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片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兰索拉唑
英文名称:lansoprazole
英文别名:Lanz; OGAST; Lancid; LANZOR; Promp;
CAS号:103577-45-3
分子式:C16H14F3N3O2S
分子量:369.36100
精确质量:369.07600
PSA:87.08000
LogP:4.3809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1.5 g/cm3
熔点:178-182°C dec.
沸点:555.8ºC at 760 mmHg
闪点:289.9ºC
折射率:1.591
储存条件:2-8ºC
蒸汽压:2.55E-10mmHg at 25°C
药物相关基本信息概况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兰索拉唑。
化学名称:2-[[[3-甲基-4-(2,2,2-三氟乙氧基)-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
分子式:C16H14F3N3O2S
分子量:369.37
性状
适应症
规格
15mg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偶有皮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时请停止用药。
2.血液系统:偶有贫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球增多等症状,血小板减少之症状极少发生
3.消化系统:偶有便秘,腹泻,口渴,腹胀等症状。偶有GOT、GPT、ALP、LDH、γ-GTP上升等现象,所以须细心观察,如有异常现象就应采取停药等适当的处置。
禁忌
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儿童用药
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被确立(小儿的临床经验极少)。
老年用药
一般而言,老年患者的胃酸分泌能力和其他生理机能均会降低,用药期间请注意观察。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
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参考文献。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本品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口服吸收后转移至胃黏膜,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活性代谢体,该活化体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系统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本品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以及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本品对胆碱和组胺H2受体无拮抗作用。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Ames试验、大鼠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以及小鼠微核试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体外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形试验结果为阳性。
生殖毒性:口服本品150mg/kg/天(按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人用剂量的40倍),对大鼠生殖能力和生殖行为没有影响。致畸研究显示,妊娠大鼠口服本品150mg/kg/天,妊娠兔口服本品30mg/kg/天(按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人用剂量的16倍),对胎仔没有致畸作用,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大鼠乳汁分泌。
致癌研究:SD大鼠连续24个月口服本品5~150mg/kg/天,结果显示本品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发胃肠嗜铬样(ECL)细胞增生和良性ECL细胞瘤:受试动物胃出现肠上皮化生的频率增加。雄性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腺瘤发生率以剂量方式增加。CD-1小鼠连续24个月口服本品15~600mg/kg/天(按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人用剂量的2~80倍),结果本品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发ECL细胞增生,给药小鼠肝脏肿瘤发生率升高、300和600mg/kg/天组雄性小鼠和150和600mg/kg/天组雌性小鼠肿瘤发生率超过了该品系小鼠历史肿瘤的发生率范围。给予本品75~600mg/kg/天小鼠发生睾丸网腺瘤。
药代动力学
兰索拉唑的生物利用度具有个体差异性。健康成人空腹单次口服30mg,Tmax为1.5~2.2h,Cmax为0.75~1.15mg/l,T1/2为1.3~1.7h。兰索拉唑在肝内被代谢为火星的代谢产物,主要经胆汁和尿排泄,尿中测不出原形药物,全部为代谢产物,至服用后24小时为止,其尿中排泄率为13.1~14.3%。兰索拉唑在体内无蓄积性。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10~30℃)。
包装
有效期
36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国家药品标准WS1-(X-148)-2003Z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