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高原脑水肿

高原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是由急性缺氧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其特点为发病急,临床表现以严重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进意识障碍为特征。病理改变要有组织或缺氧性损伤,环障碍,因而发生水肿压增高。若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国以往多称为高山(原)昏迷性高山病,急性高原病脑病和高原缺氧综症等。本病于1913年由Ranenhi......
目录

流行病学

本病于1913年由Ranenhill首次在安第斯山高原以神经型高山病报道,随后曾在国际上又改型或大脑型高山病,恶性高山病型等。1991年国际低氧与高原病专业会议和1995年中华高原医术会议命高原水肿高原水肿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水肿,而且常并于高原水肿气管肺炎等。Singh在海拔3508~5490m地区调查,高原水肿的发病率为1.8%,高原水肿为15%。Hackett在海拔4300m调查了287例登山者,发现水肿患者5例(1.8%)。国报道最高为4.04%、最低为0.5%,本病多见于青年人,其发病年龄在16~66岁(平均33.5岁)者占65.5%,男性多于女性,未见儿童发病的报告。据西藏90例报道,发病在4000m以上占88%,多数病人发生在4500~5500m,发病最低海拔高度为3550m。

疾病病因

高原水肿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发病机制

在机体的所有器官中,大脑是最活跃的耗氧者。100g组织每分钟耗氧量为3.5ml,几乎是肉所需量的20~25倍。当人体暴于低氧环境时,虽然吸入氧分压明显降低,但机体对低氧进在自身调,使流量增加,组织的氧传递和氧利用率仍维持正常水平,组织一般不发生缺氧性损伤。在急性缺氧下,环的变化与液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组织代谢水平的高低等有。Siesjo指出当动脉氧分压下降至30mmHg时,始障碍,组织代谢紊乱。高原水肿病机制很复杂,要变化是缺氧起的间质水肿细胞肿胀

1.细胞毒性水肿(cytotoxicedema)细胞毒性水肿系指组织性和(或)缺氧性损伤起的细胞水肿,致使大脑功能严重障碍。病人可出现昏迷压增高,液量剧增等;CT和MRI检查表现为大脑灰质水肿。细胞毒性水肿要是由严重缺氧起的细胞能量不足,从而导致离子泵功能减弱,钠在细胞潴留。最近,Green(2000)等发现,当人体进入6200m高原时,细胞Na+-K+-ATP酶出现下调(down-regulation)。另有报道,当动物吸入15%低氧混体时,流量及乳酸无明显变化,而吸入6%的氧8min,流明显增加,乳酸含量增至40mg/ml。说明严重缺氧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高能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弱,其结果既可降低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又可增强无氧酵解,乳酸产生增多,致管扩张,流量增加。缺氧也可直接作用于皮细胞,释放扩管因子,使小动脉平滑舒张,流及容量增高,管渗透性增加。由于毛细管渗透压增高,体物质、离子、水分从细胞外移入细胞,出现细胞渗透性肿胀(osmoticswelling)。组织肿胀容积增加,一面可压迫周围小管,使局部环不足,另一面因管压力增高,毛细管机械性损伤而局部供不足,出现灶性(focalischemia)。据MRI的检查,细胞毒性水肿常常由急性高原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有人把中,重型急性高原病称之为轻型水肿,即管性水肿,但在临床上很难明确区分。

2.管性水肿(angioedema)是因毛细管压升高起的-屏障机械性损伤而导致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致液体渗出管壁外而进入间质,发生间质的水肿(详见急性高原病)。病人脑压可升高,MRI检查表现为大脑白质水肿

3.管新生(angiogenesis)现代研究表明,当组织缺氧和(或)缺时,受伤部位有很多新的生长(vasculargrowth),又称为管新生。管新生说在近代医研究领域受人注,特是在肿烧伤肌病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管新生是受各种肽类生长因子的刺激或趋化而致。这些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肿管新生因子(tumor angiogenesis factor),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白介素-8(interleukin-8)及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其中研究较多的是VEGF,它是由巨噬细胞分泌,能促使皮细胞有丝分裂管通透性增加,故又称之为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已知VEGF对毛细管基膜有较强的溶解作用,并能破坏皮细胞,使细胞间隙扩大,管通透性增高。以往研究实,组织,特组织或坏死区,VEGF-mRNA的基因表达最明显。最近,Xu(1998)等将大于9%~6%的低氧体3h,组织VEGF-mRNA始增加,至12h达高峰,说明缺氧可促使组织中VEGF增高。因此,Severinghaus提出,急性缺氧起的VEGF对毛细管基底膜的溶解是发生高原水肿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记载,死于高原水肿病人的尸检报告大约为25例,其共同特点是:大脑表面及管扩张,充水肿表面,实质如灰质、白质、胼胝体和小脑灶性点状出。显微镜下神经细胞肿胀,边缘不清,染色模糊,管壁钙化等。Fuhgren总结了11例尸检资料,其中水肿9例(81.8%),7例(63.6%),窦栓塞3例(27.3%),管栓塞6例(54.5%),部感染5例(45.5%),气管肺炎8例(72.7%),水肿7例(63.6%)。西藏自治区医院报告7例尸检,其中水肿7例(100%),6例(86%),栓塞2例(28.6%),水肿4例(57.1%),栓塞1例(14.4%)。Kobayashi报告4例,均发现水肿在性神经细胞肿胀及变

症状体征

1.症状高原水肿病理实质是水肿,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头痛呕吐,嗜睡或虚弱,共济失调昏迷据本症的发生与发展,有人把高原水肿分为昏迷前期(轻型水肿)和昏迷期(重型水肿)。昏迷前期表现:多数病人于昏迷前有严重的急性高原病症状,如剧烈头痛,进性加重,频繁呕吐,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随即转为昏迷。有极少数病人无上述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期。昏迷期表现:若在昏迷前期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病人在几小时转入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意识丧失发绀明显,剧烈呕吐小便失。重症者发生抽搐,出现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严重昏迷者,可并发力衰竭,休克水肿和严重感染等,如不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

2.体征病人常有发绀率增快。早期无特殊的神经系统体征,反射多数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严重患者可出现肢体张力异常,单侧或双侧伸反射阳性,颈强直,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等。眼底检查常可见静扩张,网膜水肿,出视盘水肿

诊断检查

诊断:凡因急性缺氧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严重头痛呕吐,嗜睡,共济失调昏迷水肿的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对那些急性高山病症状元法缓解且进性加重者,应警惕高原水肿的发生。

实验室检查:液检查穿实多数病人脑液压力升高,如11例穿者中脑液的压力为90~340mmHg,液清者8例,性者1例,蛋白量增高者2例。

其他助检查:眼底检查大约8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表现在静扩张,动静比例增高,点状、状或焰状出网膜水肿、出视盘水肿。颅CT检查Kobayashi报告9例高原水肿水肿的CT检查,发现有8例脑室容量降低,实质密度增强,表现为大脑白质水肿;治愈几周后复查,都恢复正常。颅MRI检查Hackett检查9例高原水肿的MRI,其中7例大脑白质水肿,尤其是胼胝体最明显。入院时脑室充满水肿液,组织密度降低,一周治疗后水肿液明显吸收,脑室清晰,密度正常。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感染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癫痫病等相鉴

治疗方案

本病多半发生在特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交通及医疗条件较差。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就地进抢救非常重要。当然如有条件,对病情严重者应及早转送至低海拔处为妥。治疗原则:

1.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氧耗。

2.高浓度高流量吸氧(6~8L/min),有条件者可使用高压氧袋(Hyperbaric bag)或高压氧舱。

3.乙酰唑胺(氮酰胺)250mg,3次/d。

4.地塞米松20~40mg静滴。

5.以降低颅压,改善环,可静滴20%醇250ml,2次/d。

6.速尿20mg稀释于25%葡萄糖20ml静注。但特要注意利尿过度起的各种并发症。

7.降温能减少流量,降低代谢率,促进受伤细胞功能恢复。可使用体表袋,帽或水灌肠等法降温。

8.据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并发症

预后预防

预后:本病发病时间较短,得到及时治疗者在12~24h苏醒。不留后遗症,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法。低氧通气反应、阻抗微分波、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理和体质进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法。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冷,注意保温,张多用高碳水化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症状可能有效。

相关疾病

感染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癫痫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氨溴索

下一篇 桃金娘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