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骨产道异常性难产

产道异常指骨盆狭窄,盆的任何一个径线或几个径线都缩短称为盆狭窄。盆可在入、中盆,出三个平面中的一个平面或多个平面同时狭窄。当一个径线狭窄时需要观察同一平面其他径线的大小,再结整个盆的大小和态进全面的衡量,才能比较正确的估计这一盆对难产构成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的是临界或轻度的盆狭窄,是否会构成难产胎儿的大小及位置、胎头的可塑性,产力、软组织的阻力和处理是否及时、正......
目录

病因

发育盆异常(25%):

盆在发育过程受种族、遗传、养等因素的影响,其态、大小因人而异,Shapiro态不同分为4种类型即女型、男型、扁平型和猿型。实际上完全符这4种态的盆并不多见,而大多数为它们的混型。

维生素D缺乏病盆(20%):

因儿童期维生素D供应不足或长期不晒太阳所致,维生素D缺乏病盆的要是由于患者体重的压力及韧带盆牵拉的机械作用,其次是骼在发育过程中的病理改变,现已极少见。

软化症盆(20%):

维生素D缺乏发生于骺已的成年人时称为软化症。

骨折(15%):

多发生于车祸或跌伤后。

盆肿(15%):

罕见。骨瘤骨瘤肉瘤皆有报道。

症状

1.盆狭窄平面分类

(1)入狭窄:大多数表现为入平面前后径狭窄,即扁平型狭窄。

(2)中盆-出狭窄:此处所指的出狭窄是指骨质围绕的出面狭窄,由于它与中盆非常接近,大小态相似,甚至略小于中盆,是阴道分娩的最后一,故实际上出狭窄也提示盆狭窄,因此,Benson认为中盆与出面是一回事,并提出中盆-出难产的概念。

盆-出狭窄又称漏斗型狭窄,分为3种:

①中盆及出面横径狭窄:盆两侧壁聚,常见于类人猿型盆扁平型盆;

②中盆及出面前后径狭窄:盆前后壁聚,多系骶为直型的单纯性

③混型:中盆及出面的横径与前后径均狭窄,盆两侧壁及前后壁均聚,常见于男性型盆,中盆及出面横径狭窄和混型两型盆易发生持续性枕后位,因为类人猿型及男型盆入前半部狭小,后半部宽大,胎头常以枕后位入盆,但胎头纵径难以在横径狭窄的中盆平面向前旋转135º成为枕前位,中盆及出面前后径狭窄型盆入面多呈扁型,胎头以枕横位入盆,由于中盆前后径狭窄而横径正常,因此胎头持续于枕横位,甚至直达盆底,若胎儿不大,还可能徒手将胎头旋转至枕前位娩出;若胎儿稍大则容易发生梗阻性难产,须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盆-出狭窄而入面正常的漏斗型狭窄盆,胎头多能衔接入盆,但抵达中盆后胎头下降缓慢甚至停滞,临床表现为第一产程前半段正常,而第一产程末宫颈扩张延缓或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因此,当宫颈已全,胎先下降至坐棘水平以下停滞,应注意是否漏斗型盆狭窄,胎头是否为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此时决不可被胎头严重的变水肿所造成的胎头已进入盆底的假象所蒙,而盲地决定由阴道助产,否则将给母儿带来极大的危害,故若系漏斗型盆狭窄,不宜试产太久,应放松剖宫产指征,严重狭窄者应选择性剖宫产。

(3)入,中盆及出均狭窄(均小型狭窄):盆入,中盆及出平面均狭窄时,称均小型狭窄,可分为3种类型:

态仍保持女性型盆的状,仅每个平面径线均小于正常值1~3cm,均小盆多见于发育差身材矮小的妇女;

②单纯性扁平盆,但三个平面的前后径均缩短;

类人猿型盆,三个平面的横径均小,三者中以①型最多见,此型盆虽各个径线稍小,若胎儿不大,胎位正常,产力强,有时也可由阴道分娩,但多数由于全身体格发育不良,往往出现子宫收缩乏力,需手术助产,如胎儿较大,或胎头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时,则难产机会更大,故对均小型盆的产妇剖宫产指征也不宜掌握过紧。

态异常分类 态异常分为3类:

发育盆异常;

盆疾病或损伤;

③因柱,髋关节及下肢疾患所致的盆异常。

(1)发育盆异常:盆在发育过程受种族,遗传,养等因素的影响,其态,大小因人而异,Shapiro态不同分为4种类型即女型,男型,扁平型和猿型,实际上完全符这4种态的盆并不多见,而大多数为它们的混型,盆4种基本态的特点。

①女型盆:最常见,即所谓正常型盆,盆入面横径较前后径略长,呈横,有利于分娩,胎头多以枕前位或枕横位入盆,但是,若盆腔匀称地狭窄,则为均小盆,不利于分娩

男型盆:盆入面呈鸡心形楔形,两侧壁聚,耻弓小,坐棘突出,骶坐切迹窄,坐棘间径<9cm,骶下1/3向前倾,使出面前后径缩短,故盆前后壁也聚,成所谓漏斗型盆,这种类型盆最不利于胎头衔接,胎头多以枕横位或枕后位入盆,因中盆前后径及横径均短小,不利于胎头旋转和下降,故常持续于枕横位或枕后位,其中不少须剖宫产。

③扁平型盆:扁平型盆入面前后径短,横径相对较长,呈横的扁盆浅,侧壁直立,耻联后角及耻弓角均宽大,坐棘稍突,坐棘间径较大,骶坐切迹较窄,骶宽而短,胎头常以枕横位入盆,一旦通过入面,分娩即有可能顺利进

类人猿型盆:人猿型盆各平面前后径长,横径短,呈纵盆深,侧壁直立,稍聚,坐棘稍突,坐棘间径较短,骶坐切迹宽大,骶狭长,胎头常以枕后位入盆,并持续于枕后位,若产力好,胎头下降至盆底可转为直后位娩出。

(2)盆疾病或损伤:

维生素D缺乏病盆:因儿童期维生素D供应不足或长期不晒太阳所致,维生素D缺乏病盆的要是由于患者体重的压力及韧带盆牵拉的机械作用,其次是骼在发育过程中的病理改变,现已极少见,要特征:骶宽而短,因集中承受自身躯干重量的压力而前倾,骶岬向盆腔突出使盆入面呈横的,前后径明显变短,若骶棘韧带松弛,则骶末端后翘,仅入面前后径缩短:若骶棘韧带坚实,则骶呈深弧或钩,使入面及出面前后径均缩短;盆侧壁直立甚至外展,出横径增大,维生素D缺乏病盆变严重,对分娩极为不利,故不宜试产。

软化症盆:维生素D缺乏发生于骺已的成年人时称为软化症,要特征:因受躯干重量的压力和两侧股骨向上的支撑力,以及邻近群,韧带的牵拉作用,盆发生高度变,但不成比例;盆入前后径,横径均缩短而呈“凹三角”,中盆显著缩小,出前后径也严重缩小,胎儿完全不能阴道分娩,即使胎儿已死,由于胎头无法入盆,也不能阴道穿颅术,只能剖宫取胎术,软化症盆现已极为罕见。

骨折:多发生于车祸或跌伤后,骨折部位多见于双侧耻横支,坐支及骶翼,严重骨折后可后遗盆畸及明显成,妨碍分娩骨折盆摄很重要,可为今后妊娠能否阴道分娩提供依据,妊娠后,应仔细做诊检查明确盆有无异常,决定试产应慎重。

盆肿:罕见,骨瘤骨瘤肉瘤皆有报道,可见于盆后壁近骶髂关节处,肿向盆腔突出,产程中可阻碍胎头下降,造成难产

(3)柱,髋关节或下肢疾患所致的盆异常:

柱病变性畸盆:柱病变多数由结核起,可导致以下两种畸盆:

A.柱后凸(驼背)性盆,要是结核病维生素D缺乏病所起,柱后凸部位不同对盆影响也不同,病变位置越低,对盆影响越大,若后凸发生在胸椎,则对盆无影响;若后凸发生在胸,部以下,可起中盆及出前后径及横径均缩短,成典型漏斗盆,分娩时可致梗阻性难产,由于柱高度变,压缩胸廓,使胸腔容量减少,增加了对的压力,活量仅为正常人的一半,室必须增大压力以维持因妊娠而日益增加的流量,以致室负荷量增加,右室肥大,因此,驼背影响功能,孕晚期及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以防发生衰。

B.柱侧凸性盆,若柱侧凸仅累及柱胸段以上,则盆不受影响;若柱侧凸发生在椎,则骶向对侧偏移,使盆偏斜,不对称而影响分娩

②髋关节及下肢病变性盆:髋关节炎(多为结核性),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萎缩,膝或关节病变等,如在幼年发病可起跛,步时因患肢缩短或疼痛而不能着地,由健肢承担全部体重,结果偏斜盆,由于患侧功能减退,患侧髂翼与髋发育不全或有萎缩性变化,更加重了盆偏斜程度,妊娠后,偏斜盆对分娩不利。

3.盆狭窄的程度 前有盆狭窄的程度的划分尚无统一的标准,要是因为对测量盆的法上意见不一致,盆的测量可以有3种法,即临床测量,X线测量以及超声测量,由于X线可能对胎儿产生危害,前多数人不张用X线测量盆,至少不应常规应用,超声测量在临床尚未普及,故临床测量仍然是衡量盆大小的法,外测量因受质厚薄的影响,故有时须加以校正,特盆入面的骶耻外径受质的影响最大,故应做手腕围测量,了解质的厚薄加以校正,或以测量对角径(不受质增厚的影响)加以核对。

盆狭窄的程度一般分为3级,Ⅰ级:临界性狭窄,即径线处于临界值(正常与异常值之交界),须谨慎观察此类产妇的产程,但绝大多数病例可自然分娩;Ⅱ级:相对性狭窄,包括的范围较广,分轻,中及重度狭窄3种,此类病例需过一定时间的试产后才能决定是否可能由阴道分娩,重度狭窄时阴道分娩的可能极小;Ⅲ级:绝对性狭窄,无阴道分娩的可能,必须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1)入平面狭窄:入平面前后径狭窄较横径狭窄多见,骶耻外径(外结径),入平面前后径(真结径)及对角径的长短可将入平面狭窄分为3级。

(2)盆狭窄:棘间径,坐棘间径 后矢状径及中盆前后径的长度可将盆狭窄分为3级,坐棘间径及后矢状径均需X线摄测量,而中盆前后径尚可阴道检查测定(测量)。

(3)出平面狭窄:盆出的径线以坐节间径(出横径)与后矢状径的临床意义最大,而前者更为重要,如坐节间径较短,耻弓角度变锐,出面前部可利用的面积即减少,如后矢状径有足够的长度,可以补偿坐节间径之不足,胎儿仍有可能娩出,但若坐节间径过于短小(≤6cm)时,即使后矢状径再大也无法补偿,对出平面狭窄的分级,除需测量坐节间径,坐节间径后矢状径外,还应参考出面前后径的大小,出面前后径则为耻下至骶尾关节之直线离,也是胎头必须通过的出径线,若此径线短小时,胎头常需处于枕横位以双径通过此径线,正常值为11.8cm,最短也不能少于l0cm。

平面狭窄可以据坐节间径,坐节间径 后矢状及出前后径的长短分为3级。

产道异常的临床表现见。

检查

1.X线盆测量 X线摄盆测量较临床测量更准确,可直接测量盆各个面的径线及盆倾斜度,并可了解盆入面及骶态,胎头位置高低与俯屈情况,以决定在这些面有无异常情况,但由于X线对孕妇及胎儿可能有放射性损害,因此国外多数产科工作者均认为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使用。

2.B超盆测量 盆测量是诊断头盆不称和决定分娩式的重要依据,由于X线盆测量对胎儿不利,前产科已很少应用,临床盆外测量虽法简便,但准确性较差,1991年始,北京协和医院边旭明等探讨阴道超声盆测量法,以协助诊断头盆不称,法如下:

(1)于孕28~35周做阴道超声测量盆大小:孕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石位,将阴道超声探头置入阴道3~5cm,荧屏同时显示耻和骶时,为盆测量的纵切面,可测量盆中腔前后径,前据点为耻下缘侧,后据点为第4,5骶椎之间,然后将阴道探头旋转90º,手柄下沉使盆两侧界限清晰对称地显示,为盆测量的横切面,可测量盆中腔横径,两端据点为坐棘最突处,盆中腔前后径和横径,利用椭周长和面积公式,可分计算盆中腔周长和中腔面积。

(2)于孕晚期临产前1周,用部B超测量胎头双径和枕径,并计算头围。

诊断

1.病史

若有以下病史,如维生素D缺乏病,质软化病,小儿麻痹症,柱及关节结核,严重的胸廓柱变骨折以及曾有剖宫产,阴道手术助产,反复发生位或横位的产妇,死产,新生儿产伤等,应仔细检查有无盆异常。

2.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身材矮小,低于145cm的产妇,患均小型狭窄的可能性较大,体格粗壮,颈部较短,骼有男性化趋向者,不但因其质偏厚影响盆腔大小,也易伴有漏斗型狭窄,双下肢不等长,可导致盆畸,故应仔细检查有无影响态的下肢或柱疾病,有无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折的后遗症等。

(2)盆测量:

盆外测量:由于受盆的质厚薄及展,外翻等生理因素的影响,盆外测量并不能真实反映产道大小,故有张淘汰不用,但多数者认为盆外测量法简单易,可初步了解盆大小,仍可供临床处理时参考,A.骶耻外径<18cm,提示入面前后径狭窄,往往为扁平盆,B.坐节间径<7.5cm,应考虑出横径狭窄,往往伴盆狭窄,C.坐节间径 后矢状径<15cm或耻弓角度呈锐角且耻弓低者,也提示出狭窄,D.米氏菱形不对称,各边不等长者,可能为偏斜盆,E.盆外测量各径线均较正常值小2cm或更多者,提示为均小盆狭窄。

盆外测量时,应该注意:A.测量髂前上棘间径和髂嵴间径时测量器两端应置于解剖点的外缘,以免测量器滑动产生误差,B.测量骶耻外径时,测量器的一端应在耻尽量靠近阴蒂部,避免滑入耻上缘产生误差,C.质厚薄对于外测量径线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若外测量为同一数值,质薄的较质厚的妇女其腔要大些,用带围绕右尺骨突及桡骨突测出前下端周径(简称手腕围),可作为质厚薄的指数,我国妇女平均指数为14cm,>14cm者质偏厚,<14cm者质偏薄,当手腕围为14cm时,盆入前后径=骶耻外径-8cm,手腕围每增加1cm骶耻外径要多减0.5cm,手腕围每减少1cm骶耻外径要少减0.5cm,D.盆出径线的测量不受质厚薄的影响,测量时两手大拇指面应紧贴耻支的面,由上而下找坐,一过坐两大拇指面即无法停留在耻面,因此两手大拇指最后能停留处即为坐节间径测量处,坐节间径不但表明了盆出横径的长度,也可间接了解中盆横径大小。

盆其他外部检查:

A.米氏菱形区(Michaelis’rhomboid):米氏菱形区之纵径正常为10.5cm,若超过此值,表示盆后部过深;横径正常为9.4cm,若短于此值表示中盆横径可能缩短,米氏菱形区上三角之正常高值应为4~5cm,≤3cm者则盆入态偏扁(前后径缩短),若上三角消失,则为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病盆。

B.盆倾斜度:凡孕产妇有以下表现者要怀疑盆倾斜度过大:

a.孕产妇壁松弛,子宫向前倾斜呈悬垂,多发生于产妇,现已少见。

b.骶椎交界处向深陷,骶上翘。

c.部检查胎头有可疑骑跨现象,即胎头虽高于耻联水平,但以手压可将其推至耻联水平以下,这并不表示头盆不称,而因盆倾斜度过大时,胎头不能适应盆入面的向所造成。

d.耻低,产妇平卧时,耻下缘接近产床平面,检查者常怀疑耻过长,实则是由于盆倾斜度过大所造成。

测量:盆外测量时如怀疑有盆狭窄,应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进测量,测量须消毒外阴及阴道后戴消毒手套中指,示指阴道检查进测量。

A.对角径:是从耻下缘到骶岬的离,正常值为12.5~13cm,对角径减去1.5cm即等于盆入面前后径,即真结径。

B.坐棘间径:又称中盆横径,此径不易测量,可采用以下法:a.用德利(De-Lee)中盆测量器测量,但因此器末端难以固定,故不易检查准确;b.有人提出在诊时手指触及一侧坐棘后向另一侧横扫,以手指数估计其长度,但也不够准确,无法确切了解坐棘间径时可采取临床估计法:a.可考虑以髂后上棘间径亦即米氏菱形横径,加1cm作为坐棘间径,b.更简便法是将坐棘突出程度划分为3级以表示坐棘之长短,Ⅰ级:坐棘较平坦,相对坐棘间径较长;Ⅱ级:坐棘中等突出,坐棘间径也为中等长度;Ⅲ级:坐棘尖锐突出,坐棘间径短小,c.参考坐节间径的长度。

C.中盆前后径:先确定骶尾关节,然后用诊指尖关节向上,越过骶第5约1cm,此处即第4与第5骶椎交界处为测量的后据点,前据点仍为耻下缘,中盆前后径平均值为12.2cm。

D.中盆后矢状径:此径无法直接测量,但可以坐切迹底部宽度代表之,能容3横指为正常,若≤2横指表示中盆后矢状径明显缩短,切迹之宽窄以肛查指诊较为准确,阴道检查不易触及,特是初产妇。

E.耻联后角:此角应>156º,检查时如感觉耻联后角较宽大表示系女型盆,如较小则为猿型或男型盆。

综上所述,临床可借助下列情况以确定中盆的狭窄:A.坐棘突出Ⅱ级或Ⅲ级;B.坐切迹底部宽度<4.5cm(<3横指);C.坐节间径≤7.5cm,具有其中2项及2项以上即可诊断为盆狭窄。

肛门指诊了解盆后半部的情况常比阴道检查更准确,而且简单易,实际也为测量的一种法,产妇临产后第一次肛查即应详细了解盆后半部情况,让产妇侧卧,髋关节与膝关节并尽量向上靠近壁,检查者以示指进入肛门进检查,了解以下情况:A.骶尾关节活动度,检查者先以拇指在体外,示指在肛门捏紧尾摇动,观察骶尾关节是否活动;骶尾关节固定,尾椎化,使骶末端成钩状即钩型骶,可使出前后径缩短.B.骶面弧度,示指顺骶尾关节,一般可查到第2,3交界处,可据骶面的弧度,以估计骶系直型,浅弧,中弧或深弧型,若估计系深弧型,可将示指离面向骶岬向直插,若能触及骶岬,则可认为是深弧型,中弧型骶最有利于分娩,浅弧型次之,直型与深弧型均不利于分娩,直型者盆各平面前后径均缩短,深弧型者入面及出面前后径缩短,C.骶切迹,检查者的示指退至骶第4,5交界处,然后向侧上找坐棘,在骶韧带之上测量切迹能容几指,若能容3指即为正常,D.坐棘是否突。

并发症

1.胎膜早破头盆大小不称及胎头位置异常,均可能因胎头不能适应盆入平面,使胎头入盆受阻,有时胎头甚至处于高浮状态,胎头与盆入之间存在较大空隙,致使羊水由此空隙进入前羊水囊,当宫缩高峰时胎膜因不能承受强大压力而自然破裂,因而胎膜早破往往是难产的先兆征象,必须指出,胎膜早破也可以由绒毛膜羊膜炎起,可见并不是胎膜早破均会发生难产,只是胎膜早破难产中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产。

2.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是指临产始即出现子宫收缩过弱或不协调,有时很难与临产,如用强镇静子宫收缩变为规则,有力,产程很快进展者即为子宫收缩乏力转变为协调子宫收缩;如用强镇静后宫缩完全停止,孕妇能恢复正常生活者,即为临产;如用药后子宫收缩既不停止也不转为正常子宫收缩者,应考虑是器质性因素(如头盆不称,胎头位置异常)起梗阻性分娩的早期表现。

3.潜伏期延长 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的后果常常是潜伏期延长,正常潜伏期一般平均值为6~8h,上限为16~20h,我国教科书确定为16h,超过16h为潜伏期延长,必须指出当潜伏期超过8h就应认为有延长倾向,需着手处理,潜伏期延长孕妇头盆不称及胎头位置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正常潜伏期孕妇,故潜伏期延长多系器质性因素所起。

4.胎头不衔接或延迟衔接 产妇于临产后胎头尚未衔接的征象可能与盆入态有,对此不必过分担,但要严密观察产程,然而对胎头高浮,高位在-3cm或-3cm以上者必须提高警惕,正常情况下宫颈扩张5cm时胎头应已衔接,若在宫颈扩张5cm以后胎头衔接称为延迟衔接,说明胎头通过盆入平面时曾遇到困难,若在宫颈扩张5cm以后直至全,胎头始终未能衔接者称为胎头不衔接,说明胎头在盆入平面存在严重的头盆不称或胎头位置异常。

5.宫颈扩张延缓 初产妇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后加速,一般认为宫扩张3~4cm时为加速阶段,4~9cm为最大加速阶段,9~l0cm(宫全)为减速阶段,最大加速阶段平均1.2cm/h速率扩张,初产妇此阶段宫扩张率<1.2cm/h或产妇<1.5cm/h为活跃期宫颈扩张延缓,前国外不少者均否认正常分娩有减速期存在,因此宫颈扩张至9cm以后减速者均应怀疑有异常情况,如持续超过3h宫颈尚未全者,除胎头位置异常外,很可能伴有中盆及盆出平面狭窄。

6.宫颈扩张阻滞 宫颈扩张阻滞是指活跃期宫颈停止扩张2h以上,产程无进展者,发生在活跃早期(宫颈扩张3~4cm),提示在盆入平面即遇到严重的头盆不称或胎头位置异常(如高直后位,前不均倾位,颏后位,位等),以致胎头不能衔接,宫颈也难以继续扩张,当宫缩时虽也勉强扩张至5~6cm,但宫缩一过即回缩至3~4cm,处理亦很少有进展,往往需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宫颈扩张至6~8cm时宫颈扩张停滞,国外称为继发性宫颈扩张阻滞,认为是一种较严重现象,首先应想到头盆不称,我们观察发生在较晚期的阻滞多系一定程度的头盆不称并轻微的胎头位置异常,在除外明显头盆不称后静滴注缩宫素,促使胎头转位,产程尚有可能进展,总之,宫颈扩张阻滞较宫颈扩张延缓更严重,分娩预后也更差。

值得指出的是,临床可表现为单纯的宫颈扩张延缓与宫颈扩张阻滞,亦可表现为宫颈扩张延缓持续一段时间未予处理,转变为宫颈扩张阻滞或阻滞处理后转变为延缓,因而临床上常见的是延缓与阻滞同时存在的混型宫颈扩张异常。

7.活跃期延长 宫颈扩张延缓与阻滞系产程的异常表现,不需作为临床最后诊断,不论宫颈扩张是延缓,是阻滞或是二者并存而使宫颈扩张活跃期超过8h者,称为活跃期延长,这个诊断有明确的临床意义,95%产妇正常活跃期在8h结束,凡超过8h为产程异常。

8.活跃期停滞 活跃期宫颈扩张延缓和(或)阻滞过处理,产程仍未继续进展,宫颈始终未能全,而不得不以剖宫产结束分娩者,称为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与活跃期停滞都是宫颈扩张异常的结果,前者宫颈最终还是全,而后者最终未能全,故后者的难产程度较前者严重,前者有阴道分娩的可能,后者必须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9.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 是指临产后有一段时间的正常子宫收缩才出现异常,比较容易识,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多是头盆不称,胎头位置异常等器质性因素使胎头娩出阻力增加起的后果,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产程延长,产妇衰竭(脱水,酸碱失衡等),若等到该时再处理,即使异常因素不严重,也不得不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10.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 胎头急速下降期是在宫颈扩张期减速阶段及第二产程,也就是宫颈近全及全以后,初产妇在胎头急速下降阶段的胎头下降率<1cm/h为胎头下降延缓,若下降停止1h以上而无进展为胎头下降阻滞,下降阻滞比下降延缓更不利,胎头下降异常提示胎头在中盆-盆出平面遇到困难,往往由于头盆不称或胎头位置异常起,胎头位置异常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最多见,其他更严重的胎头位置异常如高直后位,前不均倾位及位,常在盆入平面已遇到困难,产程延长,产妇衰竭,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或因产妇不会向下屏,均可起胎头下降异常,产妇向下屏增加压所产生的力占此时期总产力的50%,因此,在胎头下降急速期正确指导产妇屏非常重要。

11.第二产程延长 初产妇从宫颈全到胎儿娩出超过2h,产妇超过1h者,称为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又分为2期,下降期及盆底期,宫颈全后初产妇胎头到达盆底应在20~50min完成下降期,胎头到达盆底后至胎儿娩出为盆底期,盆底期不应超过20次子宫收缩,需时20~40min,下降期异常应考虑盆出头盆不称的可能性,已进入盆底期基本上不存在盆问题,盆底期延长阻力多来自盆底软组织阴道会阴部,将第二产程分为两期有利于在下降期较早地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加以处理,初产妇正常分娩时第二产程一般为1h左右,95%的产妇少于2h,故将2h定为正常与异常的界限,第二产程延长时,胎儿因胎头受压过久组织缺氧或受到损伤;母体因产力异常容易并发产后出

治疗

(一)治疗

盆重度狭窄较少见,临床上遇到的产道异常多为盆轻度狭窄,但常是导致难产和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单一径线的狭小不一定影响分娩,故应对整个盆的大小和态作全面的衡量,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估计,胎儿能否自然分娩,与产力,胎位,胎头的大小及可塑性,软组织的阻力及诊断和处理是否及时,正确等均有密切的系。

1.盆入狭窄的处理

盆入面单一径线狭窄往往是扁平型狭窄,若骶耻外径为17~18cm,胎儿正常大小,应给予充分试产的机会,胎膜未破者,应先进人工破膜,以加强宫缩,有作者认为,在处理盆入轻度狭窄时,未破膜的试产不能认为是有效的试产。

盆入狭窄试产时间可稍长,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后可试产6~8h,但如产程始后表现为原发性宫缩乏力或不协调宫缩,而宫缩又不能以强镇静打断时,提示有明显头盆不称,应阴道检查,测量对角径,重新估计头盆系,试产应慎重,若明确头盆不称宜尽快剖宫产术。

试产过程中如发现产力弱,可用缩宫素静滴加强宫缩,使用缩宫素时要严密监护母儿情况,若观察有效宫缩2h产程仍无明显进展,可认为试产失败,应尽快剖宫产术。

盆入狭窄选择性剖宫产指征:

①胎头高浮不能入盆,胎头骑跨;

盆入严重狭窄,骶耻外径≤16cm;

盆显著畸或有明显头盆不称。

2.中盆-出狭窄的处理

(1)盆狭窄的处理: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中盆平面完成俯屈及旋转动作,盆狭窄将影响胎头在盆腔的旋转,因而是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的要原因,此时,胎头不能很好地俯屈以致通过盆的径线增大,如宫颈已全,可用手将胎头转正成枕前位,以缩短胎头通过盆的径线,以利于自然分娩,但多数需用产钳或胎头吸器助产,如产程无明显进展,胎头双径仍停留在坐棘水平以上,或出现胎儿窘迫时,即应剖宫产术。

(2)盆出狭窄的处理:盆出产道的最低部位,如怀疑有出狭窄,应于临产前对胎儿大小,头盆系,仔细地作出估计,决定能否阴道分娩,当出横径狭窄时,耻弓下三角空隙不能利用,先可向后移,利用后三角空隙娩出,临床上常用出横径与后矢状径之和来估计出大小,如两者之和大于15cm时,多数胎儿阴道分娩;两者之和为13~15cm时,多数需用胎头吸器或产钳助产,此时应做较大的会阴侧切,以免会阴严重撕裂;两者之和<13cm时,足月胎儿一般不能阴道娩出,应剖宫产术,坐节间径的狭小,容易起人们的注意,但出前后径的狭小易被忽略,骶尾椎(尾骶化)使骶末端向前突出,成钩状或维生素D缺乏病盆的骶呈深弧型时,骶末端也向前突,应当注意以上2种情况都使盆前后径缩短。

盆与盆出平面狭窄往往同时存在成所谓漏斗型狭窄,而遇到持续性枕横位时,要特警惕前后径狭小的漏斗型狭窄。

一般认为对盆入面的狭窄,应尽可能试产;而对中盆或(及)出面的狭窄要多考虑剖宫产,而试产应慎重,明确狭窄盆类和程度,了解胎位,胎儿大小,胎率,宫缩强弱,宫扩张程度,破膜与否,结年龄,产次,既往分娩史进判断,决定分娩式。

(二)预后

1.母体面改变

(1)一般情况:产程延长的产妇常烦躁不安,体力衰竭,有时伴有严重脱水干裂,舌苔黄厚,皮肤失去弹性,甚至体温升高,若产妇较长时间未能进食,又未注意从静补充水分及养,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宫颈,阴道水肿:产程延长致使胎头长时间受压迫,环障碍,导致宫颈,阴道前壁甚至外阴,阴蒂水肿,宫颈弥漫性水肿系破膜后胎头压迫过久所致;宫颈前局部水肿系因头盆不称,或前不均倾位时,子宫下段前壁及宫颈前被紧嵌在胎头与耻之间起,其后果比宫颈弥漫性水肿更严重。

(3)肠胀和尿潴留:产程延长后,子宫收缩乏力能够神经反射性肠蠕动减弱及膀胱张力减低,导致肠胀和尿潴留,产程超过20h即可出现这些症状,超过24h(滞产)时症状更明显,对转诊前来而又说不清临产时间的产妇,只要有明显肠胀和尿潴留,即可判定产程明显延长。

(4)先兆子宫破裂:难产处理不当,拖延结束分娩时间可以导致先兆子宫破裂,临床表现有病理缩复环,血尿子宫下段固定压痛点三大特征,出现其中一种征象,提示有先兆子宫破裂的可能。

(5)子宫破裂:子宫破裂是难产处理不当最严重后果,胎儿存活可能性极小,母体生命也受到威胁。

2.胎儿面的改变

(1)胎儿窘迫:产程延长特是第二产程延长时,容易出现胎儿窘迫,表现如下:

率异常,低于120次/min,当胎儿氧不足,二氧化碳蓄积时,反射性兴奋心血管调中枢,使胎率加速,是胎儿缺氧早期信号,不及时处理,缺氧加重,出现胎率减缓,持续低于100次/min,且音转弱,在胎儿缺氧严重时上腺释放上腺素,使率再度加速,这是严重情况,胎儿已处于代偿极限,随即胎消失,产科工作者应掌握上述规律,不能单纯以胎率快慢来判断胎儿缺氧状况。

羊水粪染胎儿缺氧时反射性起肠蠕动亢进,肛门括约松弛,胎粪排入羊水中所致,均匀草黄色粪染的羊水无肯定的临床意义,是在孕期中偶尔出现的少量排便所致;黑绿色大量粪染的羊水有诊断意义,产时宫颈已有一定程度扩张,通过羊膜镜检查或人工破膜了解羊水粪染情况,最好结率或胎监护仪检测结果综判断。

③产时电子胎监测出现异常胎率图。

胎儿头皮pH值测定是直接反映胎儿状况的有效法,pH 7.20~7.24为病理前期值,低于pH 7.20提示胎儿存在酸血症,低于pH 7.15为胎儿严重窘迫信号。

(2)胎儿颅骨过度重叠:出现此种现象说明试产时间已较长,有明显头盆不称,不宜再继续试产,更不能静滴注缩宫素或进阴道助产,以免加重胎儿损伤,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

(3)胎头严重水肿:头盆不称时由于胎头下降缓慢或停滞,致使胎头软组织长时间受到产道挤压所起的环障碍而出现的水肿,严重时可达3~4cm的厚度,胎儿颅骨过度重叠与胎头严重水肿同时存在时,可使接产者误认为胎头位置已低,这种病例必须阴道检查,摸清双部所在水平才能确诊胎头高位。

(4)胎头肿:在产程中由于颅骨被挤压,牵扯致使膜下管破裂所致,因颅均被各自的膜包被,故肿也以颅为界,胎头肿需与胎头水肿相鉴,前者略软,有波动感,以颅骨为界;后者较硬,可跨越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磷酸苯丙哌林

下一篇 薅田藨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