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薅田藨根

薅田藨,中药。为蔷薇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活凉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湿痹痛,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结石,跌打损伤,咳吐血崩漏疔疮肿毒,腮腺炎。。味甘、苦......
目录

入药部位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功效

清热解毒,祛湿,活凉血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湿痹痛,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结石,跌打损伤,咳吐血崩漏疔疮肿毒,腮腺炎。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米花托15g,金银12g,薄荷甘草各6g。水服。(《河北草药》)

2、治过敏皮炎茅莓、明矾各适量。先将茅莓汤,后加入明矾。外洗患处,日1次。(福建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3、治骨髓炎:鲜茅莓白皮适最,加烧少许,同捣患处,1日2次。(《单方调查资料选编》)

4、治腮腺炎:托盘跟9g,玄参9g,30g。水服。(《山东草药手册》)

5、治糖尿病:(薅田藨60-120g,猪膀胱2个。服。(《南京地区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服: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或汤熏洗;或研未调

禁忌

重庆草药》:“孕妇用。”

采集加工

秋、冬季挖,洗净鲜用,或切晒干。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2m。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小3,有时5,先端小到宽倒卵形,侧生小较小,宽倒卵形至楔状,长2-5cm,宽1.5-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或近,边缘具齿,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绒毛;叶柄长5-12cm,生小叶柄长1-2cm,与叶轴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叶伞房花序3-10朵;总花梗花梗密生绒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针刺,在果时均直立展;红色紫红色,直径6-9mm;雄蕊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果球,直径1.5-2cm,红色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坡杂木林下、向阳山谷、路旁或荒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长短不等,多扭,直径0.4-1.2cm。上端较粗,呈不规则块状,常附残留基。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栓皮有时剥落,红棕皮。质坚硬,断面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微,味微涩。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浸酒壮筋。”

2、《本草求原》:“治瘰疬。存性,油搽疮。”

3、《植物实图考》:“养筋活,消红退肿。”

4、《分类草药性》:“治吐血经水不调,跌打损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