降低机体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易发生沙门菌感染,部手术,如大部切除,术等,容易发生沙门菌肠炎,其原因可能与由于手术后酸分泌减少,食物过快地进入小肠结肠,肠道正常菌丛的改变,肠遭氢离子浓度改变和术后养吸收减少等有,沙门菌病的病理变化与菌种,临床类型等有肠炎型的肠充水肿,亦可有出点,肠道的集淋巴结病变尤其显著,血症型与其他细菌所血症病理变化相似,环中的沙门菌可到达各种器官组织,产生单个或多个化脓性病灶。

症状

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沙门菌的数量,菌株致病力强弱及临床类型有,食入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常于8~48h发生肠炎症状,若感染的菌量较大,可在12h发病,小量感染因病原体繁殖需要较长时间,潜伏期可为48h左右,血症伤寒型的潜伏期较长,约为1~2周。

1.肠炎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亦称为沙门菌食物中毒,约占沙门菌病的70%,潜伏期为6~48h,最短2h,最长可达3天,急性起病,始时有恶心呕吐,继而迅速出现绞痛与腹泻,起初多为稀烂大便,随后大便常呈黄色水样,每次量较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偶可呈黏液性或脓性粪便,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可伴有畏寒寒战,沙门菌性肠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少数患者可无发热,只有稀烂大便,重的则可呈暴发型,伴有迅速脱水,可由于脱水严重而休克肾衰竭,甚至可迅速死亡,此种情况在早产儿和养不良的婴儿中较易发生,沙门菌性肠炎症状多于始治疗后2~3天消失,偶尔病程可迁延至2周之久,病死率可超过1%,死亡的病例几乎都是婴儿,老人和身体衰弱的患者,患者的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但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所有病例的液培养几乎均为阴性,在急性期几乎所有病例的大便均可培养分离出病原菌肠炎始后2周,约有50%的患者大便培养仍有病原菌生长,此型较常见的病原菌伤寒沙门菌,在我国,伤寒沙门菌感染约占所有沙门菌感染的20%,仅次于伤寒沙门菌感染,在美国,伤寒沙门菌感染则居沙门菌感染的首位,近年来,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报道例数有增多趋势,它已是起急性食物中毒要致病菌,在报道的沙门菌性食物中毒中,伤寒沙门菌占首位,为30%左右,其次是猪霍乱沙门菌,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短,多为2~24h,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伴头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起初呈稀烂大便,继而呈黄色水样,带少量黏液,个可带脓,有恶臭味,儿童可出现高热,惊厥昏迷脱水环衰竭,少尿无尿

若不及时诊治,易致死亡,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伤寒沙门菌感染流的报道,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北地区始发现本病流,此后,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均陆续有报道,由伤寒沙门菌所致的食物中毒患者,其大便中含有大量病原菌,若未能及时诊断,隔离与治疗,该病原菌可造成严重广泛的污染,使继发病例不断出现,如在沈阳某儿童医院儿科病房中,因收治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造成病房的地面,门窗,墙壁,用具,如床单,床垫,床架,床头柜,玩具,热水瓶,扫帚和抹布等均被病原菌污染,甚至在病房的空中都可分离出伤寒沙门菌,若病房不作彻底消毒,则很难制止因医院感染所致的续发病例发生,山东省某医院亦曾报道因收治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而使病房受严重污染,于5个月在该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及其陪人中造成本病流,发病率高达54.9%,病死率达31.6%,医生作检查,护士作护理,病房工人搞卫生都有可能在本病的流中起了传播作用,河南省某地区医院于1年半时间收治了伤寒沙门菌肠炎140例,其中78例为医院感染,占全部病例的55.7%,最短住院时间3天即发病,最长者住院28天后发病,住院3~5天发病者66例,占84.6%,这次本病流的原因是病房在收治患者期间受污染,患者拥挤,陪护率高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可能是促进因素,由于伤寒沙门菌的宿广泛,传播途径多,故较易起流,患者多为婴儿,1岁半以下患者约占90%。

2.伤寒

临床症状与轻型伤寒相似,但潜伏期较短,平均为3~10天,病程亦较短,一般为1~2周,而且病情多较轻,热型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亦可出现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偶可发现玫瑰疹,腹泻较多见,肠出肠穿孔很少发生,伤寒型偶有以肠炎作为前驱表现,在典型的肠炎症状后出现伤寒表现,液中白细胞数减少,液,大便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较常伤寒型的沙门菌为猪霍乱沙门菌。

3.血症

此型病例呈发性,常见于儿童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起病多急骤,但亦可缓慢起病,有发热寒战,出汗及肠道症状,热型呈不规则型,弛张热型或间歇热型,高热持续1~3周不等,若有并发症,如化脓性病灶时,则发热可迁延更长时间,甚至达数月之久,或表现为反复急性发作,常肿大,偶可见黄疸谵妄膜刺激征,多数病例的白细胞数都在正常范围,液培养有病原菌生长,但大便培养常阴性,与伤寒的持续血症不同,其病原菌间歇地进入环,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猪霍乱沙门菌。

4.局部化脓性感染型

患者过去或入院时有血症阶段,在发热阶段或退热后,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局部化脓性病灶,亦可由轻型病例所并发,或在发病前完全没有症状,化脓性病灶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生,成为临床的要表现,气管肺炎脓肿胸膜炎,脓胸膜炎,心包炎,肾盂肾炎关节炎,肋软脓肿肋骨骨髓炎和膜炎等较为多见,此外,腮腺炎,睾丸炎,脓肿腹膜脓肿,乳腺脓肿和皮下脓肿等亦有报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大多数患者都有一时性体温升高和周围液白细胞数增多现象,在某些疾患,如镰状细胞贫血等患者,易发生局部化脓性病灶,化脓性病灶较易发生于原已有病变的局部,如肿,梗死,囊肿,新生物和动脉等,沙门菌性膜炎多见于婴儿,尤其是新生儿,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膜炎相似,但病程较长,而且较易复发,病死率可达40%~60%,沙门菌性肺炎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原有糖尿病,肿心血管病和慢性部疾病的患者,可脓肿,病死率较高,可达50%,沙门菌感染的四种临床表现类型常不易明确划分,常互相重叠,如肠炎可伴发或继发血症血症型较常并发局部化脓性病灶,此外,沙门菌感染还可表现为急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家禽,家畜或野生动物可同时被多种沙门菌感染,而且肉类在加工,贮存,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可以互相接触污染,故人类亦可同时被两种或多种沙门菌感染。

饮食

其他沙门菌感染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可多吃一些流食、清淡(如稀饭、米粥、烧青菜)的食物,平时还要多水或果汁(果汁要加水),还可以做点瘦肉粥、肉粥之类的。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及加强肉类,蛋类食物管理是预防本病的要措施,加强对群众的饮食卫生宣教,加强对炊事员,食堂与饮食店管理人员的卫生教育,提高其卫生知识,不进食患病家畜,家禽的肉类及脏,所有肉类,动物的脏和蛋类均必须充分熟后才可食用,搞好食堂,饮食店的卫生,所有炊具,食具必须常清洗,消毒,生熟食物要分容器,制作时要分刀,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对牲畜的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应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对肉类要进卫生检查,格者才可供市场销售,当动物患病死亡时,止进屠宰,销售和食用,对屠宰场,肉类市场,肉类和蛋乳制品加工,运输,贮存过程要注意清洁,消毒,扑灭类,苍蝇,蟑螂等,以防食物被病原菌污染,注意水源保护,加强饮水管理和消毒工作,饲养的家畜,家禽应注意避免沙门菌感染,饲养的地要符卫生要求,饲料不受沙门菌污染,运输过程要力求快捷,并使其免受劳累,以减少互相传染的机会,屠宰场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把动物长期集中在屠宰场,以防感染在动物中蔓延,应防止患者或慢性带菌者在人群中布沙门菌,急性期患者应隔离治疗,恢复期带菌者或慢性带菌者不应从事食物处理工作,并应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可用抗菌药物治疗慢性带菌者,使其终止带菌状态,作动免疫预防用的服活菌苗,现正在研制,已进了动物试验,初步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将来能否用于人类的沙门菌感染预防,则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清水、淡水或淡盐水),饮食以流质为恶心呕吐明显的患者亦可短期食,恢复后逐渐改为普通饮食。

2.对症治疗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给予服10%酊、丙胺太林,必要时可皮下注射山莨菪碱或阿托品。对剧烈呕吐腹泻频繁者,应静滴注适量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有酸中毒时,应酌情静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或11.2%乳酸钠注射液。因脱水严重而致休克者,应积极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并应用管活性药物和上腺皮质激素,积极作抗休克治疗。

3.病原治疗

对无并发症的肠炎型患者,一般认为无须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因为应用抗菌药物不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发热腹泻,有时甚至使大便排菌时间延长。这可能与所用的抗菌药物作用于肠道的正常菌丛有。然而,对老人、婴儿、养不良、原有慢性疾病、肿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则必须用抗菌药物治疗。常见的病原菌肠炎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在我国,它们多半对下列抗菌药物敏感,故可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酌情选用一或两种作病原治疗,也可参考当地分离或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的药物敏感度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常用的有:

(1)喹诺酮类:可选用诺氟沙星,成人0.4g/次,3次/d,服;氧氟沙星,成人0.2g/次,3次/d,服;环丙沙星,成人0.25g/次,2次/d,服;亦可选用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和依诺沙星(enoxacin)等。对病情较重、呕吐症状明显者,可作静滴注给药。疗程一般为5~7天。由于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喹诺酮类对幼年的动物可关节损害。因此,应强调在儿童和孕妇患者中,一般不宜应用该类药物治疗,以免产生关节损害。

(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每复方磺胺甲噁唑含磺胺甲噁唑(SMZ)0.4g,甲氧苄啶(TMP)0.08g。成人2/次,2次/d,服,疗程一般为5~7天。

(3)氨苄西林及其衍生物:氨苄西林,成人4~6g/d,静滴注;或哌拉西林,成人4~8g/d,静滴注;或阿莫西林,成人0.5g/次,4次/d,服。疗程一般为5~7天。若患者出现较明显的功能损害,则不宜应用阿莫西林,否则可加重功能损害,甚至出现黄疸

(4)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gentamycin),成人8万~24万U/d,静滴注或注射;或阿米卡星,成人0.4~0.8g/d,静滴注或注射。

(5)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成人2~4g/d,静注射或静滴注;或头孢松,成人2~4g/d,静注射或静滴注;或头孢噻肟,成人2~6g/d,静注射或静滴注;或头孢他啶,成人2~6g/d,静注射或静滴注。疗程一般为5~7天。

4.耐药性问题

近年来,沙门菌较常存在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现象,给治疗和预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前已知,在肠杆菌科的全部细菌中都可以出现耐药因子的互相转移现象。耐药因子的转移发生于菌体之间的互相接触。带有耐药因子的沙门菌菌株比例因地区不同而异,但在菌种上则以伤寒沙门菌最为常见。如在河南省某医院从502例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伤寒沙门菌121株,阳性率为24.1%。几乎所有伤寒沙门菌均对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和四环素耐药,对诺氟沙星和阿米卡星则仍然敏感。国外已有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报告,并发现耐药的产生与其gyrA基因变异有。造成沙门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要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和畜牧业中普遍应用,尤其是使用不当与滥用有。有些致病菌可在抗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的产生可能通过致病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发生基因突变所致,也可能通过致病菌与原先就带有耐药因子的肠道杆菌接触后获得转移的耐药因子而产生。

(二)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临床类型、患者的一般状况及菌种。肠炎型的预后一般良好,病死率很少超过1%,平均为0.3%左右。死亡病例多发生于婴儿、老人和有严重慢性病者。严重全身感染病例的病死率较高。猪霍乱沙门菌血症的病死率可高达20%。沙门菌性膜炎,特是婴幼儿,病死率亦较高。由猪霍乱沙门菌起的膜炎预后不良。

检查

1.

外周液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亦有增高或降低者,当发生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液白细胞数多升高;而酷似伤寒型者则常降低。

2.细菌培养

肠炎型可从呕吐物,粪便,可疑食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其中,以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病牛沙门菌和沙门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直肠拭子培养的阳性率较高,伤寒型,血症型可从液中培养,分离得病原体,一些病例可从局部化脓性病灶或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对急性肠炎患者,可将其粪便标本同时接种于强选择性SS琼脂培养基和弱选择性麦康凯培养基上,置37℃过夜后再挑取不发酵乳糖的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培养基上培养,并作分型,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或处于疾病后期的患者,由于其粪便中的沙门菌数量已较少,用上述直接培养法有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为了提高培养的阳性率,可采用0.5%亚硒酸肉汤或四硫磺酸盐肉汤作为增菌,将1g左右的大便标本接种于10ml增菌中,置37℃过夜,然后再转种于上述培养基中进培养,北京市防疫站介绍用磷酸盐缓冲蛋白胨水作为增菌培养基,接种标本后置37℃,培养5~6h即能达到明显增菌的效果,不同清型的沙门菌在各种选择性增菌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前尚没有一种理想的增菌培养基,使各种沙门菌在其中都能达到增菌的效果,如0.5%亚硒酸肉汤可对伤寒沙门菌,乙型伤寒沙门菌等有良好的增菌效果,而对猪霍乱沙门菌,羊流产沙门菌等却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在选择性增菌培养时,提高培养温度,达到43℃,培养18~24h,除伤寒沙门菌外,一般都能明显增强增菌培养基的选择效果,对大肠杆菌,变杆菌,假单胞菌和不发酵乳糖的非致病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在培养平上出现较纯的菌落,更易于作进一步菌种分离与鉴定,从液,尿液和脓液等标本中分离沙门菌的法与从粪便标本中分离沙门菌的法基本相同,自液中分离沙门菌可抽取病人的静5ml,立即接种于50~100ml的0.5%~1%葡萄胆汁肉汤或葡萄糖肉汤增菌液中,置37℃培养,每天用铂金环挑取增菌液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或液琼脂培养基上,一般连续接种3天,必要时可连续接种2周,自尿液,液,浆膜腔液,脓液中分离沙门菌,可先将标本,3000r/min,15min,取沉淀作直接培养分离或增菌培养后再作分离培养,国外用于分离沙门菌的培养基种类很多,但均无法从菌落态上将沙门菌属与变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识来,邓涤夷等研制了一种新的沙门菌分离培养基,乳糖赖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Ⅱ(LLSⅡ)培养基,沙门菌(除甲型伤寒沙门菌外)均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并能成中黑色边缘红色或橙黄色特征性菌落,而变杆菌属和枸橼酸杆菌属的细菌因产生硫化氢(H2S)的特征被抑制而黄色菌落,因而,从菌落态上就可以把干扰沙门菌分离的产生硫化氢的非沙门菌区分来,沙门菌的鉴定较为复杂,前世界上已发现2000多个清型,我国已发现201个清型,新的清型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常先用抗清作O抗原鉴定,再用抗清作H抗原鉴定,近年来,还用噬菌体裂解试验,DNA杂交和聚酶链反应(PCR)等技术作沙门菌的清型鉴定。

3.检查

可用患者的清与已知的沙门菌菌种制成的菌体抗原或亚单位抗原作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检测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抗体,一般于发病1~2周后即出现较高的抗体效价,若双份清检查,第2次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高者,可明确诊断为本病,但是,由于一般临床检验室的沙门菌抗原种类有限,故较易出现漏检现象,作某种沙门菌特异性抗原检测更有助于明确诊断,如Keller等建立了2株能分泌肠炎沙门菌IgG抗体的小杂交细胞,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作ELISA,检测标本中的肠炎沙门菌,具特异性强,敏感度高之优点,标本中只要有10条病原菌即可呈检测阳性。

4.分子生物检测

近年来,已有用DNA探针和PCR检测沙门菌DNA的报道,而且,初步显示PCR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关节积液中可测得病原菌

诊断鉴别

诊断

1.流资料患者常由于发病前进食可疑污染食物史,同食者在短期集体发病,食物往往是未熟的家畜(猪,牛,羊)或家禽(鸡,)的肉和蛋,或受此类食物污染的其他食物。

2.临床表现进食可疑食物后1~2h,突然发生急性肠炎症状,先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泻,常伴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大便起初呈稀烂便,腹泻几次后大便变成黄色水样,臭味浓,每次量多,较少带脓,此外,沙门菌感染亦可表现为酷似伤寒血症或局部化脓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

(1)象:外周液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亦有增高或降低者,当发生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液白细胞数多升高;而酷似伤寒型者则常降低。

(2)细菌培养:肠炎型可从呕吐物,粪便,可疑食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其中,以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病牛沙门菌和沙门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直肠拭子培养的阳性率较高,伤寒型,血症型可从液中培养,分离得病原体,一些病例可从局部化脓性病灶或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对急性肠炎患者,可将其粪便标本同时接种于强选择性SS琼脂培养基和弱选择性麦康凯培养基上,置37℃过夜后再挑取不发酵乳糖的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培养基上培养,并作分型,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或处于疾病后期的患者,由于其粪便中的沙门菌数量已较少,用上述直接培养法有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为了提高培养的阳性率,可采用0.5%亚硒酸肉汤或四硫磺酸盐肉汤作为增菌,将1g左右的大便标本接种于10ml增菌中,置37℃过夜,然后再转种于上述培养基中进培养,北京市防疫站介绍用磷酸盐缓冲蛋白胨水作为增菌培养基,接种标本后置37℃,培养5~6h即能达到明显增菌的效果,不同清型的沙门菌在各种选择性增菌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前尚没有一种理想的增菌培养基,使各种沙门菌在其中都能达到增菌的效果,如0.5%亚硒酸肉汤可对伤寒沙门菌,乙型伤寒沙门菌等有良好的增菌效果,而对猪霍乱沙门菌,羊流产沙门菌等却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在选择性增菌培养时,提高培养温度,达到43℃,培养18~24h,除伤寒沙门菌外,一般都能明显增强增菌培养基的选择效果,对大肠杆菌,变杆菌,假单胞菌和不发酵乳糖的非致病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在培养平上出现较纯的菌落,更易于作进一步菌种分离与鉴定,从液,尿液和脓液等标本中分离沙门菌的法与从粪便标本中分离沙门菌的法基本相同,自液中分离沙门菌可抽取病人的静5ml,立即接种于50~100ml的0.5%~1%葡萄胆汁肉汤或葡萄糖肉汤增菌液中,置37℃培养,每天用铂金环挑取增菌液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或液琼脂培养基上,一般连续接种3天,必要时可连续接种2周,自尿液,液,浆膜腔液,脓液中分离沙门菌,可先将标本,3000r/min,15min,取沉淀作直接培养分离或增菌培养后再作分离培养,国外用于分离沙门菌的培养基种类很多,但均无法从菌落态上将沙门菌属与变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识来,邓涤夷等研制了一种新的沙门菌分离培养基,乳糖赖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Ⅱ(LLSⅡ)培养基,沙门菌(除甲型伤寒沙门菌外)均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并能成中黑色边缘红色或橙黄色特征性菌落,而变杆菌属和枸橼酸杆菌属的细菌因产生硫化氢(H2S)的特征被抑制而黄色菌落,因而,从菌落态上就可以把干扰沙门菌分离的产生硫化氢的非沙门菌区分来,沙门菌的鉴定较为复杂,前世界上已发现2000多个清型,我国已发现201个清型,新的清型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常先用抗清作O抗原鉴定,再用抗清作H抗原鉴定,近年来,还用噬菌体裂解试验,DNA杂交和聚酶链反应(PCR)等技术作沙门菌的清型鉴定。

(3)检查:可用患者的清与已知的沙门菌菌种制成的菌体抗原或亚单位抗原作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检测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抗体,一般于发病1~2周后即出现较高的抗体效价,若双份清检查,第2次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高者,可明确诊断为本病,但是,由于一般临床检验室的沙门菌抗原种类有限,故较易出现漏检现象,作某种沙门菌特异性抗原检测更有助于明确诊断,如Keller等建立了2株能分泌肠炎沙门菌IgG抗体的小杂交细胞,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作ELISA,检测标本中的肠炎沙门菌,具特异性强,敏感度高之优点,标本中只要有10条病原菌即可呈检测阳性。

(4)分子生物检测:近年来,已有用DNA探针和PCR检测沙门菌DNA的报道,而且,初步显示PCR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诊断

1.肠炎型的鉴诊断

(1)金黄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葡菌于生长时可产生外毒素,进食后可致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于进食后1~5h,多为2~3h后即出现恶心头痛,继而出现剧烈腹痛呕吐,体温多半正常或仅有低热,每天排大便数次,呈黄色水样,恶臭,通常每次量较少,可有里急后重感,严重病例也可因大量频繁腹泻而致脱水,大便和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金葡菌生长

(2)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又称嗜盐菌,潜伏期为6~12h,先有腹痛畏寒发热,继而出现剧烈腹泻呕吐,大便为黄色水样或水样,可带有较多黏液与脓,腥臭味浓,每天排便数次,每次量较多,较易致脱水,亦可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和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副溶血弧菌生长,较多见于沿海地区的居民或旅游者。

(3)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病原体为产毒素或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俗称大肠杆菌,潜伏期为2~20h,通常4~6h,先出现食欲下降腹痛恶心,继而出现腹泻,但较少发生呕吐,大便多呈黄色水样,可带黏液脓,有恶臭味,每天数次,每次量多,多无里急后重感,严重病例可致脱水,大便和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产毒素性或侵袭性大肠杆菌生长

(4)肉毒孢梭菌食物中毒:进食被肉毒孢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污染的肉类所致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2~72h,多为12~36h,常突然起病,先出现全身乏力,软弱,头痛头昏,继而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瘫痪,严重病例继而出现发音,吞呼吸困难,体温多正常或仅有低热,志始终清晰,可有较轻的肠道症状,如恶心便秘腹胀等,腹泻少见,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肉毒孢梭菌生长

(5)变杆菌中毒:潜伏期一般为4~12h,先出现腹痛恶心发热,继而呕吐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每天数次,每次量较多,可致脱水,常无里急后重感,大便和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变杆菌生长

(6)细菌性痢疾: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2天,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和全身不适等,呕吐较少,大便次数多,常达10次以上,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呈黏液脓样,里急后重明显,粪便培养有志贺菌,俗称痢疾杆菌生长

(7)霍乱:潜伏期一般为1~3天,常有流线索可,典型者先泻后吐,吐泻物为米泔样,脱水明显,由OI群霍乱弧菌所致者,一般无发热腹痛;由非OI群霍乱弧菌所致者,则常有发热腹痛,而且可发生血症,造成肠外损害,吐泻物培养可有霍乱弧菌生长

(8)化毒物或生物毒素性肠炎:化毒物,如砷,,有机磷等,生物毒物,如毒蕈,,河豚等起的肠炎有相应的食物进食史,潜伏期更短,一般为数小时,患者除有肠炎症状外,尚有神经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吐泻物与剩余食物可检出毒物。

(9)其他:本病还需与病毒性肠炎菌性肠炎和耶氏菌性肠炎等相鉴

2.伤寒型与血症型的鉴诊断伤寒伤寒其他沙门菌感染比较,伤寒伤寒发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伤寒伤寒有相对缓脉玫瑰疹,可发生肠出肠穿孔等并发症,而其他沙门菌感染则罕见,伤寒伤寒肥达反应阳性液,骨髓,大便培养可有伤寒伤寒杆菌生长血症常可找到原发感染病灶,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大多增高,液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3.局部化脓感染型的鉴诊断由沙门菌起的局部化脓性感染与其他细菌起的局部化脓性感染在临床上很难相互区,必须通过作局部病灶的脓液培养,分离出致病菌才可作出鉴

并发症

伤寒沙门菌可致多处肠外感染如骨髓炎,膜炎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雪柳

下一篇 强酸类中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