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龙线虫病

龙线虫病 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又称几亚虫感染(guinea worm infection),是由麦地那龙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体深部结缔组织及皮下组织,可伸出体外。要临床表现为慢性皮肤溃疡。(一)发病原因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成虫长白色,匀滑,前端钝,尾端较小,并向面弯,头部......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成虫长白色,匀滑,前端钝,尾端较小,并向面弯,头部隆起,呈三角周有环乳突六个(侧各两,两侧各一),外环乳突4对,囊短小,后接食管食管前端为纤细的质,后端为长大的腺质部分,肠扁平,雌虫大小为(60~120)cm×(0.9~2)mm,雌虫的卵巢输卵管子宫成对,子宫含大量第一期幼虫;雄虫长12~40mm,宽0.4mm。

雌虫排出幼虫入水,幼虫在水中可生活7天,被中间宿剑水蚤(cyclops)吞食后,即从肠腔穿过肠壁,移至体腔,在25℃时12~14天,二次脱皮即具感染性,如人误饮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所污染的水后,在宿消化液的作用,幼虫从蚤体逸出,到达十二指肠,据动物实验,逸出的幼虫于13h后钻入犬的肠壁,10~12天到达肠系膜,15天到达胸肉,21天移至皮下组织,于感染后的3个半月到达腋窝和沟区,幼虫在移过程中进第三次脱皮,变为成虫,并交配,雌虫的受时间约在感染后第3个月,雄虫于交配后即死亡,成熟雌虫于感染后第8~10个月移至宿肢端皮下组织,虫头向外着皮肤,由于虫体的压力及分泌的毒素作用,使局部皮肤产生丘疹,继而变成水疱破溃,虫体移具有“向地性”(geotropism),往往前端朝向地面,朝向下肢,当患病部位与水接触时,雌虫受刺激,虫体前端自溃疡处伸出,由于部压力大及衰老,虫前部体壁破裂,子宫从裂垂而出,向水中排出大量幼虫,其数可超过50 万/次,宿水源后,雌虫缩回皮下组织,待下次与水接触又重复此过程,直至体全部幼虫排出,雌虫即很快死亡,并被组织吸收。

(二)发病机

麦地那龙线虫常侵犯的部位为四肢和躯干的结缔组织,感染期幼虫在患者体发育过程中,所在部位无任何病变,成虫成熟时,穿过结缔组织,朝下移,85%病例的寄生部位在小腿以下(跖骨间,脚底或部),但也可发生于生殖器官部,上肢或部,偶见于其他部位,在成虫移至皮肤表面和准备排出幼虫前,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移至皮肤表面时,在雌虫躺伏处可见螫刺性丘疹,几天后,受损部位起水疱,水疱可大至数厘米,水疱黄色液体,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多核粒细胞及相当数量的幼虫,水疱成时常伴有局部瘙痒和剧烈灼痛,水疱破裂后即成一疼痛性的表浅的溃疡,创面直径1.25~1.8cm,中央可见一微小洞孔,孔径如同普通探针头大小,有时可见成虫的部分躯体伸出洞孔,此时溃疡若与水接触,就流出含有幼虫的乳状液体,幼虫排出呈间隙性,如没有继发感染,雌虫10天左右死亡,易将其取出,溃疡4~6周时愈,在局部病变出现时,有些患者可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甚至哮喘等,这可能系机体吸收雌虫释放的具有组胺性质的毒素所致,动物实验亦实这些症状属于过敏反应,给山羊注射成虫浸出液,可产生类似症状,而注射上腺素可迅速消除这些症状,水疱破裂后,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有时成虫在其到达成熟阶段前即死亡,仔细检查,可在皮下扪及一硬的盘旋的索状物,数月后可钙化

症状体征

继发感染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虫体若在组织破裂,可起严重的蜂窝织炎,并在虫体周围脓肿。当伸出皮肤的成虫被损伤或搔裂时,局部皮肤可发生疼痛、炎症和水肿,在皮肤溃疡处可继发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蜂窝织炎,亦可感染伤风梭状孢杆菌,伤风,这在非洲农村流区相当常见。子宫破坏使幼虫进入邻近组织性无菌性病变,有时幼虫进入关节起无菌性关节炎。此外,还可起滑膜炎、附睾炎、挛缩和关节强直。虫体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截瘫。亦曾有在眼部、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发现成虫及其所起病变的报道。

诊断

检查溃疡面及幼虫为确诊本病的最可靠法。在流区,如发现患者下肢皮下组织有滑动而硬的长带状虫体即应考虑本病可能,如在溃疡面洞孔查见成虫,或在洞孔排出的乳状浆液,或在邻近组织关节腔无菌积液中查见幼虫即可确定诊断。有时在典型丘疹成前,患者可感觉到皮肤的虫体,但应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相鉴。死亡钙化虫体依据X 线平可作出追溯性诊断。感染早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免疫试验尚处于探索阶段,包括虫体抗原皮试验及荧光抗体检查,有助诊断意义。

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溃疡面洞孔查见成虫,或在洞孔排出的乳状浆液,或在邻近组织关节腔无菌积液中查见幼虫。X线检查可发现已死的钙化虫体。

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可并发滑膜炎,附睾,无菌性关节炎。

治疗方案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摘出虫体是惟一可靠法。

1.阿苯达唑,服2天或3天,或甲硝唑服10~20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减轻局部炎症与水肿,促进虫体自排出或较易摘除。

2.取虫疗法,本病流区居民习惯采用这一之有效的治疗法,即将暴的虫头端缠缚于一小棒上,慢慢卷绕其虫体每次可卷出5cm长每天重复1次,约3周可将虫体完全卷出。若整个虫体已在皮肤或在深部脓肿,可采用外科手术取出。

3.对症治疗,包括抗过敏、止痛、抗感染及伤风抗毒素,皮肤局部可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涂布。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若虫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截瘫

预防

预防本病应从改良卫生习惯,改变取水式,饮生水等。沸或加氯消毒杀死水中的剑水蚤是避免饮水感染的简便法。生物法可在有剑水蚤的水域中饲养嗜食剑水蚤的类(如柳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花唐松草

下一篇 花叶竹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