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高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以慢性低压低氧起的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室肥厚或功能不全。它是慢性高原病的另一种类型,可分为小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本病易发生在3500m以上高原,多为慢性过,个初进高原者特是儿童可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国外称亚急性高原病(subacute mountian sickness)。急性或亚急性患病者,以显......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高原心脏病多发生于平原移居于高原或由中度海拔到更高海拔处的居民,其发病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本症除差异外,劳累、冷、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发因素。

病机

要由慢性缺氧起的右功能受损。室是否亦受累,或受累程度如何尚不清楚。低压低氧是发生高病的本,而低氧性动脉高压和动脉壁的增厚或重建(remodeling)是发病机制的中或基本特征。

1、动脉高压 临床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慢性高原病特是高病的动脉压有异常升高。Hultgren在秘鲁(4206m)报告16例Monge病流动力的变化,平均动脉压为44.47mmHg,平均管阻力为531sce-cm2;杨氏等在青海(3950m)报告,型慢性高原病的动脉平均压为30.7mmHg。长期持久的低氧性管收缩和动脉高压,使右后负荷逐渐加重,并发生室代偿性肥厚,当病程继续发展,心脏储备力进一步减退;同时缺氧可损伤细胞,使收缩力减弱,输出量降低,最终导致衰竭。于低氧性管收缩的机制,虽进了许多研究,确切的机制尚未清楚。前较公认的看法是:

(1)管活性物质的作用:管活性物质的控制和调具有独特的作用。皮细胞是分泌和管活性物质的重要场所,可成并释放具有舒缩管作用的两类物质,从而对管张力有重要调控作用。在舒张面最重要的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亦称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 relaxing factor,EDRF);而在收缩面有皮素(endothelin,ET)和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

PG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各类组织和体液中,其组织中含量最高。

前列腺素在PG成酶(prostacyclin syhthetase,PGI3)的作用下转化为PGE2、PGF2、PGD2、PGI2以及栓素A2(TXA2),TXB2等。PG的生理功能十分复杂,可参与多种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过程,但它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PG及其前体、中间产物和代谢物对管有很强的舒缩效应,其中PGI2和TXA2在液中维持平衡对环的调起重要作用。

PGI2是由皮细胞和平滑细胞成,具有舒张管、降低管阻力、抑制平滑细胞的增殖等作用。而TXA2由成,其作用与PGI2正相反。研究实,缺氧使液中6-酮-PGF1(PGFl的氧化物)的含量降低,而TXB2(TXA2的降解产物)增高。厉之瑞测定了平原和高原健康人浆6-酮-PGF1和TXB2的含量,发现高原组6-酮PGF1显著增高,而TXB2减少,T/P比值增大,比平原人高2倍。提示高原缺氧可能损伤皮细胞,使PGI2的成减少,而TXA2的释放增多。

最近,Geraci(1999)等用特异表面活性物载脂蛋白-C转录小的基因、即转基因(Tg+)和未转基因(Tg-)小,暴于模拟5180m海拔5周时,发现Tg+浆6-酮PGF1含量比Tg-高两倍,而且动脉压正常,在上无明显变化,而Tg-发生动脉高压和管壁增厚。说明转基因可增加PGIS cDNA成,促使液中PGI2的含量增多,从而抵抗缺氧性管收缩和抑制平滑细胞的增生,防止低氧性动脉高压和管的重建。近来,有人使用PGIS转基因治疗原发性动脉高压和其他管性疾病得到良好的效果。

ET由皮细胞成和分泌。人体有3种ET,即ET-1、ET-2和ET-3。

其中ET-1是公认的最强管收缩,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近代研究表明,无论急性或慢性缺氧均可刺激皮细胞成并释放ET,从而使管强烈收缩。浆ET-1浓度的增高与组织缺氧程度有。Goerre等对正常人从海平面快速到达4559 m高原时,浆ET-1浓度比平原增加两倍,并且ET-1的增加与PaO2呈负相(r=-0.45,P0.01),而与动脉压呈正相(r=0.52,P0.02)。

另有报道,当大于10%的氧中40min时浆ET-1浓度达到高峰,而暴5%的氧中10min就到峰值。缺氧除了ET-1的增加外,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和氨酸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含量也同时明显增高,提示这些多肽类物质虽各有十分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对调面有在的相互联系。有人认为,AVP可刺激皮细胞分泌ET-1;而浆中ET-1的增加可促使管收缩,动脉高压和房的牵扯,从而使ANP分泌和释放,因此ET-1是ANP释放的因子之一。

高原居民,特是高红症病人ANP的含量显著升高。ANP可扩张管,减少静回流,阻止动脉高压的发生。在慢性缺氧下,ET-1可促使动脉平滑增殖肥厚,从而进一步增高动脉压。另外,高原水肿和高红症病人的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nvertase,ACE)的含量比高原正常人高3~4倍,说明急慢性缺氧可促使皮细胞成ACE,并加速管紧张素I转化为管紧张素Ⅱ及降解舒管物质而使管收缩。

(2)细胞膜离子通道作用:已知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以及由此而起的离子跨膜电位,对管舒缩起重要作用。体氧分压的高低可调离子通道的活性;离子的变化对管各有不同的作用,如细胞K+浓度增加可舒张管;而Ca2 浓度的增加能收缩管。细胞外K+和Ca2 在平滑细胞膜上有竞争性抑制作用;低氧可抑制动脉平滑细胞膜的K+流,细胞膜静息电位去极化及Ca2 流加速,致使细胞游离Ca2 浓度增加,从而促使管平滑收缩,动脉压增高。抑制Ca2 流的钙拮抗(异搏定)可有效地治疗动脉高压,说明Ca2 与动脉高压的发生有一定系。

2、结构重建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实,长期严重缺氧使管出现的改变,其要表现为动脉中层肥厚及无平滑的细小动脉(直径100m)性化。

低氧性管收缩是导致动脉化的初始机制;层增厚可进一步促进动脉的阻力增加,收缩力增强,使动脉压力更为增高。李氏等在高病尸检中发现,动脉壁明显增厚,尤其是中层平滑增加,管壁厚度占管外径之百分比增大。另外,皮细胞肿胀,呈向管腔突出,或与管壁呈垂直排列。

有人发现,移居于高原的大白动脉壁厚度占管外径的27.2%,而土生高原兔仅占9.2%,管壁的增厚与动脉平均压呈正相(r=0.769)。管的重建亦常发生于原发性动脉高压,慢性疾病等,但的改变在某些面不同于单纯缺氧所致的高病,如管壁的增厚要以膜增殖和外膜纤维化为。慢性性缺氧所致的管重建要表现在管平滑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的增殖或游走(proliferation or migration),但它的机制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现已知乙酰碱松弛动脉环依赖于皮的完整性,说明皮细胞与邻近的平滑间有密切的系。有人认为,缺氧可直接损伤皮细胞,减少源性管扩张(PGI2,NO等)的成,并释放某些生长因子促使管平滑细胞增殖肥厚。这些因子包括ET-1,ACE,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等。生长因子是指一些多肽类糖蛋白,这些因子被特定的细胞成并释放后,给邻近的细胞以信号使之进复制或表型(phenotype)改变。它们的要功能是通过细胞的趋化、分裂、吞噬和降解等改变细胞的为,如细胞的架排列,细胞状和收缩性,从而使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生成等。现将直接与管重建有生长因子做一简要介绍。

(1)VEGF可由巨噬细胞、管平滑细胞和皮细胞成,它有两个特异性受体,即Flk-1和Flt-1,存在于皮细胞中。VEGF的活性需依赖于HlF-1,慢性缺氧使HlF-l的成增加,进而促使VEGF的基因转录,加速VEGF的成并释放。笔者用免疫组织染色,病病人动脉平滑细胞VEGF-Flt出现阳性,而且管壁越厚,免疫反应就越强。Tuder和Christon分发现,在慢性低氧性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中,VEGF-Flk受体mRNA明显增高,动脉中层平滑细胞的VEGF-Flt-1呈强阳性,提示VEGF可参与缺氧性管重建过程。

(2)转化生长因子-1(TGF-1):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TGF有3种类型:TGF-1、TGF-2和TGF-3;TGF-1为分子量25KD的二聚体。它存在于脏等多种组织中;对管平滑膜及间质等有较强的增殖及纤维化作用。移居于高原大白动脉和细气管周围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抗TGF-1抗体呈强阳性,而在高原兔未发现此种反应。另外,原发性动脉高压和病病人的管平滑细胞对TGF-1也出现阳性。TGF-1可能由多种细胞分泌,如肥大细胞、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的活性需要依赖其他细胞因子的存在。

(3)肥大细胞类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早期的研究实,吸入低氧体的大管周围肥大细胞密度增加,并出现颗粒,被认为肥大细胞释放某些介质,如组胺等使管收缩。随着免疫组织及分子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发现肥大细胞除了释放舒缩管介质外,还成和释放很多生长因子,其中Tryptase和chymase(胰酶)是前大家熟悉的肥大细胞分泌的多肽生长因子。

Tryptase于1981年首次从人体组织肥大细胞中提纯的丙氨酸蛋白酶,分子量为110~140KD,是一种大分子量复物。哮喘病人和吸烟者的灌洗液中Tryptase的含量极高。最近组织细胞培养发现,Tryptase能刺激新的生长,认为它是一种新发现的管新生因子。有人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移居于高原大白动脉周围肥大细胞Tryptase出现强阳性,而高原兔未见任何阳性反应。

还发现,施减容手术(lung-volume reduction surgery)的慢性肿和病病人管,小气管周围和间质中肥大细胞的密度增加,Tryptase的免疫反应亦呈阳性,动脉周围肥大细胞的密度与管壁的厚度呈正相(r=0.87)。Heath等发现在玻利维亚世居于高原人组织中,特是管壁增厚的小动脉周围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堆积,并提出肥大细胞对管重建的作用似乎比缩管的作用更重要。

病尸检病理报道极少,国外文献只报道5例,其病理要特点是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房、室扩张肥厚,室重量占全67%(正常为30%),动脉中层增厚,部分病人纤维化,中小动脉广泛阻塞性成、肝脏肿胀

西藏者报告了20例成人和57例小儿高病尸检,发现心脏的改变与国外报告相同。光镜下可见是右室乳头室壁有严重纤维变性、坏死、钙盐沉积及瘢痕成。电镜下见纤维溶解、破坏、线粒体肿胀空化,有的可见致密颗粒,质网扩张和糖原颗粒减少等。管的改变,表现在动脉中层肥厚及无平滑的细小动脉(直径100m)性化。管壁增厚除了中层平滑细胞增殖,膜和外层纤维组织亦出现增生;有的小动脉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致使管腔变窄甚至阻塞。

症状体征

1、症状 小儿与成人高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小儿发病较早,病程进展快,而成人起病缓慢,出现症状较晚。小儿早期症状烦躁不安、夜啼不眠、食欲不振咳嗽发绀、多汗,继而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率加快、发绀加重、水肿、尿少、消化道功能紊乱;若有呼吸道感染,则体温升高,咳嗽剧增,最终发展为衰竭。成人发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早期仅有慢性高原反应及轻度动脉高压的表现,如头痛、疲乏无力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颈静充盈、肝脏肿大、下肢水肿功能不全的表现。

2、体征 小儿发育一般较差,呼吸急促翼扇动、发绀明显、率增快、界扩大;多数患儿于前区或三尖瓣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样杂音。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部可有干湿啰音,与部感染有。当出现衰竭时,肝脏肿大、下肢水肿颈静怒张、颈静反流征阳性。部感染严重者常并有水肿。成人中常有代偿性肿体征,部分病人有杵状指指甲床发绀压多为正常;界轻度扩大,率加快,少数病人动过缓,尖部闻及Ⅱ级吹收缩期杂音,个病人出现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功能不全者可有肝脏肿大,常有压痛、下肢水肿

检查化验

液中红细胞数异常升高。Velarde在秘鲁(3850m)报告了72例高红症,平均血红蛋白为235g/L,细胞比容71%。我国对高红症的诊断标准是:血红蛋白200g/L,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范围,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细胞系统要特点为红系统增生旺盛,红系占有核细胞的33.3%,以中、晚幼红细胞为明显。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变化。酸碱度(pH值)测定高红症病人pH降低。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标准碳酸氢盐相对性高碳酸血症功能除了小道功能轻度异常外,其他无明显变化。小道功能表现在病人的容积增高.用力呼中段流量降低。

电图以室肥厚为要表现,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型P波或尖峰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肥厚伴有劳损等。仅少数病人P-R及Q-T间隙延长及双室肥厚。右室肥厚动脉高压呈正相

最大中段呼流速临床上有时高病与病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起的管损伤性疾病,而后者是由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的道阻塞性疾病,故功能检查对两者的鉴具有重要价值。高病病人仅轻度小道功能障碍,要表现在用力呼中段流量(FEF25%~75%)、量(CV/VC%)等降低。

超声动图:特是多普勒超声动图,是最理想的无创伤性定量化诊断动脉高压的法。超声动图要表现为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而左房径无明显变化,右室流出道与左房径比值增大;右室前壁厚度也增加。中华医会高原医会制订的高原心脏病诊断标准是: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张末期径23mm。

X线检查:多数病人增多和可同时存在,有的病例门影扩大,纹理增加。心脏改变为动脉段凸,锥膨隆,有的甚至呈动脉样凸;房和(或)室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右下动脉外径增宽。个病人也可出现左室都增大。高病X线诊断标准:右下动脉干横径17mm,右动脉干横径与气管径比值1.10。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心脏病:高原地区先病特动脉导管的患病率很高,而且易与小儿高病混淆,但动脉导管收缩期杂音粗糙而传导,X线检查多有门舞蹈。

2、病:病和高病在某些面极为相似,在鉴上有一定困难。但前者有慢性咳嗽史,通气功能显著异常,而后者的功能基本正常。

3、原发性动脉高压:本病少见,病情进性加重,离高原环境病情不缓解。

并发症

 并发部感染、水肿衰竭。

预防保健

1、在进入高原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防治可能诱发高原性心脏病的因素,尤其要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2、进入高原前3天可服用酯20mg,3次/d或乙酰唑胺0.25g,3次/d,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3、进入高原的初期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劳,必要时可卧床休息或吸氧。

治疗用药

治疗

1、一般治疗 高病病人除低氧的个体差异外,劳累、冷及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发因素。故在高原应注意劳逸结,保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适当的体育锻炼。功能不全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医务人员的治疗。调整饮食,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过量饮和吸烟。

2、氧疗 吸氧是纠正缺氧,提高氧饱和度,改善功能的重要手段。给氧依病情采用间断或持续低流量(1L/min)吸氧,一般不必应用高浓度给氧,以使PaO2提高到50mmHg,SaO285%以上为宜。

3、强利尿力衰竭者宜选用强,可选用毛苷C (西地兰)、地高辛等。并可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呋塞米(速尿)或依他尼酸(利尿酸钠)。

4、降低动脉动脉高压是发生高病的键,但通过药物降压,并不令人满意。可酌情选用茶碱酚妥拉明等。

5、抗生素 在高原因低氧、冷、干等特殊环境,高病病人极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故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显得十分重要。防治感染依病情可酌情选用广谱或一般抗生素

6、离高原环境 对本病转至平原治疗的标准,尚无统一的意见。一般来讲,凡心脏明显扩大,有明显动脉高压和功能严重不全者应考虑转至平原或较低海拔处治疗

预后

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一般预后尚好,小儿和老年人有并症者预后不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特布他林

下一篇 抗酸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