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发生于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性微梗死(或软化灶),慢性愈后所成的不规则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至3天达到高峰。一般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目录

疾病病因

压是本病最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压超过21.3/12.7kPa(160/95mmHg)时。压在腔隙性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压导致腔隙性梗死有2种可能机制:①持续性的压作用于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管渗透性增高,凝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管壁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动脉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成。②持续性压使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管扭,侧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性微梗死。

动脉硬化

腔隙性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联。Fisher用连续切法观测实基底囊区腔隙病灶的供动脉有严重的动脉硬化改变,即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管坏死。其他者也发现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管管腔的狭窄,各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糖尿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脏、网膜、周围神经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但糖尿病对的小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的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梗死有联系的据。Mast等的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梗死有,而与单发的无。不过糖尿病时的凝固性和黏度的增高、黏附性的增强,无疑可加重的深穿通支动脉流供应对腔隙性梗死的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栓子

源性栓子:湿心脏病或非湿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落。

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肉性管病、夹层动脉落。尤其是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成的栓子,是腔隙性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起越来越多的注。

⒌其他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局部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要临床体征为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临床类型

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最常见,占40%~60%。要特征为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而仅有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病灶可发生在囊、桥、大脑脚、基底大脑皮质、放射冠等处。常于2周恢复,但易复发。

纯感觉性卒中(PSS)

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而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位于丘后核,通常为大脑动脉的丘穿通支梗死所致。少数病例可由脊髓束、丘皮质束的病灶所致,也可因病灶侵及整个丘的外侧及囊后肢的放射冠而起。常于数周恢复。

感觉运动性卒中(SMS)

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及上下肢的轻瘫。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和失用。以往认为此型较少见,国外文献报告仅次于PMH。其病灶位于丘后外侧核和囊后肢,通常由大脑动脉的丘穿通支或膜后动脉塞所致。预后良好。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小脑共济失调,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辨不良、构音障碍、向一侧倾倒。病灶发生在桥基底部或囊,放射冠、小脑等处也可发生。常于数周恢复。

手笨拙综

表现为明显的构音障碍、呐吃、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细运动障碍等共济失调,并可伴有同侧中枢性面、瘫,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走时步态不稳,但无感觉障碍。本型病前无TLA,起病急,症状迅速达高峰。病灶位于桥基底部的上1/3和2/3交界处或囊最上部分的膝部。

种变异型

运动性失语的PMH,病灶位于囊膝部及前肢、放射冠下部,为供应该区的豆纹动脉塞所致。

②无面瘫的PMH,由椎动脉及其穿通支塞所致,起病时可有轻度眩晕及眼球震颤,可伴有异常麻木及无力,晚期可累及对侧锥体,造成四瘫。

并同侧凝视麻痹的PMH,病灶位于桥下部旁正中央,表现为面瘫及上下肢瘫痪,伴一过性同向凝视麻痹和交叉性核间麻痹(即one-and-a-halfsyndrome),而外展神经功能正常。

并Weber综征的PMH,是由大脑脚中部的梗死累及动眼神经纤维所致。

并展神经交叉性麻痹的PMH,病灶位于桥最下段旁正中区累及同侧的展神经

精神紊乱的PMH。病灶发生在囊后肢的前部和后肢,影响了丘联系纤维,表现为急性精神错乱、注意力及记忆障碍伴PMH。

⑦表现为锁综征的PMH:是由双侧皮质脊髓束梗死起的双侧PMH所致,可见于双侧囊、桥、锥体束或大脑脚的梗死。

中脑

通常是大脑动脉的穿通支丘底丘旁正中前动脉和后动脉中脑旁正中上动脉和下动脉等4支动脉中的1支或1支以上阻塞所致。典型的梗死灶呈蝶,累及双侧中脑旁正中区、丘底部和丘。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Parinaud综征,或垂直性凝视麻痹昏睡意识丧失记忆障碍。⑻基底动脉下部分支综征:是由于基底动脉下段或椎动脉上段的小分支塞,导致下丘脑干被盖部梗死。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侧视麻痹、核间性麻痹困难、小脑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无力、眼部烧灼感及三叉神经分布区麻木感。

各种其他类型的综

①Claud综征:并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共济失调

②半身抽搐延髓外侧综征。

③桥延外侧综征。

④遗忘症。

⑤一侧下肢无力跌倒。

构音障碍,急性丘性张力障碍。

⑦偏身舞蹈症。

⑧丘痴呆

⑨假性延麻痹

⑩假性帕金森氏症。偏瘫伴注视麻痹。纯构音不良。

腔隙状态

认为腔隙状态不仅仅是基底桥部多发性梗死所致,更要的病变为白质的腔隙及其弥漫性不完全软化。临床表现为痴呆发音障碍困难、伸舌困难、下颌反射亢进、四肢痉挛、双侧病理征阳性、强哭强笑假性延髓麻痹症状肉僵硬、动作缓慢、短小步态帕金森病症状小便失

管性痴呆

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所致的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是管性痴呆中常见类型。有老年者尸检实,梗死数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特征包括:①有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②多数有卒中病史;③可查及局灶性和弥漫性神经功能受损的体征;④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多数病人情感淡漠,缺乏机敏性,但人格相对保存;⑤CT或MRI显示大脑深部多发腔梗。

症状腔隙梗死

患者头颅CT或MRI扫描提示腔隙性梗死,但临床上无明显定位性体征和症状。其梗死部位多见于基底区、囊区、放射冠,病灶较小,直径小于1.5cm。有部分病变则因其产生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易于被人忽视或缺乏认识而归入此类(例如右侧区梗死导致体象障碍、病觉缺失或偏侧忽视,枕梗死导致偏盲或象限盲等)。

病理生理

病理上的腔隙为实质含水的小空腔,由腔隙性梗死与非腔隙性梗死病变所致。据Fisher等者的观点,腔隙性梗死应为缺性梗死,要见于深穿通支动脉所供应的基底区和桥基底部,如豆状核、尾状核、丘、放射冠、囊、大脑白质、桥等。资料表明,除上述部位多发外,其他部位如小脑大脑皮质、中脑大脑脚等也可以发生,尤其是大脑皮质并不少见,其中最多,其次为颞,枕最少。腔隙性梗死灶的大小与受累管的大小有,最多见于直径为2~5mm的管。大多数报道的腔隙性梗死的直径为3~15mm,最大可至20mm,可为单发或多发。病灶壁呈不规则,也有等其他状。腔可见纤细的结缔组织索,有些尚裹有纤细的动脉或静,依梗死灶的新旧不同,其中含有脂质和含黄素的吞噬细胞的数量也不同,有时可见深穿通动脉或其分支。病变的动脉常有透明样变,层、弹性纤维层和外膜由均匀一致的嗜酸性物质取代,管腔变窄或增大。病变以外的动脉伴有弹性纤维断裂、皮增生,或原物质沉着等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

诊断检查

腔隙性梗死诊断标准

各家报告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基本采用临床、病理及CT扫描相结法。中华医会第四次全国管病会议诊断标准:⑴发病多由动脉硬化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⑵多无意识障碍

穿液无红细胞。

⑷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⑸如有条件时进CT检查,以明确诊断。

管性痴呆

多梗死痴呆管性痴呆的一类,腔隙性梗死是其重要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特征为:突然起病、阶梯性恶化,波动性病程,夜间意识混乱,人格相对保存,情感脆弱,强哭强笑,常有压、心脏病及卒中病史,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有神经系统局灶性受损的症状和体征,CT或MRI显示有多发的梗死灶和(或)脑萎缩。

中华医会全国第四次管病术会议(1995年于成都)的诊断标准为:

⑴符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诊断痴呆标准。

⑵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⑶既往有卒中发病史。

⑷病程波动,呈阶梯性进展。

⑸常并有压、糖尿病、冠病、高脂血症等。

⑹Hachinski缺量表记分≥7分。

⑺CT及MRI多灶性皮质或皮质下缺改变。

辅助检查

电图、压监测

电图

管性痴呆人脑电图基本表现为弥漫性低波幅慢波,即以广泛的θ或δ波为景,呈现明显局灶性或不对称性慢波。少数病例有周期性尖慢波融电图改变不能区分管性痴呆的类型。腔隙性梗死病灶的大小与电图的异常率有,如病灶为1.5~3mm者45%有异常,如小于1.5mm则65%电图正常。3.流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流图改变要是管壁弹性及流量下降,异常率很高。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测定管狭窄的程度,而且可以动态探察栓的大小、多少及流动状态。

⒋诱发电位

⑴体感诱发电位(SEP):SEP的异常与病灶的位置有。如囊病变大多为N20波幅降低或消失,亦可见P22、N30波幅降低,以及晚成分N63异常;病变可见P27、P25波幅降低;丘脑病变P15、N20、P25波幅缺失及N20峰潜伏期(PL)延长;延髓病变N13、P14波幅降低。管性痴呆的SEP要是峰间潜伏期(IPL)延长,相当于中枢传导时间(CT)延长,当白质病变广泛时,更为显著。借此可以和老年性痴呆,后者SEP测定大都正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于BAEP记录的电位活动发生源在脑干,因此管疾病的BAEP多着重于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BAEP异常与病灶部位的系为影响到第Ⅷ神经耳蜗环,BAEP各波均不能出;桥下段累及双耳蜗核病变仅见Ⅰ波;桥下段被盖部病变,BAEPⅢ波及其以后诸波异常;桥上段病变,Ⅳ、Ⅴ波异常;一侧桥与中脑交界部病变,同侧Ⅴ波消失,对侧BAEP正常。

⑶事件相电位(event-ralatedpotentials,ERPs):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ERPs检查时,其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然而P300潜伏期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报道的结论尚不统一。一组统计资料显示患者P300潜伏期与其梗死病灶的多少无显著性相系;而与CT影像上脑室的扩大或脑室周边组织密度(辉度)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并与Hasegawa痴呆量表所测的智力积分呈明显的负相

⑷视觉诱发电位(VEP):枕的腔隙性梗死不产生VEP的P100潜伏期改变。

⒌头颅CT扫描(CT)临床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的患者,CT见有腔隙性梗死灶者占66%~76%。CT对幕上>5mm的腔隙病灶易于发现,而对<5mm或位于脑干的病灶常难以检出。Rascal等报道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征者,病后36h检查阳性率高达97%。一般病后10天左右更易出现阳性改变。

⑴非增强扫描:病灶要位于基底区、丘囊、脑干或放射冠、侧脑室旁,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2~20mm,占位效应轻,一般仅为相邻脑室受压,多无中线结构移位。梗死区密度约于4周后接近液密度,并呈现萎缩性改变,即同侧侧脑室和(或)邻近池、沟局限性扩大,中线结构可有轻度的同侧移位。

⑵增强扫描:梗死后3天~1个月,病灶可呈均匀或斑状强化,以2~3周时此效应最为明显。待病灶密度与液密度相等时则不再强化。

⑶多发性梗死痴呆的CT扫描征象:①皮质或皮质下多发的大小不一的低密度梗死灶,要分布于基底区及、颞、枕皮质区。②大部分病例可呈脑萎缩改变,即脑室沟扩大,皮质、质萎缩。③可伴有Binswanger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AE)CT影像特征:脑室周围及半卵白质的大致对称性低密度影,呈月晕状或伞状,边缘模糊,多位于侧脑室或后。灰/白质密度比值增加。

⒍磁共振(MRI)MRI对腔隙性梗死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头颅CT扫描,尤其对脑干小脑的腔梗病灶。病后72h,75%患者的MRI可显示≤15mm的腔隙性病灶,5天其检出阳性率可达92%。急性期腔梗病灶在MRI的影像特点为T1信号减低、T2信号增高,其中以T2信号增高改变更为敏感。

⒎磁共振管造影(MRA)MRA可提供清晰的颈动脉、椎动脉图像,快速检测管阻塞情况,但未广泛用于急性梗死的诊断。若条件许可,对管病高危人群应考虑选择此项检查。

⒏单光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SPECT)利用此项技术,组织不同部位的放射性物质摄取梯度,可检测区域流量(rCBF)改变。一般卒中发生后,rCBF灌注发生严重障碍,因而梗死后24h,SPECT即可发现。SPECT-rCBF显像是鉴Alzheimer病与MID的良好手段。Alzheimer病表现为颞、、枕、区放射性分布对称性减少,其中尤以颞、区为著;MID则呈大脑皮质发的或斑状的多发性流灌注缺损区。

⒐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PET)此项检查可反映组织流量、葡萄糖代谢及氧代谢(CMRO2)变化。腔隙性梗死患者PET检测,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改变。但发现位于囊25mm小梗死病灶邻近的组织及病灶对侧小脑半球CBF和CMRO2有明显减少。后者提示腔隙梗死时PET的异常不仅与病灶的大小而且与病灶的部位有改进的PET检查技术能分辨12mm及皮质下结构病理生理改变。

10.痴呆者认知功能的检查简单的临床检查包括交谈与量表检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智力状态检查: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Blessed痴呆量呈(BDS)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表1)。②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评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和Pfeffer的功能活动调查表(POD)。③神经理测验:包括以检查记忆和习能力为的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检查言语功能的快速词汇测验(RVR)、评定注意/即刻记忆的数广度测验(DS)及检查构造和图功能的WISC积木测验(BD)等。

并发症

多数腔隙性梗死病人无明显并发症,但应警惕压病的各种并症,并应高度重视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这是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

1.抑郁反应的特征性症状

(1)情不好,境悲观,自我感觉很坏。

(2)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或早醒。

(3)食欲减退,不思饮食。

(4)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对任何事情均动力不足,缺乏活力。

(5)生活不能自理,自责自罪,消极想死。

(6)体重迅速下降。

(7)性欲低下,甚至没有性欲。

2.焦虑反应的特征性症状

(1)持续性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境。

(2)同时有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声音敏感和容易激惹

(3)同时有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压升高,跳加快,胸闷,呼吸加快,烦躁,坐卧不宁等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多尿肠活动增加而致腹泻

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原则

①超早期治疗:首先使公众提高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识,了解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病后立即就诊,力争在3~6h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并降低代谢、控制水肿及保护细胞,挽救缺半暗带;②个体化治疗:据病人年龄、缺性卒中类型、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③防治并发症如感染、征、下丘损伤、卒中后焦虑或抑郁症、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征和多器官衰竭等;④整体化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如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治疗

⑴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①缺性卒中后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h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可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captopril)6.25~12.5mg含服;切忌过度降压使灌注压降低,导致加剧;压过高(舒张压>140mmHg)可用硝普钠0.5~10μg/(kg?min),维持压在170~180/95~100mmHg水平。

意识障碍和呼吸道感染者宜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和防治肺炎,预防尿路感染和褥疮等。

③发病后48h~5天为水肿高峰期,可据临床观察或颅压监测用20%醇250ml,静滴注,每6~8小时1次;或呋塞米(速尿)40mg静注射,2次/d;10%白蛋白50ml,静滴注;脱水用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损害、水电解质紊乱等。

④卧床病人可用肝素钙(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1~2次/d,预防栓塞和深成。

⑤发病3天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律失常(室速和室颤等)和猝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治疗。

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过高或过低均会加重缺损伤,如>10mmol/L宜给予胰岛素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⑦及时控制癫痫发作,处理病人卒中后抑郁或焦虑障碍。

⑵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恢复梗死区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半暗带。

①静溶栓疗法:

A.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50万~15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在1h滴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次用量0.9mg/kg,最大量<90mg;10%的量先予静推注,其余量在约60min持续静滴注。

阿替普酶(rt-PA)是位于人类8号染色体(8p12)的丝氨酸蛋白酶,可催化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具有溶解栓所含纤维蛋白凝块的能力;临床对照研究提示,出现症状3h阿替普酶(rt-PA)静注射可降低缺性卒中病残率和死亡率,但价格昂贵限制了应用。使用阿替普酶(rt-PA)最初24h不能再用抗凝和抗药,24h后CT显示无出,可用抗凝和抗治疗。卒中病人接受尿激酶(UK)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必须在具有确诊卒中和处理出并发症能力的医院进。不推荐用链激酶(SK)静溶栓,易起出。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压急骤升高时,应立即停用尿激酶(UK)或阿替普酶(rt-PA)并进CT检查。

B.溶栓适应:急性缺性卒中,无昏迷;发病3h,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h;年龄≥18岁;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已排除;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C.绝对:TC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病史和体检符网膜下隙出;两次降压治疗后Bp仍>185/110mmHg;CT检查发现出水肿、占位效应、肿和动静;患者14天做过大手术或有创伤,7天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等;正在应用抗凝或卒中前48h曾用肝素治疗;病史有液疾病、出素质、凝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史。

D.溶栓并发症:梗死灶继发出尿激酶(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激活栓及纤溶酶原,有诱发出潜在险,用药后应监测凝时及酶原时间;溶栓也可导致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和水肿;溶栓再塞率高达10%~20%,机制不清。

动脉溶栓疗法:作为卒中紧急治疗,可在DSA直视下进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尿激酶动脉溶栓用小肝素滴注,可能对出现症状3~6/h的大脑动脉分布区卒中病人有益。

保护治疗:多种保护被建议应用,在缺瀑布启动前用药,可通过降低代谢、干预缺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损伤。包括自由基清除(过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盐、维生素E和维生素C、21-氨基类固醇等),以及阿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药和镁离子等。

⑷抗凝治疗:在大多数完全性卒中病例未显示有效,似乎不能影响已发生的卒中过程。为防止栓扩展、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再塞等可以短期应用。常用药物包括肝素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治疗期间应监测凝时间和酶原时间,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蛋白等拮抗药,处理可能的出并发症。

⑸降纤治疗:通过降解中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成。可选择的药物包括酶(Batroxobin)、去纤酶(降纤酶)、安克洛酶(Ancrod)蚓激酶等,酶首10BU,以后隔天5BU,静注射,共3~4次,安全性较好。

⑹抗治疗:大规模、多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未选择的急性梗死病人发病48h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推荐应用。但溶栓或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可增加出险。抗聚集噻氯匹定(ticlopidine)、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也可应用。

⑺有条件的医院应组建卒中单元(strokeunit,SU):SU由多科医师、护士和治疗师参与,过专业培训,将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及康复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病人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进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有利于出院后管理和社区治疗。中、重度卒中,如大面积梗死、小梗死、椎-基底动脉干梗死及病情不稳定梗死病人均应进入SU治疗。

梗死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管扩张药:因缺管呈麻痹及过度灌流状态,可导致和加重水肿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细胞蛋白水解物(活素)等,可使缺缺氧细胞耗氧增加,加重细胞损伤,宜在卒中亚急性期(2~4周)使用。中药制,如银杏制川芎嗪、三七粉(三七)、葛根素(葛根)、丹参水蛭素等均有活化瘀作用;应进大规模、多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提供有效的有力据。

⑼外科治疗:幕上大面积梗死有严重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成征象者,可颅减压术;小梗死使脑干受压导致病情恶化的病人通过抽吸梗死小脑组织和后颅窝减压术可以挽救生命。

⑽康复治疗:应早期进,并遵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法,对病人进针对性体能和技能训练,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

预后预防

预后

梗死比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随年龄增长病死率明显上升,平均病死率为25%左右(10%~47%)。常见死因是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残率亦较高,20%的幸存者在1~2年再次复发。

预防

⒈预防性治疗对有明确的缺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压、糖尿病、房纤颤和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预防性治疗。抗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250mg/d,对卒中二级预防有肯定效果,推荐应用;长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倾向者慎用。

⒉针对可能的病因积极预防

⑴对于压患者,应将压控制在一个理水平。因为压过高,易使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而压过低,不全,微环淤滞时,易梗死。所以应防止压急骤降低,流缓慢,黏度增加,以及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⑵积极治疗短暂性发作。

⑶讲究精神理卫生,许多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

⑷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冷食品,均不符食品卫生的要求,要食。

⑸当温骤变,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小心

⑹及时注意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水;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气管食管瘘

下一篇 红马蹄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