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

老年人不稳定型绞痛指存在于稳定型绞痛和急性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征。由于其易发展为急性梗死或猝死,因此及时诊断、正确治疗是至重要的。要包括初发型绞痛、恶化型绞痛,自发型绞痛、X综征、卧位绞痛、餐后绞痛也属于不稳定型绞痛范围。变异型绞痛亦属不稳定型绞痛。不稳定性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绞痛与急性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要包括初发绞痛、恶化劳......
目录

概述

不稳定性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绞痛与急性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要包括初发绞痛、恶化劳力性绞痛、静息绞痛伴电图缺改变和梗死后早期绞痛。其特征是绞痛症状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绞痛或出现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梗死。

不稳定性绞痛继发于冠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黏附起的造影,实1/3以上的不稳定性绞痛患者其缺区的有导致部分塞的栓,由于造影时可能难于辨认栓,报道的发生率可能偏低。

与稳定性绞痛相比,不稳定性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绞痛),性质呈进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大约30%的不稳定性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月可能发生梗死。猝死少见,胸痛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吸烟,情绪剧烈变化,冷刺激等。

2.贫血甲状腺疾病,压,律失常,感染,红细胞增多症和低氧血症等。

3.抗组胺药物和拟上腺素药物,可卡因,苯丙胺等,此外短作用二氢吡啶类,大量双嘧达莫等偶可诱发UA发作。

4.突然停用抗药物(包括硝酸酯,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

(二)发病机

1.发病机

不稳定型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并某些急性因素如斑块破裂,成,聚集,炎症触发及发展,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等使冠状动脉狭窄在短时间迅速发展,但未完全塞,导致了不稳定的状态,皮的功能状态和对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

(1)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突然破裂,成是UA的要原因,决定斑块破裂的要因素在于斑块的组成和脆性,而不是狭窄的程度,临床研究表明:

①小的即早期中度狭窄的斑块较晚期严重狭窄的斑块更易破裂。

②由新月的脂质堆积成,被纤维帽与管腔分隔的偏型斑块因含有较高的甾烯酯,高于游离固醇结晶的含量易于破裂。

③富含细胞外基质和维帽的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减少胞外基质,分泌蛋白酶,削弱纤维帽,使斑块易于破裂。

纤维的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减少胞外基质,分泌蛋白酶,削弱纤维帽,使斑块易于破裂。

⑤在许多的触发因子作用下,如率,压,收缩力,冠状动脉流量和张力的增加等使斑块负荷加大,脆弱斑块可以破裂,但绝大多数UA患者是在没有任何明显触发因素下发生的,斑块病变活动性增加和斑块疲劳要作用。

(2)聚集:迄今已有充分聚集是UA及AMI患者诱发缺性发作的原发现象或斑块破裂的继发现象,其他因素也起作用,例如交感性管张力增加,液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升高,高固醇血症,白细胞激活以及纤溶作用的异常等,可表现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Ⅰ型(PaI-I)的清浓度增高,α2上腺素能及5-羟色胺能受体的激活,这些均可促使聚集。

(3)急性成:脆弱的斑块破裂或不稳定的斑块几何状的迅速改变随后的成导致管近乎完全塞,从而起UA的临床表现,在斑块破裂时,一些局部和全身的因素影响着栓沉积的程度和时间,其局部因素包括液流变性能动脉病变处的组织特征,沉积量亦与液切变力成正比,各种斑块常暴在高切变力的流部位,它们的致栓性增加,有大约2/3的UA患者,富含甾烯酯的斑块溃疡面是最强的组织因子,管壁的组织特征包括损伤部位的深浅,面积,状,纤维类型,组织活酶,前列环素生成,酶含量等,全身因素如感染,高固醇血症等可能和致栓有

(4)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在不稳定绞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不稳定绞痛冠病变以偏性狭窄多见,在病变的冠周径尚保留弧的正常管壁,这为冠痉挛提供了条件,在冠严重狭窄时,冠张力轻度改变就能绞痛发作,部分不稳定绞痛的冠病变并不严重,有10%~20%的患者可能无明显狭窄,在这些病人,冠痉挛可能是不稳定的绞痛的要发病机制,冠痉挛可使较松软的粥样斑块破裂,一面可起斑块下出,另一面可导致聚集,破裂,释放栓素A2和其他管活性物质导致管痉挛,成,诱发不稳定绞痛。

(5)皮功能:皮是蛋白质成最活跃处,是十分重要的分泌器官皮细胞成种种结缔组织成分,管收缩物质(皮素,管紧张素因子,皮收缩因子EDCF),管扩张物质(皮舒张因子EDRF),钙调素基因相肽(CGRP)以及抗凝物质(肝素类似物),纤溶物质组织型纤溶酶元激活物(tPA),这些分泌因素调着冠舒缩反应并保持液的流动性,皮细胞的功能可因缺,脂类物质沉着,液动力的机械损伤而受损,因此皮功能异常对不稳定绞痛中的管痉挛,成起重要作用。

2.病理生理

起UA患者冠状流减少的病因,可归结为改变和管功能性改变2个面,绞痛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近期的进展性变化,要是由于粥样斑块破裂和(或)粥样斑块出以及附壁成所致,另外管痉挛因素在UA中亦起重要作用,而率或压升高面的因素少(表1)。

总之,UA的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斑块,是由于冠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fibrouscap)出现裂隙或破溃,纤维和斑块的脂质核暴,激发及促凝因子等激活,并产生一系列瀑布样反应,最终导致冠状动脉(冠成;同时管紧张素Ⅱ(ATⅡ),皮素-1(ET-1)及栓素A2(TXA2)等皮源性收缩因子释放又可起冠痉挛,UA患者造影(CAG),超声以及死后尸检查结果均实,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伴局部成在UA发病中起着肯定的作用,除非UA进一步发展成急性梗死(AMI),冠栓往往仅造成管腔不完全性塞,UA这种非塞性栓(即不稳定性栓)的发生率可高达80%~85%,而完全塞性栓通常仅为15%~20%,UA和AMI冠栓的组成成分有着明显的区,AMI冠塞性要由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红色栓;而UA冠塞性栓大多为浅表性,富含和少含纤维蛋白的白色栓组成,后者可冠状动脉短暂性完全塞,随后又部分溶解或落而再通,而导致冠状动脉流周期性减少。

变异性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病因冠状动脉局部塞性痉挛,痉挛部位常发生于CAG显示管边缘不规则的非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

冠状动脉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在UA中具有重要作用,前者可导致多种源性管生理保护因素削弱或丧失,后者可导致ATⅡ,ET-1等缩管物质生成增加。

症状

1.临床表现

(1)症状及临床特点:老年人UA的临床症状有:

①典型的绞痛是胸骨后的重物挤压感,向前放射,尤其是向左侧前侧,下颌和牙齿放射。

②有些病人虽然否认发生过胸痛,但可能出现过其他症状,如紧缩感,堵塞感,压榨感,烧灼感和压迫感等。

③随呼吸加重的钝痛,撕裂样痛,刀割样痛,刺痛等都是缺性非典型胸痛的特点。

④位于中胸部位呼吸困难可能提示绞痛。

⑤其典型症状还有左右前伴手指痛,肩部或肩间痛甚至肠道症状部不适等。

胸痛时间多在5~15min,少数可持续30min至数小时。

⑦硝酸甘油缓解胸痛效果不好可能提示UA发作机制中管痉挛的成分少。

⑧仅持续数秒钟的胸痛可除外UA。

⑨需要与UA相鉴的其他情况有食道病变,消化道溃疡疾病,焦虑过度通气心包炎,动脉夹层动脉肋间神经痛,精神病,二尖瓣垂和道疾病等。

(2)各型不稳定绞痛的临床特点:

①初发劳力性绞痛:指劳力性绞痛发生于1个月以者,可在轻微用力时,或休息时,或在夜间及清晨发作,患者年龄较轻,男性居多,本型冠状动脉病变较轻,以单支病变多见,累及前降支最多(43%),3支病变及左干病变较少(分23%,5%),但进展较快,缺乏足够时间成侧支环,故一旦发生UA病理变化,1年发生AMI或猝死的可能性较大,临床症状与一般稳定型劳力性绞痛类似,发作前常有率加快,压升高等耗氧量增加的征象,随即起发作,临床常易误诊为稳定型劳力性绞痛,鉴要点是详细询问绞痛始发作的时间至重要,本型绞痛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最终可发生AMI及猝死

②恶化劳力性绞痛:既往有稳定型劳力性绞痛病史,近1个月有运动耐量下降,常在轻微用力时,或在休息时发作,表现为在同样条件下及同等程度劳力时,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并且硝酸甘油用量增多,疗效下降,偶尔在休息时发作,本型绞痛应注意与梗死鉴

③卧位性绞痛:患者在长期劳力性绞痛发作基础上,晚期在平卧位时发生的重症绞痛,卧位性绞痛属重症劳力性绞痛,患者易发生梗死。

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下述因素有:第一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重度狭窄,导致冠状环储备功能显著下降,是卧位性绞痛病理基础,第二由于存在不同程度左舒张功能障碍,加之平卧位后静心血量增多,心脏做功增强,故平卧位后使耗氧量明显增加导致

卧位性绞痛的临床特点:

A.有较长时间SA病史,患者多在夜间平卧时发作,白天餐后平卧或午休时亦可发作,严重时白天及夜间均不能平卧,发作时患者必须立即坐起或站立,甚至下床走动,以期减少胸痛胸痛较SA剧烈,持续时间长。

B.电图(ECG):发作时示ST段明显压低。

C.流动力监测:通过Seangana气囊导管连续监测绞痛发作前后的流动力指标,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a.功能正常:绞痛发作与左功能系不大,在平卧后至绞痛发作前其率,压乘积和搏量增加,提示绞痛发作要由于耗氧量的增加,超过了固定性狭窄的冠状动脉贮备能力所致。

b.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绞痛发作前已有不同程度动脉舒张压(PADP)增高,而左室射分数(LVEF)正常,提示绞痛发作除有耗氧量增加外,并有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后者可进一步增加耗氧量。

c.左功能不全:绞痛发作前动脉收缩压(PASP)及动脉舒张压(PADP)已明显增加,患者平卧后率,压突然进一步增加,使耗氧量增加而导致绞痛,但搏量无增加;由于收缩力减退不能代偿平卧后静心血量的增加,导致腔逐渐扩大,从而发生左功能不全,心脏B超及核素检查示左功能及LVEF明显降低。

D.冠造影(CAG):往往示多支严重性病变,且绝大多数系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冠状动脉干病变或3支病变者占多数,左室造影示LVEF明显降低。

④梗死后(早期)绞痛:指AMI起病时起的胸痛消失后,在急性期(发病后1天~4周)又重新出现的绞痛,多数发作在休息时,也可在轻微用力时,可伴有或不伴有新的梗死性电图改变及清酶升高,梗死后绞痛80%发生在AMI发病后10天,CAG多为多支病变,临床常易发生梗死区扩展,梗死后绞痛具有下列病理特征:

A.梗死相管严重残余狭窄:通过溶栓治疗或栓自发性溶解而使梗死相管部分再通,但冠状动脉存在严重残余狭窄,致再灌注部位常因供不足而发生绞痛,此型多见于非Q波梗死,ECG示缺性(ST段水平压低,T波倒置)导联与原梗死图导联相同,提示为梗死周围缺

B.非梗死相管严重残余狭窄:除梗死相管发生性病变外,尚有另1~2支冠状动脉支存在严重狭窄,使其远离梗死部位的发生缺,可因非梗死相冠状动脉痉挛,聚集或耗氧量增多而诱发绞痛,亦可由于原梗死相管建立的侧支环突然中断所起,此型多见于Q波梗死,ECG示导联与梗死导联不同,提示为远离梗死部的缺

⑤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中间综征):也称休息绞痛,中间症候群,梗死前状态,濒临梗死等,既往多有劳力绞痛,近期加重,胸痛症状可与急性梗死相似,即在休息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发作绞痛,此种绞痛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超过半小时,常伴大汗,压可下降,硝酸甘油疗效差,应与急性梗鉴

餐后综征:多在餐后休息状态下发生绞痛,大多发生在餐后20~30min时,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作者认为可能为饭后的充盈,反射地起冠痉挛而导致绞痛的发作,有人提出饭后有率加快,压升高,量增加,故饭后的耗氧量增加,为绞痛的诱发因素,但仔细观察,绞痛发作多在饭后25min时,此时率,压已降至餐前水平,故难以用耗氧量增加解释,Figueras等对餐后绞痛作连续流动力电图观察,发现绞痛发作前先有动脉嵌入压上升和改变,然后绞痛发作,在此前并无率-压双乘积的增加,故认为耗氧量增加不是要原因,此外进食高脂食物发生饭后绞痛者,其发作时间在饭后3~5min,因此时三酰甘油上升,黏度增加,冠流下降(高脂血症可使冠流减少20%)而绞痛发作。

变异型绞痛。

X综征。

⑨混绞痛:混绞痛的病理基础有两个:第一,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在临界性固定狭窄基础上,由于耗氧量增加诱发绞痛,第二,冠状动脉痉挛突然减少诱发绞痛,本型绞痛可由上述因素单独或二者同时存在而起。

A.临床类型:

a.劳力型绞痛伴自发型绞痛:包括恶化劳力型绞痛,b.劳力型绞痛伴变异型绞痛。

B.临床特点:a.白天以劳力型绞痛为,夜间呈自发型绞痛发作,b.清晨活动(如穿衣,洗漱,大小便及步等)后诱发的绞痛,多数为混绞痛,c.凡因情绪,受等因素诱发劳力型绞痛,可因兴奋交感神经,使耗氧量增高,同伴有冠状动脉收缩致供氧量减少,d.劳力型绞痛在饱餐后诱发绞痛,是由于肠道流量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冠状动脉流反射性减少所致。

(3)体征:绞痛发作时触诊尖搏动可有双搏动及前区反常搏动,提示左功能不全或左室壁运动异常,听诊可闻及第四音,第三音,也可有急性乳头功能不全表现,如一过性尖部收缩期杂音,“喀啦”音,重度发作时可有呼吸困难啰音压及率一般升高,在重度发作时压可下降。

2.不稳定绞痛分型

(1)初发劳力性绞痛。

(2)恶化劳力性绞痛。

(3)自发性绞痛:

①卧位性绞痛;

②梗死后早期绞痛;

③变异性绞痛;

④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中间综征)。

(4)餐后绞痛。

(5)X综征。

(6)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冠状动脉支架术,成术后绞痛。

并发症

老年不稳定型绞痛可演变为急性梗死,少数可突发心脏猝死

检查

1.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或正常。

2.白细胞及沉等组织坏死的全身反应指标正常。

3.CPK(酸激酶),CK-MB,钙蛋白,球蛋白一般正常,但亦有轻度升高,而未达到诊断急性梗所要求的水平。

4.影像室检查

(1)X线胸:显示心脏正常或稍有扩大,或动脉球突出,伴衰时纹理增强。

(2)二维超声动图:在绞痛发作时可观察到一过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反向搏动,如长时间不能恢复提示严重缺所致的顿抑,所谓顿抑是指当短时间细胞尚未发生坏死前,恢复冠流,可挽救缺,但可能造成再灌流损伤及暂时性,可恢复性左室功能异常,其产生机制包括氧自由基产生,暂时性钙超载导致钙异常;兴奋收缩失耦联或同时存在纤维对钙敏感性降低,持续性或恶化性左室壁段运动异常提示预后不良。

(3)电图(ECG)检查:在绞痛不发作时,休息电图大多正常,如并有压,陈旧梗病史电图出现左室劳损,肥厚或异常Q波。

绞痛发作时最常见到的电图改变为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提示膜下缺,水平型ST段压低提示病变为左干病变,常规电图上ST段压低程度与预后成反比,有时仅表现为直立T波变为倒置,或休息电图如有T波倒置者,在绞痛发作时可变为直立(T波伪改善),发作后又恢复原状,如ST段水平下移同时伴有冠状T波存在,则为严重表现,ST-T改变一般在发作终止后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如超过6~12h未恢复,应考虑到非Q波梗死的可能,少数绞痛严重的病人,表现为ST段抬高,提示全层缺,可能由于不稳定的栓造成管腔完全塞,与梗超急期不同的是发作过去ST段即恢复原状,少数继之以短时间的T波倒置,如T波倒置超过12h应与非Q波梗鉴,个患者绞痛发作时除出现ST-T改变外,还可出现异常Q波,此种Q波为一过性的,发作终止后,在短时间逐渐消失,故可据此与梗鉴,此外绞痛发作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分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QRS波群低电压,R波电压递减型减低,QRS波群顿挫,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各种快速型律失常,应该指出少数绞痛发作时电图可无明显改变,从而造成诊断困难,诊断应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反复多次记录发作时的电图,终将会出现改变,应当指出不稳定绞痛急性期忌做运动试验,对低危险性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进低运动量的运动试验,的是进危险分层,判断预后和验造影结果,运动试验阴性者5年危险性很低,对危险性较大者应做冠造影以决定是否介入治疗。

(4)动态电监测(holter):24h holter监测发现不稳定绞痛患者的电图上的表现最常见为ST段压低(50%),其次ST段抬高(31%),其他变化包括T波增高变尖,T波伪直立,QRS顿挫,低电压,一过性缺平均时间14±24min,最短30s,最长达12h,18%伴发室性律失常,个伴发短阵房速,Ⅱ°~Ⅲ°房室传导阻滞绞痛伴电图缺性改变仅占20%,其余为无症状,另有少数无电图改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图发生缺改变前,仅10%的患者率加快,90%患者发作前无率改变,提示不稳定绞痛患者的病机制以灌注为,其灌注减少原因可能是冠张力增高(痉挛)成或一过性栓等所致。

5.核素检查

(1)201Ti灌注显像在发作时显示灌注缺损,绞痛消失,灌注缺损可仍存在12~27h之久。

(2)99mTc焦磷酸亚闪烁图在约30%的不稳定绞痛患者可显示膜下坏死而无电图的梗表现,提示某些不稳定绞痛已有小的梗死而临床不能诊断出来。

6.冠造影(CAB) 不稳定型绞痛病人进造影的的为评估其预后及选择适宜的长期治疗措施提供详细的冠结构资料。

(1)适应:适于早期介入措施,药物治疗不能使病情稳定;过去曾管成术,旁路手术或有AMI,有高危险性临床结果或非介入性实验结果;有显著的充衰,或室功能不全。

(2):碘过敏,中度肾衰,严重性疾病,严重慢性阻塞性道疾病,其他威胁生命的疾病及拒绝冠介入性措施者,为冠造影忌。

(3)冠造影的特点:UA冠造影结果依研究人群,病史及临床表现式的不同而不同,在病史长的稳定型绞痛基础上发生的UA常有多支病变,而新发生的静息绞痛,可能仅有单支冠受累。

决定UA的不稳定型不在于冠病变的范围及狭窄程度,而在于冠病变态,以复杂病变为多,如偏性狭窄,边缘不规则,或偏斑块破裂,溃疡,附以不稳定栓。

(4)冠造影对评估病变的局限性:病变的特征与UA的临床表现可能有相性,对不良冠事件的发生有预价值,然而造影因仅是管腔的图像,反映管腔的直径及表面特征,不能反映斑块的组成或病变特征,造影常低估病变的程度,要受2个因素的影响:

①冠粥样硬化的弥漫性;

管重构,而超声能反映斑块的大小和态,管镜能准确发现斑块和冠栓。

7.超声及冠窥镜

超声(IVUS)可以在体动脉腔和管壁大小和态进量化评估,可显示膜,中膜和外膜栓(ICT),UA病人中常观察到灰白栓,而急性梗死为红栓,病理实红栓富含纤维素,红细胞;而灰白栓富含纤维网紧密,比红栓陈旧,溶栓药有抵抗,因此UA病人溶栓治疗效果不佳,最近的研究发现冠造影难以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绞痛的病变,窥镜发现17%稳定型绞痛及68%的UA有斑块破裂和成,而IVUS不能区稳定和不稳定性斑块。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UA的诊断要依靠病史及临床症状,因其ECG无特征性改变,清心酶也无变化,UA的诊断要点为:

1.增重性绞痛(crescendo angina) 原有劳力性绞的症状出现变化,其发作在频率,时限及严重程度上均明显增重。

2.无诱发原因的休息性绞痛,或轻微劳力后出现绞痛,持续时间常可达15~30min。

3.量近2个月新出现的绞痛,也称为梗死后UA。

4.AMI恢复时期出现的绞痛,也称为梗死后UA。

诊断

诊断UA时,其胸痛应与下列疾患相鉴:食道疾患,消化性溃疡骼疾患,焦虑通气过度,心包炎,动脉夹层病,肋软骨炎精神性疼痛,二尖瓣垂,颈部或道疾患。

治疗

(一)医治

UA患者易发生AMI或猝死(SD),且发作时可能伴有恶性室性律失常或功能不全,前临床监测手段对某些UA难以检出,有的可能已发生小范围亚临床型AMI,故UA患者应住院密切观察治疗,尤其对危重患者应送入CCU中AMI病人监护,UA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据其已知发病过程宜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案。

1.治疗

(1)控制或消除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戒烟等。

(2)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宜尽早采用介入治疗(PWCA或CABG)案,以改善病人预后。

(3)UA的要治疗标是处理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因为稳定的纤维斑块通常不会破裂,其缓慢的进展过程能使有时间成侧支环,但是在造影中常被忽视的轻度冠状动脉可能包含有一些重要的恶性斑块,最终将破裂并造成UA,前正在极力找能鉴恶性斑块的有效法,超声能检查斑块结构,分辨大而软的脂质腔和薄的纤维帽,对这种病人采用降脂药治疗虽然冠狭窄减轻不明显,但是UA发作次数和死亡率明显减少,β阻滞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科索亚)能降低斑块壁张力,也有利于稳定恶性斑块,抗氧化维生素E和C等能通过阻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而抑制巨噬细胞活性,从而稳定管斑块,以预防事件发生,防止进一步向梗发展。

(4)避免情绪激动,吸烟,剧烈体力活动和吸毒,饮管运动障碍性因素参与。

2.常规治疗

(1)一般治疗:不稳定绞痛病人应住院治疗,使身体及精神得到安静休息,医生应解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可给予镇静地西泮(安定),罂粟碱,管吸氧,去除诱因是治疗不稳定绞痛十分必要的,如常见的压,部感染,甲亢,贫血律失常等,同时应予以电监护,发现律失常及时处理,每天至少1次常规电图检查及查,以早期发现梗死,应注意发作前后电图变化,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药物治疗:

①降脂药物:

A.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mg,1次/d,晚饭后服,要降低固醇,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肝脏排泄,个患者可使功能转氨酶升高,有病及大量饮者慎用,可与免疫抑制及烟酸醇酯发生相互作用,降脂治疗对稳定斑块及消融斑块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能与贝特类用。

B.辛伐他汀(舒降之):要降低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

C. 苯扎贝特(阿贝他,贝特类):降低甘油酯和总固醇的作用,性疾病忌。

D.γ-月见草油:适用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肥胖症。

②抗凝治疗:

A.肝素抗凝:UA头48h肝素治疗效果最好,肝素能抑制中的酶和凝因子Ⅴ,Ⅷ,Xa,能降低UA者AMI和猝死发生率,缺点是不能抑制与栓上纤维蛋白结酶和疗效维持时间短,静使用肝素者大出发生率约为5%,可以单用或与阿司匹林联用。

前静滴注肝素已成为UA临床治疗的基本措施,肝素有钠盐,钙盐2种制,钠盐可供静给药,也可雾化吸入;钙盐供皮下注射给药,肝素钠负荷量为1万U,静注,然后以1000U/h静滴,以后据激活的全凝固时间(ACT)或激活的部分促酶原激酶时间(aPTT)调整用量,使ACT或aPTT保持在其正常上限值的1.5~2倍(正常值:ACT6-12min;aPTT30~35s),通常肝素平均用量1.2~1.5万U/d,维持5~7天,可使UA患者发生AMI的危险度减少44%左右,要副作用为出,当与阿司匹林并用时更易起出,尤其在老年,妇女患者等,此时可减少量或停药,肝素过量所起的严重出,可用硫酸蛋白中和,后者1mg可中和肝素100U,停用肝素后常有UA反复,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这一撤药反应,肝素性疾病,倾向,活动性溃疡病,新近卒中,恶性压,孕妇及产后,近期做过外科大手术,以及严重功能不全。

B.低分子量肝素(LMWH)(fraxiparine,速避凝):与肝素相比体半衰期较长,药物吸附于皮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抗Xa因子活性的作用,由于分子量减少,其与抗酶Ⅲ的亲和力亦随之减弱,但仍有效催化抗酶Ⅲ对Xa的灭活,治疗中不延长aPTT,在有效抗栓作用的同时,因抗凝作用弱,出副作用较少,临床研究中,低分与普通肝素治疗或非肝素治疗相比,低分子肝素(LVWH)治疗组症状性与无症状梗死的发生率均减少,而且出并发症较少,常用量如表2,低分子肝素(LVWH)与普通肝素相比的临床优越性,为治疗上更加安全有效,较普通肝素发生出减少几率,临床使用不需要进实验室监测,可以代替肝素

用法:5000U,2次/d,皮注7~10天,严重患者1万U,2次/d,应用5天,第6天改5000U,2次/d至14天,详见表2UA,如:速避凝。

量单位:0.1ml=2500U,老年人量减半。

C.水蛭素(hirudin)或水蛭素类似物(hirulog):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有效的特异性酶抑制,与肝素相比水蛭素具有以下优点:

a.对游离的和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外基质成分结酶具有等效的抑制作用,而肝素仅抑制酶。

b.无需抗酶Ⅲ作为助因子,更易观察其抗成作用的量效系。

c.抗酶作用不被激活后释放的因子4(PT4)及其他分子中和,在一项166例UA患者的研究中,水蛭素与肝素相比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repatency)和改善冠状动脉流灌注,TIMI7试验对410例UA患者进水蛭素类似物的研究发现,水蛭素类似物呈量依赖性降低UA患者的病死率及非致命性梗死的发生率,水蛭素及水蛭素类似物在UA和抗冠状动脉成的临床应用中显示了初步的前景,但出并发症较多,可能与量有

D.服抗凝要为双香豆素类衍生物,常用者有华法林(warfarin)和硝香豆素(新抗凝),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外源性)活性凝因子而抗凝。

a.华法林:已用肝素治疗的患者,一般宜用维持量2.5~5mg/d。

b硝香豆素(新抗凝):已用过肝素治疗的患者,通常用维持量1~2mg/d,治疗期间保持aPTT为治疗前对照值的2倍,副作用为出,如有严重出可静注维生素K 125mg中和之,服抗凝仅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伴严重狭窄的混绞痛,卧位性绞痛等重症UA患者。

③抗药物:冠状动脉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知80%~85%UA患者在病变的冠发现有栓,由于黏附于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栓素A2(TXA2)等可诱导聚集,成早期栓,称为白色栓,为一种不稳定性非塞性附壁栓,此外,由释放的TXA2和5-羟色胺(5-HT)又可冠状动脉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伴栓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导致UA的病理基础,实验和临床观察到在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基础上的栓可起冠流周期性减少,后者与自发性聚集和解聚有,因此抗活化,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已成为UA治疗中的重要键部分。

A.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临床实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或与肝素联用,使UA患者AMI发生率从12%下降至3%,国外经过10余年的前瞻性研究,实小阿司匹林150~300mg/d既可有效抑制TXA2成,又不明显抑制皮细胞PGI2成,试验中虽各组治疗量,疗程,随访时间不同,但均观察到AMI和病死率与AMI发生率均降低40%左右。

B.噻氯匹定(ticlopidine,ticlid,抵克利得):为纤维蛋白原受体抑制,由于它抑制了纤维蛋白原与膜受体(糖蛋白复物GPⅡh/Ⅱa)之间的附着,从而抑制之间纤维蛋白原桥成,其最突出的作用是抑制ADP诱导的聚集,并促进解聚,用法:250mg,2次/d,连服1~2周后,改为250mg,1次/d,连服3个月。

C.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膜GPⅡb/Ⅲa受体在表面表达,为膜整素(integrins)家族分子之一,为细胞间黏附和相互作用的中间介导分子,皮细胞损伤表面黏附,激活后,膜GPⅡb/Ⅲa受体活化,成为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素(fibronectin)von Willebrand因子和Vitronectin等的结部位,促进间的连接和聚集,膜GPⅡb/Ⅲa受体反动派抗种类:a.GP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C7E3fab,已于1994年12月被美国FDA正式批准上市,b.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三肽和含RGD序列的多肽类,c.非肽类的拟RGD的化物,后两类尚在临床试验中,实验和临床实GPⅡb/Ⅲa受体阻滞可降低UA患者病死率和AMI发生率,此外还观察到可降低PTCA后急性塞发生率,治疗中使聚集活性显著下降,而不增加出并发症。

D.其他抗药:有双嘧达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依前列醇(前列环素)等。

④抗缺治疗:

A.硝酸酯类药物制:建议对所有UA患者都应使用硝酸盐制,因为它们可以逆转管痉挛,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和收缩压,除了扩张正常冠外,还能不同程度地扩张偏性狭窄的病变管,通过静滴硝酸甘油使用动脉平均压降低10%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病情稳定后再改为贴膜或服制,间断用药可防止硝酸盐类耐受现象。

具体法:

硝酸甘油:5~10mg,加入250~500ml液体中,从10μg/min始,逐渐增量至50~100μg/min,因硝酸甘油持续静点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增加,不宜突然停药,以免产生“反跳”现象而加重绞痛症状

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10~30mg,加入200~500ml溶液中,8~12滴/min,注意监测压,如出现持续压,应采取措施升压,如抬高下肢或使用升压药物,该药也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反跳”现象,反而加重绞痛,绞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可改用长作用硝酸酯类服,如硝酸异山梨酯(二硝基异山梨醇酯,ISDN)10~20mg,2~3次/d,或硝酸异山梨酯(ISDN)-缓释(SR)40~60mg,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5单硝基异山梨醇酯,ISMN)10~20mg,2次/d。

硝酸甘油贴膜:2次/d,外用,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详见稳定绞痛治疗。

B.钙拮抗: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起的绞痛的首选治疗用药,适用于自发性绞痛,变异性绞痛以及其他类型UA和混绞痛患者,可显著减少UA发作次数和频度,减少硝酸甘油需要量,减轻运动诱发的ST段下移程度,增加运动耐量,前的资料以具有负性率作用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疗效较为肯定,临床常用的钙拮抗有3类:硝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为硫氮卓酮类,维拉帕米系苯烷胺类,其要作用环彼此有较大的差异,二氢吡啶类要作用于周围管平滑冠状动脉使其扩张,故有明显的降压,增加冠状动脉流和抗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变异型绞痛应首选本药,其新剂型氨氯地平活喜),硝苯地平(拜通)和尼卡地平等临床应用亦较普遍,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扩张管作用弱于二氢吡啶类,但对窦房结的除极细胞钙离子流抑制较大,可使率减慢和收缩力减弱,从而明显降低耗氧量,由于不同钙拮在作用上差异,有些可以用如硝苯地平和地尔硫卓用可明显增强抗管痉挛的疗效,但短作用二氢吡啶钙拮抗前已不推荐用于UA长期治疗。

a.硝苯地平常有量为30~120mg,分3~4次服;氨氯地平活喜)为5~10mg/d,1次服;硝苯地平(拜通)为30mg/d,1次服,二氢吡啶类的要副作用是压降低,动过速,头痛,眩晕和周围水肿等。

b. 地尔硫,(硫氮,酮)有扩张冠状动脉,解除痉挛,增加冠流,降压和减少氧耗量及细胞保护作用,对不稳定绞痛有双重发病机制者疗效更好,现有资料表明所有不稳定绞痛患者应用钙拮抗的随机试验均提示不能预防梗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常用地尔硫卓(恬尔欣)30~60mg,1~3次/d,由于不稳定绞痛好发于早6时至中午,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多在早晨,故宜早6时或睡前服药,c.维拉帕米(异搏定):能显著减慢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含服量,其作用与地尔硫卓(硫氮卓酮)相似,但对收缩力和房室传导的抑制性较强,不宜与β受体阻滞联用,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可使功能恶化,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使率减少和压下降,用法:50mg,2~3次/d。

③β受体阻滞药:对率加快或压升高所诱发的绞痛尤其有效,可有效预防不稳定绞痛患者绞痛复发事件和降低AMI发生率,但是对具有源性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药,因可增强α受体兴奋性,使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加重绞痛,故对以冠状动脉挛为的变异性绞痛者,忌单用受体阻滞,β受体阻滞对不稳定绞痛有以下益处:抗律失常;使需氧的游离脂肪酸代谢转向无氧葡萄糖代谢,从而降低需氧量;减少聚集;减慢静息时率,使用法:美托洛尔(倍他乐克)50~100mg/d,1~2次/d,可据发作时间调整用药时间,阿替洛尔6.25~25mg/d,1~2次/d。

注意事项:A.本药与硝酸酯制药有协同作用,因而量偏小,量尤其注意减少,以免起体位性压,B.停用本药时应逐步减量,如突然停药有诱发梗死的可能,C.功能不全,气管哮喘以及动过缓者不用为宜,D.我国多数患者对本药比较敏感,难以耐受大量。

④抗缺药联用药问题:硝酸酯类与钙拮抗药用对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具有协同作用,疗效肯定,混绞痛患者上述两类药物联应用疗效不佳时,可采用硝酸酯类,钙拮抗药及β受体阻滞药三类药物并用,但变异型绞痛忌单独使用β受体阻滞药,但可与硝酸酯类和(或)钙拮药联用。

⑤改善代谢及改善功能药物

A.改善代谢:强极化液:10%葡萄糖500ml,加入氯化钾1.0g,硫化镁5.0g,胰岛素6~8U,若压偏低,则不加硫化镁,由于造成细胞钾镁的丢失,故极化液可以补充离子代谢失衡,稳定细胞膜电位,同时补充细胞能量以改善发谢。

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FDP):5.0~10.0/次,1~2次/d,静点。

二磷酸果糖(FDP)作用于细胞膜,通过刺激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聚增细胞高磷酸池,细胞ATP浓度,促进K+流,回复细胞极化状态,从而有益于细胞能量代谢,及对葡萄糖的利用,以促进的修复,改善功能。

磷酸酸钠(里尔统,护通):提供能量及抗氧化作用,改善左室功能而不影响率和动脉压,明显提高绞痛病人的运动耐量,用法:1~4g,1~2次/d,5~7天为1疗程。

美他嗪(万爽力):通过保持细胞环境稳定,增加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其细胞保护活动可限制绞痛患者缺细胞的耗损,同时还可改善左室功能,用法:20mg,3次/d,该药可以单用,亦可与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或钙拮抗用。

B.改善功能:流动力研究发现发现,某些卧位性绞痛及梗死后绞痛患者发作前及发作时有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及动脉压(PAP)增高,提示有功能不全,故对该类病人需适量给予药及利尿药,并可以小量β受体阻滞药或ACE抑制药(培哚普利,那普利等)或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氯沙坦(科素亚),以改善顺应性(舒张功能)。

(3)溶栓治疗:不稳定型绞痛时冠状动脉成,因此临床上对其进深栓治疗,结果大多数临床研究显示溶栓治疗的优势,但有的反而实其可能有害,可增加病死率,增加其他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等,其原因为:

①如果缺的冠管通畅而未完全塞,溶栓治疗对狭窄程度改善很小。

②新近完全性病变对溶栓好,然而它在UA中发生率仅10%~20%。

③任何溶栓药物均同时具有溶解栓和激活凝系统活性之双重作用。

④UA的冠状动脉栓大多为浅表性富含而少含纤维蛋白的白色栓,并不是AMI相富含纤维蛋白的红栓,故溶栓药物的针对性较差。

⑤溶栓可能将一部分斑块表面浅表性“保护性”栓溶解,使斑块破裂处及异常的膜粗糙面更多裸,短时间产生更多的栓乃至冠状动脉急性塞,因此,对UA应以控制栓活动为,不张可能会刺激成过程的溶栓治疗。

(4)皮腔冠状动脉术(PTCA):大部分UA患者积极的科治疗后绞痛症状缓解,PTCA扩张病变管时可皮剥聚集,附壁成和局部管收缩等,UA患者在症状未控制前PTCA的成功率低,并发症(要是冠突然塞)发生率高,故张进积极的药物治疗,尽可能使患者病情稳定,再择期PTCA以提高PTCA的安全性及疗效,近年来临床实践指出,在系统强化的科治疗后,不稳定型绞痛症状还不能控制,又排除了,PTCA可有效缓解或控制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前PTCA及其他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是重要的治疗法,并有较好疗效,详见稳定绞痛的PTCA。

(5)冠搭桥术(CABG):有些不稳定型绞痛患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如有CABG适应,为提高生存率,可CABG治疗。

有3类科治疗无效的UA患者应考虑作:

①严重的干狭窄;

②3支冠病变并有左室功能不良;

③严重1,2,3支冠病变伴严重二尖瓣或动脉瓣病变。

影响CABG治疗的要危险因子有:A.药物治疗失败;B.严重3支病变;C.左冠状动脉干病变;D.压;E.左室射数脉(LVEF)<40%;F.年龄>70岁;G.左室舒张末期压>2.7kPa(20mmHg);H.梗死后(早期)绞痛;I.远端差,呈不完全的管重建等,UA的CABG病死率较择期进的SA的CABG病死率高4~5倍,降低围术期的危险在于术前综药物治疗和其他支持治疗,梗死后(早期)绞痛多需紧急再通术,可PTCA和CABG,术前常需药物控制症状气囊反搏术(IABP)处理,以降低病死率,CABG术后6~12个月的管再塞率10%~15%,5年再手术率为2%,国外文献推荐大多UA应施PTCA或CABG,以预防其演变成AMI,前国大部分UA病例仍以药物治疗为,仅少数病例实施PTCA或CABG,药物治疗可控制绞痛发作,近期疗效尚可,但易于复发,远期预后不良,临床常用大隐静或乳动脉,连接动脉部和冠状动脉部和冠状动脉狭窄处远端相,以改善动脉区的供。

(6)动脉气囊反搏术(IABP)与体外反搏术(ECP):IABP通过提高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排量,降低室后负荷和降低耗氧量,对预防和治疗UA患者非常有效,IABP系侵入性心脏助疗法,设备及费用昂贵,难以常规展。

适应:①要用于高危UA患者,包括严重多支病变,左干病变,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绞痛;

②梗死后(早期)绞痛伴流动力不稳定或功能差患者;

③严重缺PTCA和CABG的高危患者。

PTCA和CABG术前或术中应用IABP以恢复或保持流动力稳定,可增加手术安全性,Rankin报道难治性UA(含梗死后绞痛)CABG时,约14%病人术前IABP从而降低了危险性,IABP管并发症发生率5%~20%,要有动脉壁损伤,夹层动脉成或穿孔,下肢动脉损伤所致成,腔脏器灌注不良等。

①严重动脉瓣反流;

动脉夹层动脉和(或)动脉损伤;

③严重外周管疾患;

④严重功能障碍;

⑤严重凝机制障碍。

体外反搏术(ECP)为非侵入性心脏助疗法,并发症少,但有深静栓史者不宜使用,ECP可促进下肢静回流,可能因增加心脏前负荷和耗氧量而导致加重,应密切观察治疗后流动力的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

3.择优

(1)不稳定绞痛患者首先要稳定斑块,即降脂药物与阿司匹林应用;或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或肝素)与降脂药联应用,通常联应用硝酸酯类和受体阻滞治疗,同时加用改善代谢药物如磷酸酸(护通),磷酸果糖或强极液化,此案可使大约50%患者绞痛缓解,在上述药物联用基础上加用钙通常阻滞,如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地尔硫卓(硫氮卓酮),维拉帕米(异搏定),可降低静息绞痛发生率及梗的发生率,并减少急症管重建术的需要,但硝苯地平单用在降低绞痛发作次数面不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而地尔硫卓(硫氮卓酮)或维拉帕米(异搏定)在控制不稳定绞痛面比β受体阻滞要好,已阿司匹林降低这类病人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不稳定绞痛律失常的患者,特室早,房早,快速律失常的患者,在无的情况下,宜首选胺碘酮,它可降低猝死率,改善,延长寿命,并窦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者选用山莨菪碱,宝或阿托品,并发功能不全者,可加用洋地制利尿或与量ACEA及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80%~85%UA患者是由栓造成管腔不完全性塞,可起持续冠低灌注而产生“冬眠“(myocardial hibernation)现象,导致功能进性下降,15%~20%UA患者其栓可发展成管腔完全性塞,如在短暂塞后出现再灌注,可再灌注损伤,产生“顿抑”,上述二种情况在药物综治疗基础上,改善功能和代谢措施十分重要,而采用介入措施恢复缺流灌注对改善冬眠或顿抑功能最为有效。

(2)餐后绞痛及卧位绞痛的治疗:

①餐后绞痛的治疗:可在餐前服用β受体阻滞或钙拮抗,餐后服用硝酸酯类药可预防发作,给予小阿司匹林防止栓,频繁发作者可予以静点硝酸酯类药或皮注低分子抗凝

②卧位绞痛:发作频繁硝酸酯类药(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多数病人宜用β受体阻滞硝酸异山梨酯(消痛)治疗,应注意量个体化,由于多在夜间发病,睡前应加服药,在应用β受体阻滞疗效不满意时,可加用硝苯地平痛定)或换用硫氮单酮或维拉帕米(异搏定),阿司匹林100mg/d可防止聚集,发作频繁者可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钠。

4.不稳定绞痛康复治疗

(1)避免危险因素的侵害:如脂,高糖,压,吸烟,饮等,戒烟,,生活规律。

(2)要求:环境幽静,空清新

(3)自然因子疗法:如常用的矿泉疗法,森林

(4)物理疗法:可改善冠情况,促进侧支环的成和发展。

疗法;

②布流电离子导入法;

③长波疗法;

④紫外线疗法。

(5)理疗法:美国心脏家弗雷德轻和罗森曼认为冠病人的为特点是动机强烈,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表现出不耐烦,由于他们较少意识到自己部的感觉,动压抑对干扰任务进的刺激意识,故易突发意外。

治疗法:

①呼吸训练,站立或静坐,全身放松,进深呼吸;

②体力恢复后可选择书法,绘画,摄影,棋类等文化娱乐活动;③消除其顾虑,纠正不良习惯,达到理平衡。

(6)针刺疗法:体针可选俞,膻中门,厥阴俞,俞,区,丰隆,通里,三组穴位交替进针,每次留针半小时,12次为1个疗程。

(7)药膳疗法:

丹参30g,红枣5枚,粳米50g,冰糖适量,丹参取汁,入红枣,粳米成粥,加冰糖溶服用,功能活化瘀。

白木,黑木耳各10g,冰糖30g,三味入碗隔水约1h,至木耳熟烂,吃木耳汤1~2次/d,补,养阴,去脂。

(8)调整饮食结构:限制热量,控制盐的摄入,减轻体重,预防便秘

(9)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使精神愉快,情舒畅,注意劳逸结,避免连续做过度繁忙的工作,坚持锻炼,如保健操,太极拳,步,打乒乓球等,保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精神紧张或突然用力的动作,饭后休息0.5~1h,冬天注意保暖,避免迎或在雪地上快步走,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有绞痛发作及急性梗先兆,应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

(10)及时服药,预防发作。

(11)定期复查电图。

(二)预后

在应用PTCA或CABG治疗前,UA患者住院病死率为1%~2%,但1年后病死率增加至10%,约30%需再次入院治疗,5年和10年的病死率分为40%和60%,UA患者PTCA治疗者,5年病死率下降至10%,对低射分数(LVEF)值及3支管病变者,CABG治疗组5年,10年的病死率分下降至10%和20%。

UA容易发展为AMI和猝死,据国外文献报道,即使过治疗,1年AMI发生率可达12%~13%,病死率达3%~18%,影响UA预后的危险因素:

①男性病人预后差;

②持续痛>48h是UA最要危险因子,此类患者1年病死率高达48%,其中梗死后绞痛患者再梗死率和病死率更高;

③动态电图示无痛性表现;

④出院前低运动量负荷试验呈现阳性结果者;

⑤CAG示左干重度狭窄或严重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⑥左室功能差,LVEF<30%;

⑦持续室晚电位阳性等;

⑧是否能及时诊断及正确的治疗。

护理

首先,要消除诱发因素,预防绞痛发作。大多数的绞痛发作均有其固定的或相近似的诱因,患者应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总结出每次发病的特点,调整体力活动量,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动、焦虑、发怒、精神紧张,减轻不必要的理负担。注意天变化,突然受到冷刺激或饱餐也可诱发绞痛。总之在实际生活中予以针对性预防。

其次,改变患者的饮食结构。限制脂肪摄入,控制肥胖,戒烟,避免酿和暴饮暴食,减少餐后因心血管活动不稳定起的绞痛发作,积极防治压和高脂血症,限制钠盐的摄入,减少冠病的危险。

预防

1.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的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支环的成。

2.尽量避免诱发绞痛发作的因素,如吸烟,饮,情绪激动等。

3.劳逸结

4.理的养,少用高脂肪食物。

5.预防和积极治疗诱发绞痛的疾病,如压,肥胖症,糖尿病等。

饮食保健

老年人不稳定型绞痛

一、饮

长期酗者是冠病的发病诱因。饮中乙醇等成分进入液,可使跳加快、压升高、冠痉挛、耗氧量增加,诱发绞痛发作。

二、辛辣刺激性食物

辣椒生姜、大葱、大蒜、蜀椒等辛辣食物,性味温燥烈,食用后吸收进人液,可使跳加快,加重缺氧,诱发绞痛患者发病。

三、脂肪餐

大量、长期食用高脂食物如油条、肥肉等,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管腔变窄,缺氧,从而诱发或加重绞痛发作。

四、富含固醇的食物

动物的子、骨髓及其他脏和蛋黄、少数类(如、鱿等)及贝壳类(如、蛏、蚬、蟹黄等)、子,均富含固醇,常食用,可升高浆中固醇,起或加重冠病。

五、浓和浓咖啡

和浓咖啡中所含的大量茶碱咖啡因可兴奋中枢神经心血管,从而跳加快、律失常,使耗氧量增加,易绞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角菜酸酯

下一篇 熊去氧胆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