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广泛生存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食物中,温热地带较多。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品,以墨鱼、虾、贝类最多见,其次为盐渍食品和肉类、家禽和咸菜。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的7~9月,沿海地区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主。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14~20小时,短者为3~5小时,长者可达40小时。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呕吐,洗肉水样便,有时脓血便,腹泻每日5~6次,体温一般为37.7~39.5℃。重症者可出现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
3.病程
一般为2~4天,恢复期较短,预后多良好。
检查
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吐泻物中分离出相同的病菌。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伴有红细胞,部分患者可见巨噬细胞。血清凝集试验中毒初期较高,一般为1:40~1:320。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结合细菌学检验可确诊。
1.病史
夏秋季节,有进食海产品、咸菜或被海产品污染的熟食品史。
2.临床表现
病急,潜伏期短,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并班恶心、呕吐。
3.实验室诊断:细菌学、血清学检验。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乱等鉴别。
治疗
1.一般处理
卧床,适当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以纠正水及电解质失衡。
2.抗菌药物治疗
轻症患者一般不需抗菌药物,重者可给予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等。
3.对症治疗
腹痛者可适当给予镇痛药;休克患者,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可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
预防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饮食卫生。
2.不生食海鲜;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食前应用淡水反复冲洗,吃时煮熟煮透,再加适量食醋;生熟食品分开存放,装海产品的器具及接触海产品的手应洗净擦干再接触其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