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孔绦虫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复孔绦虫属囊宫科、复孔属。成虫长10~50cm,头节有吸盘4个,顶突上有顶突上有4环约60个小钩。颈部细短,颈近端幼节较小,短而宽,远端渐大似方形,成节和孕节为长方形。节片双侧均有生殖孔,孕节充满贮卵囊,各贮虫卵2~40个。孕节单独或数节相连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崩裂后虫卵散出。虫卵直径35~50μm,圆形,卵壳两层均薄,内含六钩蚴。虫卵被中间宿主蚤类幼虫吞食,在中间宿主中发育为似囊尾蚴。终宿主犬、猫等动物或人误食病蚤而被感染,病蚤内的似囊尾蚴进入到终宿主的小肠内,经过2~3周发育成成虫。
人体感染常因与猫、犬接触时误食病蚤引起。儿童、青少年因与猫、犬接触较多,故容易染病,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
二、发病机制
本虫的致病作用是虫体对宿主肠壁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素产生的毒性刺激,引起肠粘膜炎。
三、病理生理
成虫在机体产生的机械性刺激及毒性刺激,可以引起肠粘膜组织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似囊尾蚴在肠绒毛处引起肠绒毛肿胀和变性或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增生。
症状
诊断
检查
治疗
一、西医
可采用治疗绦虫病的常用方法。吡喹酮对复孔绦虫病治疗有特效,剂量按15~25mg/kg计算,儿童宜15mg/kg,一次口服。阿苯达唑、甲苯咪唑亦具良效,300mg/次,一日2次。
二、中医
驱除绦虫、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绦虫病的主要原则,辅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1、单味药应用驱虫
槟榔煎剂 槟榔60-120g,切碎,文火煎2小时,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服用泻药芒硝10g,帮助排便和排出虫体。
雷丸,研粉,可加少许白糖共服,每次20g,1日1次,连服3天,不必服泻药。
仙鹤草芽,碾粉,成人早晨用温开水冲服30—60g。因本药兼有泻下作用,可不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槟榔、南瓜子联合应用,先服南瓜子60-120g ,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再过半小时后服芒硝30g水煎液。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而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患者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槟榔雷丸散 槟榔:雷丸3:1,研粉,每次12g,用鲜石榴皮煎水冲服,每小时服一次,连服4~5次。如服药最后一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30g煎汤顿服,以助泻下。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解大便时必须坐便盆里,若头节颈未被排出,则仍能继续生长。若发现绦虫未驱尽时,可用上述驱绦药物继续治疗。首次排便若未见头节排出并不代表驱虫失败,在后续的粪便中找到便可,有时绦虫头节因腐烂变形也可造成头节发现困难。驱虫过程中或在驱虫后应用健胃运脾药物如山楂、神曲、白术等进行治疗。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等方健胃运脾效果良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