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虎纹蛙

虎纹蛙 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称为田鸡,叉蛙科虎纹蛙属动物。虎纹蛙原产于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其体大,雄蛙体长66~98毫米、雌蛙体长8~121毫米,体重可达250克左右;头长大于头宽,瞳孔横,体面粗糙;胫部纵肤棱明显,头侧、手、足面和体面光滑;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关节达眼至肩部,体和四肢肉色;胸后和部略带浅蓝色,有斑......
目录

形态特征

  • 成体

虎纹蛙雄蛙体长66–98毫米,雌蛙体长87–121毫米,体重可达250克左右。头长略大于头宽端钝尖,长为眼径的1.5-2倍,棱钝,颊部向外倾斜孔略近端或于眼之间大于眼间,而小于上眼睑宽鼓膜明显,约为眼径的3/4上颌齿锐利犁骨齿极强,自侧前缘向中线集中,后端不相遇后端缺刻深下颌前侧有两个齿状突,恰与上颌的两个凹陷相

前肢短指短,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第四指短于第一、第三指而长于第二指指端钝尖第二、第三指指侧具缘膜关节明显指间无蹼,掌突略显,无外掌突。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关节鼓膜,左、右跟部相遇,少数略重叠,胫长不及体长之半有末端钝尖,关节间全蹼,第一、第五游离侧缘膜发达,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蹠突窄长,具游离刃,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无侧褶部有长短不一、分布不很规则的纵肤棱,多者可达10多上眼睑也有肤棱,顺眼睑作弧排列肤棱间及体侧有小粒胫部粒常排成纵外侧及蹠底部有细颗粒颞褶明显头侧、缘及面的皮肤光滑。

生活时黄绿色或灰棕色部、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四肢面有深色横纹白色咽喉、胸部有灰黑色棕色斑纹,少数斑纹达部。液浸标本棕色,深色斑纹明显。

  • 第二性征

雄蛙前肢粗壮第一指侧有肥厚的灰色婚垫,垫上密布细小的颗粒具-对侧下外声囊,声囊内壁黑色有雄性线。变异:少数成体中线有-条浅色纵纹。

卵粒连成小状,浮于水面,每有卵十余粒至数十粒。卵径1.8毫米左右,动物极深棕色或灰棕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外包以3层膜。

虎纹蛙第30-32期蝌蚪全长平均44.8毫米,头体长15.0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98.7%。头体较宽扁生活时,头体绿褐色杂有黑色小点,眼下及角两侧有金黄色的斑点,尾及上尾鳍有细黑斑面灰白色。-个后肢长2毫米者,头体长13毫米,尾长26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之两倍尾发达,鳍褶较高,尾末端细尖。孔略近于眼,眼大,位于头侧出水管于体左侧肛管于尾基面右侧位于面,结构较为特殊:之周围有波浪状的乳突,下的比上的明显齿由两列小齿组成,齿式为Ⅱ:2+2/3+3:Ⅱ或Ⅱ:3+3/4+4:Ⅱ。角质颌极发达,上颌中央有-锯齿状的尖锐突起,恰与下颌中央的凹陷相,下颌两侧各有-个角质锥状突起。-个前肢刚伸出的变态蝌蚪,头体长20毫米,尾长39毫米齿和角质颌均已落,乳突尚存。-个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3毫米,已出现成体的要特征。

虎纹蛙蝌蚪口腔结构前场中部有-具色素的角质突起无前嵴孔横置略斜,其前壁缘上各有前乳突2枚,后壁缘上各有瓣突2枚,弱小。后场中央有1扁平乳突场前部两侧各有1枚粗长乳突,伸向前中部中嵴呈三角,边缘是细小疱粒侧嵴乳突细长口腔场“U”,无场乳突,有分稀疏的小疱粒场后侧嵴长,疱粒排列稀疏侧无乳突。腺体带宽厚,其宽约为20个窝宽帆连续,有密集的腺窝,有中缺刻。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前乳突3对,呈锥状无前嵴原基,其后部有乳突2枚无口腔底场嵴口腔底场两侧各有短小乳突7-8枚场布满小疱粒口腔囊横置,向后弯,囊前有小疱粒,帆窄厚,连续,略成波浪状,具中缺刻,后缘无突起,有针支持。口腔底场后端和帆有分泌窝左、右鳃篮斜置,宽远大于长,每侧篮各有3个鳃室,中室的长度约为底场长度的2/5。

生活习性

为习性

虎纹蛙虎纹蛙常生活于海拔900米以下稻田、沟渠、池塘、水库、沼泽地等有水的地,其栖息地随觅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时期而改变。繁殖要在稻田等静水、浅水区活动,当年幼蛙,大多生活于石块砌成的田埂、石缝等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便隐入洞中,在黄昏后的几个小时,虎纹蛙活动最为频繁,尤其是在傍晚,显得异常兴奋。

食物习性

虎纹蛙是肉食性动物,在自然界中以捕食蝗虫、蝶蛾、蜻蜓、甲虫等昆虫为虎纹蛙蝌蚪则靠摄食水中的原生动物、藻类及有机碎屑等天然饵料为食。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它不仅能捕食活动的食物,而且无需驯化便可直接发现和摄食静止的食物。对静止的食物有选择性,一般偏爱有泥腥味的食物,如肉、螺肉、蚯蚓等。虎纹蛙的捕食时间要在晚上,白天捕食较少。虎纹蛙蝌蚪变态快,因此,蛙的生长期比较长。其生长速度比较快,4-5个月的饲养,便可达到一级商品蛙规格。虎纹蛙从卵子产出到变态成蛙一般只需1个月左右时间,变态后的蛙,在温30℃左右、饲料充足、管理适当的情况下,增重很快,每天的增重量可达其体重的6%,过3个月左右的饲养,一般平均个体可达100克以上,大者可达150克。

分布范围

原产于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在中国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达江苏盐城;包括河南(固始、商城、桐柏、罗山、新县大山)、陕西(岚皋大巴山)、安徽(宿松、宣城、青阳、宁国、九华山以及淮河以南各地)、江苏(盐城、南京、苏州、溧阳、江都)、上海浙江(温州、杭州、宁波、龙泉、缙云、天台、金华、镇海、临安、余杭、奉化、温岭、洞头岛)、江西(九江、萍乡、广丰、山、全南九连山)、湖南(长沙、衡山、宜章、岳阳、浏阳、宁乡、大庸、沅陵、城步、新宁、炎陵、江永、平江)、福建(永泰、诏安、厦门、南靖、莆田、福州、南平、顺昌、邵武、武夷山、长汀、沙县、福鼎、漳州)、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台湾澳门广东海南、广西和香港等地。马来西亚菲律宾种。虎纹蛙分布图

繁殖饲养

繁殖

虎纹蛙虎纹蛙繁殖期为5-9月。其生殖、发育变态都在水中进,蛙没有交配器,产卵前在稻田、池塘或水沟里先交配,然后才始产卵。雌蛙产卵的同时,雄蛙排,在水中进(体外受)。据其性腺发育情况,虎纹蛙为多次产卵类型,虎纹蛙卵为多黄卵,动物极黑色植物极乳白色淡黄色。产出的卵粒黏连成小浮于水面,每有卵十余粒至数十粒,卵多产于永久性的池塘或水坑

养殖技术

环境条件

  • 场地选择

虎纹蛙养殖场应选择在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冬暖夏凉,水源充足,排灌便,无污染影响的山区稻田。建场时要注重通向阳,安装好电力保障。

  • 蛙池建设

蛙池可一池多用,长,一条边长为3米为宜,面积10-60平米(产卵池面积宜小些),池高度1米,用水泥空砖切成,池壁的底边高出池底25-30厘米,宽20-25厘米,似田埂。池底一端略高10-15厘米,成坡度,用尼龙薄膜铺好,保持最大水深15-30厘米。蛙池为平面布置,两边池,中间路,蛙池外搭建大棚,用于越冬保温和避降温。蛙池安装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位调控,确保水位需调控,管用20-30聚乙烯网封住。

养殖

  • 种蛙的选择

种蛙一般选择1-4龄,性成熟,雌雄种蛙系要较远,体格健壮,无伤无病,体重150-400克雌蛙和100-300克的雄蛙为种蛙。

性成熟前的雌雄性难于从外上区,性成熟后雄蛙第1指基部有明显的婚垫,较粗大,部有鸣夹,鸣声大而洪亮。雌蛙第1指基部无婚垫,不粗大,无鸣夹,鸣声小,体型一般较雄蛙大。

  • 种蛙的培育

种蛙池在投入使用10-15天宜清污消毒除害处理,放养密度为20-30只/平米。种蛙池常换注新水,调池中水位,适量投放生石灰等药物,保持适宜水质。

种蛙雌雄分投入培育池,2-3天适应后始摄食,坚持“四定”原则投放膨化颗粒饲料,日投量为种蛙体重的5-10%,每天1-2次。产卵前15天搭配鲜活饲料喂养,蚯蚓、黄粉虫、块等鲜活饲料占日投量40-50%,并搭配适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以提高体质与产卵率、孵化率。

  • 产卵与孵化

4月中旬左右,待水温稳定在23℃左右,产卵池提前用高锰酸钾消毒,3-5天后,用60网过滤进水,调好水质,保持水位20-25厘米,布入消毒的石松草束或棕卵巢。16:00-17:00将性成熟较好的种蛙放入池中,雌雄比1:1,放养密度为0.5只/平米,一般在第2天4:00-10:00产卵。翌日10小时左右将种蛙与卵块分离,避免卵损失。

卵密度为4000-7000粒/平米,采用微流水孵化式或静水孵化,防止阳光直射和暴雨冲刷,一般在2-3天孵出,孵化率为90%左右。

培育池在刚孵化或投入蝌蚪10天前停止换水,泼洒适量发过酵的尿液等有机肥,培育浮游生物。蝌蚪放养密度前期为800尾/平米,中期400尾/平米,后期150尾/平米。刚孵化出蝌蚪一般在3-4天后始吃饲,始时投喂全价粉料,用量为蝌蚪体重的5-8%,早、中、晚各1次。水温稳定在23-30℃时,25天左右蝌蚪接近变态,此时在池中移植少量水葫芦水生植物,种植面积控制在1/3左右。当长出后肢,尾部被吸收萎缩时,投饲量要据吃饲情况逐步减少至蝌蚪体重的1-3%。

蝌蚪培育期间,一般10天左右换水1次,每次加进新水10厘米,保持水深25-30厘米。15-20天用强氯或生石灰全池泼预防,并定期在饲料中掺杂中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配套预防。蝌蚪要进定期大小分级,稀疏密度,分池饲养。蝌蚪培育期一般需要1-2次分级,20-40天培育。

  • 幼蛙及成蛙养殖

虎纹蛙规格4-5克/只的幼蛙放养密度80-120只/平米,新换养殖池在投放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幼蛙体表消毒工作。养殖期间,投专用蛙类颗料饲料,投饲量占蛙体重的4%-6%,每天早、中、晚各1次,并搭配适量鲜活饲料、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随着个体生长,全价颗粒饲料逐步加大直径,规格达到50克/只左右,改为早晚各一次。

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和巡查,定期换水,及时清除粪便与残料,保持水质清新稳定,做好防病害防逃管理,同时在高温季做好降温防。一般每2-3天加灌注新水10-15厘米,每星期清除粪便3-4次,及时清除残料。高温季,每15天左右用强氯或生石灰全池泼,在饲料中加大蒜草药预防。

幼蛙饲养期间幼蛙大小定期进调整,分级饲养。一般养殖10天左右,需分级1次,往后酌情分级饲养1-2次。一般从幼蛙到100克商品蛙需要2个月左右饲养,一批次产量1200-1600千克/667平米。

越冬管理

  • 越冬池建设

越冬池外采用保温塑料薄膜大棚,棚建设越冬池,池四周与底盖均用隔热铺盖,高度0.8-1.0米,面积为5-30平米,保持池水深10-15厘米。用锅炉等设备加热池水与室温,稳定水温20-25℃。

  • 越冬放养与管理

越冬放养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蛙体表消毒,放养密度一般为50-100只/平米。越冬期间午后3小时左右投饲1次,投料量随温度的升高以及蛙的生长和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日投饲量为蛙体重的2%-3%。平时要常巡查越冬池,严防敌害的侵袭,做好消毒预防,定期更换池水,清除粪便、残料,保持室新鲜和水质清新。

病害防治

虎纹蛙病害防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中西药结原则。首先,对池水定期更换与消毒;其次,适时在饲料中搀杂中药预防,添加维生素与微量养元素,保持养平衡。再次,加强巡逻检查,杜绝病原体入侵,并能及时发现,消除隐患。虎纹蛙常见病及防治法如下。

  • 红腿病

症状常年可见,夏季易发,幼蛙发生较多,症状有:败型,发病前病蛙动迟缓,体皮肤因色素加深变黑,体器官、充。浮肿型,病蛙身体水肿部膨大,后肢红肿。隐性型,症状不明显,精神差,食欲下降四肢无力,不愿活动。病因要为密度过高,水质污染,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法:改良水质,调整密度,用0.5×10强氯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0.025克蛙必康和适量蛙用多维素与微量元素。

症状4-5月,9-10月易发生,症状:蚪蝌、幼蛙或成蛙活动异常,少摄食,少活动,肛门红肿充,身体消瘦病因要为水质污染,食物不洁,细菌感染。

治疗法:改良水质,用0.5×10-6强氯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50克大蒜头(或0.2克大蒜素)和适量蛙用多维素。

症状常年可见,夏季易暴发,幼蛙发生较多,症状: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呈“内障”状,解剖可见呈紫黑或紫红肿大,胆汁淡绿色。病因要为水质污染,养不平衡,细菌感染所致。

治疗法:改良水质,0.5×10-6强氯全池泼洒消毒,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40000IU庆大霉素,并在平时常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维生素E等。

主要价值

虎纹蛙个体较大,济价值高。虎纹蛙和其他蛙类一样,都以农业害虫为食。

动物保护

虎纹蛙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1989年,列为《中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同时也是唯一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录的蛙类。

1996年,列入《中国红皮书》。

1997年,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

2003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珍稀濒危物种录中。

2004年,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录》易危物种等级。

2015年5月20日,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录——椎动物卷》(爬类)——濒危(EN)。

2021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出血性脑梗死

下一篇 虎骨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