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高原适应不全症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在最初几天,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国外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
目录

诊断

  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在最初几天,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分类

  国外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征:急性高原病高原水肿高原水肿、高原网膜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

治疗措施

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一般在1~2周即能适应,症状消失。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采用乙酰唑胺量0.25g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该药起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乙酰唑胺可提高动脉氧浓度及改善动脉的氧作用,防止进一步损伤体交换;还可减少蛋白尿和周围水肿等。泼尼松5~10mg,每日2次服,上山后用3天有利于减轻症状。此外尚可用适量镇静、各种维生素以及茶碱等。

高原水肿

  早期充分吸氧,氧的流量约每分钟6~8L。有水肿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可用20~40mg立刻静注射或40~80mg服,每日2次,为期2~3日。利尿期间宜补钾并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也可采用0.25g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以降低动脉压。泼尼松或静缓慢滴入氢化可的松可减少毛细管渗出及解除气管痉挛。有呼吸和力衰竭时,应立即采用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海拔较低处。

高原水肿

  首先连续给氧(95%的氧和5%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应用高渗葡萄糖、醇、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积极治疗以减轻水肿,降低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以促进恢复。可酌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如盐酸山梗菜碱(洛贝林)、尼可刹米(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稳定后转至低处继续治疗。

慢性高原反应

  氧吸入能增加动脉氧饱和度,并改善神经精神症状。转移至低地可痊愈。

发病机理

  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呼吸和环系统更为明显。在高原地区,大气中氧分压之差随着登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体交换、液携氧和结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感受器(要为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以进代偿。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海拔愈高,大气中氧分压愈低,则机体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均能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

  短时间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胸闷。检查有轻度发绀面部浮肿等。

  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一般在1~2周即能适应,症状消失。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采用乙酰唑胺量0.25g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该药起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乙酰唑胺可提高动脉氧浓度及改善动脉的氧作用,防止进一步损伤体交换;还可减少蛋白尿和周围水肿等。泼尼松5~10mg,每日2次服,上山后用3天有利于减轻症状。此外尚可用适量镇静、各种维生素以及茶碱等。

高原水肿

  发病率约为3%。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海拔达4000m以上则发病,但也可在2500m快速登山者中发病。所以有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也有迟至3~10天才发病者。症状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个严重者可有少尿咯多量、甚至志不清。体征有紫绀及双呼吸音降低,满布湿罗音。X线显示双野有密度较淡、状云絮状模糊阴影,在门旁最明显,右侧常较左侧为重。

  据研究,缺氧可小静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动脉高压;又可使毛细管通透性增高,加上缺氧起的淋巴环障碍,最终促发水肿病理检查双状出区,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成,毛细管极度扩张、充,并在其成。冷与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也为重要诱因。

  综治疗效果较好。早期充分吸氧,氧的流量约每分钟6~8L。有水肿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可用20~40mg立刻静注射或40~80mg服,每日2次,为期2~3日。利尿期间宜补钾并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也可采用0.25g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以降低动脉压。泼尼松或静缓慢滴入氢化可的松可减少毛细管渗出及解除气管痉挛。有呼吸和力衰竭时,应立即采用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海拔较低处。

高原水肿

  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但较易起死亡。见于快速进入4000m以上高原者,发病急,多在夜间。病因为急性缺氧,部小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产生水肿。患者除有早期的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外,伴有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等。还可出现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精神症状。个患者抽搐,以后嗜睡、昏睡以至昏迷。患者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有时出现病理反射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和出等。液正常,压力可稍偏高。

慢性高原病

  临床表现又分为五种类型,但各类型间表现互有交叉,大多数病例是以动脉高压和心脏改变为的混型。

慢性高原反应

  有些患者虽在高原居住一定时间,但高原反应症状始终迁延存在,常出现神经衰弱征,有时可有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应注意体质锻炼,提高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对症治疗用维生素B6、溴等。

  智利安第斯山地病(Monge′s或Andes disease)又称继发性慢性高原病,发生在一些原来在高原并能够适应的居民中。由于长期缺氧,使外周化感受器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过低。其病理特点是动脉氧饱和度降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动脉压也较高原健康居民为高。临床表现与一般慢性高原病相似。氧吸入能增加动脉氧饱和度,并改善神经精神症状。转移至低地可痊愈。

高原心脏

  以小儿为多见,由于对缺氧的代偿能力较差,缺氧管痉挛、硬化,使动脉压增高。室因持续负荷过重而增大,导致衰竭。此外,压增高及液粘稠度增加等对室也有影响,造成整个心脏肥大和全衰竭。缺氧也可导致细胞的浊肿、灶性坏死和纤维断裂等。临床症状小儿有紫绀气急、浮肿、阵发性咳嗽夜啼精神萎靡等;成人有心悸咳嗽发绀、浮肿、体力衰退等。由于心脏扩大系以室为,故X线检查时,小儿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型扩大,成人的动脉明显突出,动脉干直径常大于1.5cm。尸检见右变性,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增生水肿动脉中层肉增厚,动脉干弹力纤维消失。转低地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治疗重点是控制感染和纠正力衰竭。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久居高原,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一种代偿机能。海拔愈高,居留时间愈久,其红细胞也愈多。红细胞增多,则液粘稠度增高。在银川地区红细胞压积及全比粘度均高于平原地区,且男性高于女性。由于全比粘度增高,而致环阻力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和组织缺氧,产生一系列症状。在移居拉萨的汉族中,患病率达13%。据研究提示在缺氧刺激后,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又查明β2-上腺素能受体参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诊断标准一般红细胞超过700万/mm3,血红蛋白超过17g/dl,红细胞压积高达80%。静300~400ml仅可使症状暂时缓解,故以转低地治疗为宜。

高原压症

  初到高原压升高,要由于缺氧使小管收缩、痉挛,环外周阻力增高,率加速,环时间缩短之故。移居高原一年为适应不稳定期,压波动明显,而以升高者居多。久居和世居高原者的醛固酮分泌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压偏低。素分泌增加,液粘稠度增高等,均可能对成有影响。临床表现与慢性高原反应相似,要为神经衰弱征,很少损害。返回低地后,压很快恢复正常。

高原压症

  我国患病率为10%左右。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征。发病原因与长期低氧所致组胺含量增多以及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多数不需特殊治疗,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对症处理。

预防

  1、对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应进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壮者较易适应低氧环境。凡孕妇及有明显等疾病,压Ⅱ期,患有癫痫、严重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重贫血者,均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实阶梯上升,使逐步适应。登山速度至为重要。国报道3日由平原抵海拔4200m处,急性高原病发生率83.5%,而由2261m阶梯适应在7~15日抵4200m处时,发病率仅52.7%(P<0.001)。

  3、药物预防,为防止缺氧所致急性高原反应,可适当采用药物预防,如利尿、镇静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

  4、初入高原者应减少体力劳动,以后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高原的劳动环境大多处于4000m以下,其对劳动能力的影响比平原要降低30%~50%;因此在高海拔区(3500m以上)的劳动定应相应地降低。在海拔2300m处,电炉炼钢工较对照组出现的电图改变为多,可能由于过重体力劳动与低氧环境综作用所致。应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物食品可提供葡萄糖和增强部弥能力,以便在高原进重体力劳动。止饮。有高山病症状者,睡眠时最好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右的静回流和毛细管充

诊断

  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在最初几天,称为急性反应。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征:急性高原病高原水肿高原水肿、高原网膜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

急性高原病

  1、急性高原反应

  短时间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胸闷。检查有轻度发绀面部浮肿等。

  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一般在1~2周即能适应,症状消失。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采用乙酰唑胺量0.25g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该药起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乙酰唑胺可提高动脉氧浓度及改善动脉的氧作用,防止进一步损伤体交换;还可减少蛋白尿和周围水肿等。泼尼松5~10mg,每日2次服,上山后用3天有利于减轻症状。此外尚可用适量镇静、各种维生素以及茶碱等。

  2、高原水肿

  发病率约为3%。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海拔达4000m以上则发病,但也可在2500m快速登山者中发病。所以有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也有迟至3~10天才发病者。症状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个严重者可有少尿咯多量、甚至志不清。体征有紫绀及双呼吸音降低,满布湿罗音。X线显示双野有密度较淡、状云絮状模糊阴影,在门旁最明显,右侧常较左侧为重。

  据研究,缺氧可小静管收缩,阻力增加,导致动脉高压;又可使毛细管通透性增高,加上缺氧起的淋巴环障碍,最终促发水肿病理检查双状出区,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成,毛细管极度扩张、充,并在其成。冷与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也为重要诱因。

  综治疗效果较好。早期充分吸氧,氧的流量约每分钟6~8L。有水肿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大量饮水。呋塞米(速尿)可用20~40mg立刻静注射或40~80mg服,每日2次,为期2~3日。利尿期间宜补钾并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也可采用0.25g茶碱溶于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以降低动脉压。泼尼松或静缓慢滴入氢化可的松可减少毛细管渗出及解除气管痉挛。有呼吸和力衰竭时,应立即采用相应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海拔较低处。

  3、高原水肿

  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但较易起死亡。见于快速进入4000m以上高原者,发病急,多在夜间。病因为急性缺氧,部小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产生水肿。患者除有早期的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外,伴有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等。还可出现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精神症状。个患者抽搐,以后嗜睡、昏睡以至昏迷。患者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有时出现病理反射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和出等。液正常,压力可稍偏高。

慢性高原病

  临床表现又分为五种类型,但各类型间表现互有交叉,大多数病例是以动脉高压和心脏改变为的混型。

  1、慢性高原反应

  有些患者虽在高原居住一定时间,但高原反应症状始终迁延存在,常出现神经衰弱征,有时可有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应注意体质锻炼,提高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对症治疗用维生素B6、溴等。

  智利安第斯山地病(Monge′s或Andes disease)又称继发性慢性高原病,发生在一些原来在高原并能够适应的居民中。由于长期缺氧,使外周化感受器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过低。其病理特点是动脉氧饱和度降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动脉压也较高原健康居民为高。临床表现与一般慢性高原病相似。氧吸入能增加动脉氧饱和度,并改善神经精神症状。转移至低地可痊愈。

  2、高原心脏

  以小儿为多见,由于对缺氧的代偿能力较差,缺氧管痉挛、硬化,使动脉压增高。室因持续负荷过重而增大,导致衰竭。此外,压增高及液粘稠度增加等对室也有影响,造成整个心脏肥大和全衰竭。缺氧也可导致细胞的浊肿、灶性坏死和纤维断裂等。临床症状小儿有紫绀气急、浮肿、阵发性咳嗽夜啼精神萎靡等;成人有心悸咳嗽发绀、浮肿、体力衰退等。由于心脏扩大系以室为,故X线检查时,小儿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型扩大,成人的动脉明显突出,动脉干直径常大于1.5cm。尸检见右变性,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增生水肿动脉中层肉增厚,动脉干弹力纤维消失。转低地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治疗重点是控制感染和纠正力衰竭。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久居高原,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是一种代偿机能。海拔愈高,居留时间愈久,其红细胞也愈多。红细胞增多,则液粘稠度增高。在银川地区红细胞压积及全比粘度均高于平原地区,且男性高于女性。由于全比粘度增高,而致环阻力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和组织缺氧,产生一系列症状。在移居拉萨的汉族中,患病率达13%。据研究提示在缺氧刺激后,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又查明β2-上腺素能受体参与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诊断标准一般红细胞超过700万/mm3,血红蛋白超过17g/dl,红细胞压积高达80%。静300~400ml仅可使症状暂时缓解,故以转低地治疗为宜。

  4、高原压症

  初到高原压升高,要由于缺氧使小管收缩、痉挛,环外周阻力增高,率加速,环时间缩短之故。移居高原一年为适应不稳定期,压波动明显,而以升高者居多。久居和世居高原者的醛固酮分泌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压偏低。素分泌增加,液粘稠度增高等,均可能对成有影响。临床表现与慢性高原反应相似,要为神经衰弱征,很少损害。返回低地后,压很快恢复正常。

  5、高原压症

  我国患病率为10%左右。临床表现为神经衰弱征。发病原因与长期低氧所致组胺含量增多以及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多数不需特殊治疗,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对症处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阿桔片

下一篇 平喘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