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流感嗜杆菌简称流感杆菌,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属嗜杆菌属,本属细菌因人工培养时必须加新鲜液或液成分生长,故杆菌。流感嗜杆菌是嗜杆菌属中最常见的对人有致病性的细菌,可起原发性化脓性感染和呼吸道继发感染病原菌据不同的生化反应可分为6个生物型:Ⅰ、Ⅱ、Ⅲ、Ⅳ、Ⅴ和Ⅵ。致病者多为Ⅰ、Ⅱ、Ⅲ和Ⅳ型。据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有荚膜菌分为6个清型:a、b、c、d、e和f。......
目录

病因

病原菌据不同的生化反应可分为6个生物型:Ⅰ、Ⅱ、Ⅲ、Ⅳ、Ⅴ和Ⅵ。致病者多为Ⅰ、Ⅱ、Ⅲ和Ⅳ型。据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有荚膜菌分为6个清型:a、b、c、d、e和f。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其次为e和f。据细菌外膜蛋白(OMP)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有荚膜者致病力大于无荚膜者。

流感杆菌要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通过孕妇产道感染。新生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故2个月发病率低,3个月至3岁儿童的清抗体水平最低,此期易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1.肺炎

成年患者多为已有慢性呼吸系统疾患者,表现为气管肺炎段性肺炎,甚至肺炎。半数胸膜受累,但发生脓胸者少见。大部分为有荚膜的b型菌起,但亦有部分患者为无荚膜菌起。预后取决于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病死率可达30%以上。

2.泌尿生殖道及妇产科感染

本菌可子宫膜炎、输卵管炎及脓肿、宫颈炎、阴道炎、尿道炎、产褥热、新生儿血症等。细菌多分不出清型,生物型有Ⅰ、Ⅱ、Ⅲ、Ⅳ。Ⅰ、Ⅱ、Ⅲ多见于呼吸道感染,Ⅳ型则较独特地见于泌尿生殖道感染,故有人将分不出清型的生物Ⅳ型菌称为泌尿生殖道型。

3.膜炎

婴幼儿的化脓性膜炎60%以上由本菌起,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上升了6倍。过去成年人发病率低,为1%~3%,但近年来发病率亦在上升,有报道已达20%。成年人多有原发病灶,如旁窦炎、肺炎会厌炎等,特易发生于头部创伤或有液漏者,致病菌多为b型菌。临床表现、液检查均与其他化脓性膜炎相似。病死率成人为10%~20%。

4.会厌

患者多为身体健康而较年轻者。发热咽痛,由于局部严重肿胀可导致呼吸道堵塞,为本病死亡的要原因。

5.其他化脓性感染

(1)阑尾炎,有人对376例手术切下阑尾标本细菌培养,本菌占4%;

(2)道感染,可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3)蜂窝织炎,多见于小儿;

(4)化脓性关节炎,可单一关节也可多关节受累;

(5)旁窦炎;

(6)骨髓炎;

(7)附睾炎;

(8)乳突炎等。

6.继发感染

常发生在性感冒、麻疹百日咳结核等呼吸道感染后,亦常为慢性气管继发感染的病原,还可使儿童在病毒感染之后继发鼻窦炎、中耳炎。

检查

1.病原检查

(1)涂直接检查肺炎患者的膜炎患者的液,化脓性感染病灶处脓性分泌物,均可做涂染色检查,如发现革兰阴性短杆菌有助于诊断。

(2)细菌培养流感杆菌膜炎等感染与其他细菌性膜炎等表现并无不同,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由液、液中及局部分泌物中查到病原菌;以免疫化法鉴定新分离菌的荚膜肿胀反应及从上述体液、浓缩尿等标本中检查荚膜物质,这些也可作为培养和培养则不能除外为带菌所致,须结临床及其他检查综考虑。

(3)对流免疫电泳(CIE)对细菌性膜炎患儿的液进细菌培养和CIE检测Hib抗原发现,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3%(8/60),CIE阳性率为90%(54/60);其中b型流感嗜杆菌培养阳性率5.0%(3/60),b型流感嗜杆菌CIE检测阳性率51.7%(31/60)。

(4)细菌核酸检查已有人在试用,聚酶链反应法检查细菌特异性核酸段,但敏性和特异性尚不够稳定,仍在研究中。

(5)免疫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用反向凝试验检测细菌抗原,比细菌培养更快获得结果。

(6)其他检查依据患者感染部位可选择进X线拍、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肺炎者X线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

2.

白细胞计数,轻症者可在正常范围,重症者则可增高达10×10/L以上,中性可占80%以上。

3.液检查

与其他化脓菌起者相似,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减少,白细胞计数增多达1000×10/L以上,多核细胞占多数。

诊断

要依据细菌培养和清免疫检查的结果以及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临床表现

流感嗜杆菌可起全身多部位的感染。局部感染可有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会厌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全身感染可有肺炎膜炎、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慢性呼吸道感染则应考虑到副流感嗜杆菌感染的可能。

2.实验室检查

最重要者为病原检查。尽快进、尿、脓、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同时做脓、液的涂细菌检查,用ELISA检查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用反向凝查细菌的抗原。

治疗

1.一般及对症治疗

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例如肺炎患者的祛镇咳,膜炎患者的脱水降颅压及防治水肿等。

2.病原治疗

既往要应用氨苄西林和青霉素,因近年来耐药菌株明显增多而改用敏感性尚高的氯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第三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量和疗程依据病情轻重而定,轻症者可服用药,重症者则应静给药。对膜炎患者则应选用能透过-屏障,在液中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如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松等。由于细菌的耐药情况不断地变化着,故应依据当地的药敏情况选用药物,待患者的细菌药敏结果出来后予以调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利斯特菌脑膜炎

下一篇 胡颓子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