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胡桐泪

乔木,高15~30米。嫩有细毛,一年后落,冬有毛,无粘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或幼树的披针、条状披针菱形,长5~12厘米,多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上概为广卵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
目录

分布范围

胡杨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国外分布在蒙古、苏联(中亚部分和高加索)、埃及叙利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

主要价值

科属分类

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植物

胡杨,又:胡桐(《汉书》)。

性状鉴定

胡杨分老式、新式两种。一老式:树脂流入土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易碎。二新式:树脂流入土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性味

《唐本草》:"味咸苦,大无毒。"

归经

。①《本草疏》:"入足阳明。" ②《本草求真》:"入,兼入。"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瘰疬。

①《唐本草》:"大毒热,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齿疼痛,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热,滑结。"

用法用量

外用:含漱或研末撒。

服:入

【宜忌】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②《本草汇言》:"虚寒不食者勿用。"

家论述

①《纲》:"石泪,入地受卤,故其性能除热,其味咸能入软坚。"

②《本草疏》:"胡桐泪,《》曰:热淫于,治以咸;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以胜热,故大毒热,烦满,取吐而效也。《日华子》以之治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软坚,大能除极热之用。"

药材

分老式、新式两种。一老式:树脂流入土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易碎。二新式:树脂流入土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功用

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瘰疬。

①《唐本草》:"大毒热,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齿疼痛,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热,滑结。"

①治咽喉急胀,肿结不通:胡桐泪三钱,硼砂二钱,生矾一钱,星一钱五分。共为末。用一、二匙姜汤调。(《本草汇言》)

②治湿热疼,喜吹胡桐泪麝香掺之。(《纲》)

③治齿缝忽然出不止:胡桐泪半两,研罗为末,用贴齿缝,如出不定,再贴。(《圣惠》)

④治牙齿挺出,脓枸杞一升(切),胡桐泪一两。上件药,和匀,分为五度用,每度以水二大盏,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圣惠》)

⑤治牙齿有脓出,及小儿虫蚀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于患处掺之。(《圣济总录》)

⑥治走马:胡桐碱、黄等分。为末掺之。(《医林集要》)

⑦治十二指肠溃疡和一般痛:胡桐树树脂。打碎,放入盆,加等量水,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浓,沉淀24小时,急,切勿搅拌,至水分发完即成深褐色固体,若底层炭化过重,则去掉不用;最后碾成细末,装瓶密封。用法,10%梧桐碱液,成人每次10毫升;粉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饭后服,七日为一疗程。(《新疆草药单方选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胡椒

下一篇 猫抓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