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南星
形态特征
块茎近球形,直径1-4厘米。鳞叶膜质,线状披针形,最上的长12-15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叶1或2,叶柄长17-35厘米,下部1/2-2/3具鞘,黄绿色,有紫色斑块,形如花蛇;叶片3全裂,中裂片具1.5-5厘米长的柄,长圆形或椭圆形,基部狭楔形或钝,长8-22厘米,宽4-10厘米;侧裂片无柄,极不对称,长圆形,外侧宽为内侧的2倍,下部1/3具宽耳,长5-23厘米,宽2-8厘米;均渐尖或骤狭渐尖、锐尖;侧脉脉距约1厘米,集合脉距边缘5毫米。
花序柄与叶柄近等长,常较短。佛焰苞外面淡紫色,管部漏斗状,长4-7厘米,上部粗1-2.5厘米,喉部无耳,斜截形,略外卷或否,骤狭为檐部;檐部披针形,狭渐尖,长4-7厘米,有时具长2-3厘米的尾尖,宽2.5-3厘米,深紫色或绿色,下弯或垂立。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1.5-2.5厘米,花疏;雌花序圆柱形或近球形,长1-2厘米;各附属器具长6毫米的细柄(粗约1毫米),基部截形,粗4-6毫米,向中部稍收缩,向上又增粗为棒状,先端钝圆,长4-5厘米,直立。
雄花具短柄,花药2-3,药室卵圆形,青紫色,顶孔纵裂。子房倒卵圆形,钝,柱头无柄。浆果有种子3枚。花期4-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块茎入药,陕西用以代天南星,四川有的用作箭毒药。草医常用于治吹风蛇(眼睛蛇)咬伤,也可外包治疟疾。
来源
味苦;辛;性温;有毒。
功效主治
燥湿;化痰;祛风;消肿;散结。主咳嗽痰多;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痈肿;毒蛇咬伤。
⑴《中华本草》:燥湿;化痰;祛风;消肿;散结。咳嗽痰多;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痈肿;毒蛇咬伤。
⑵《中国植物志》:块茎入药,陕西用以代天南星,四川有的用作箭毒药。草医常用于治吹风蛇(眼睛蛇)咬伤,也可外包治疟疾。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
采收储藏
性状鉴别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选择当年新收种子于8月上旬播种,按行距12-15cm开浅沟,把种子插入沟内,覆土约1.5cm,温度在20℃左右,约10d出苗。翌年4、5月苗高5-10cm,按株距15cm定植。亦可用湿沙贮藏,翌年春季播种育苗。因种子繁殖生长期长,产量不高,故一般多不采用。
块茎繁殖:于 10-11月收获时,选无病虫害、健壮、中等大小的块茎作种茎,贮放于地窖内。翌年4月在畦面开浅沟,沟距20-25cm,株距15cm下种,芽头向上,覆土4-5cm,浇水,每1hm2需大的种茎600-750kg,小的种茎30-40kg,裁后15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要注意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7月苗高15-20cm,追施人粪尿1次。初次追肥后,直深中耕,第2次追肥在8月,施硫酸铵和过磷酸钙混合肥料,施肥后要浇足水。花期除留种株外,其余花序全部摘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要注意选留健壮无病殊作种,并防治蚜虫为害。虫害有短须螨,成、若虫于叶背吸食汁液,使叶变黄,脱落。用20%双甲眯乳油1000倍液或73%克螨特3000倍喷雾。
植物学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