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蛤壳

蛤壳 蛤壳为少常用中药,"农本草"列为上品,分"海蛤"和"文蛤"两种。现在市售品常见者有二种,即文蛤与青蛤;此外,尚有若干地区以壳当蛤壳用。1. 文蛤 蛤、黄蛤。Meretrix meretrix L.--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瓣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
目录

基本介绍

1. 文蛤 蛤、黄蛤。

Meretrix meretrix L.--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瓣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

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缘略呈三角缘略呈。壳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壳尖端微向面弯。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始常有许多环褐色带,部具有齿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表皮很易落而现白色

贝壳面呈白色,右壳具有三个齿及两个前侧齿;两个前齿短而高,侧扁,呈三角,后齿较大,与缘平,与韧带等长,具二纵沟,近一条较大,密生许多横列的细齿。两齿呈倒V。左壳有三个齿及一个前侧齿;前端两齿略呈三角,后端齿长,与贝壳缘平齿面具有两个纵沟,沟具有许多横列的细齿;前侧齿短。外套线痕显明,外套窦短,呈半,后痕大。呈卵形,前痕较狭,略呈半

栖息于浅海泥沙中。

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北自辽宁,南至海南岛等地区均有。

2. 青蛤

Cyclina sinensis Gmelin--帘蛤科Veneridae

壳薄,近似,长度与高度几乎相等,宽度约为其1/2,壳突出,位于侧中央,前端向前,无小月面,揗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黄褐色,不突出壳面。

贝壳表面极突出,无放射肋,生长线在部细密,不甚显着,至面渐粗大,凸出壳面,成环,壳面的色可随环境而改变,淡黄色或棕色,亦或带有紫色边缘及色环。

贝壳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整齐的小齿缘细小,至缘渐粗大;铰部狭长且平,左右壳各具3枚齿,均集中于铰部的前部;外套痕显着,外套窦深,呈楔形,自缘向上斜伸至贝壳的中部;后;前痕细长,略呈半月状。

栖息于浅海泥滩中。

入药部位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的贝壳。"

性味归经

性味】咸,平。

归经

用法用量

10~15g,蛤粉宜包煎;入,1~3g。外用适量。

禁/宜人群

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 生蛤壳:洗净,晒干,碾碎即成。

2. 蛤壳:置无烟的炉红,取出放凉,碾碎即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岛等地区均有。

销售习惯

1. 文蛤产于广东阳江、电白、海南岛,山东烟台、青岛;此外,福建、江苏等地亦产。广东、广西、甘肃、陕西安徽黑龙江等地,并有出

2. 青蛤:产江苏南通、启东、海门,浙江宁波、奉化、象山,山东烟台、劳山,福建莆田、平潭、长乐等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

碳酸钙、磷酸钙及碳酸镁、贝壳硬蛋白。

药材鉴别

性状鉴

1. 文蛤:壳略呈扇形或三角,向外隆起。长3~10厘米,高2~8厘米,壳厚1.5~2.5厘米。外面灰白色,近壳处或全部布有棕色银灰色的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壳而歪向一面具齿缘光滑。面为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而有光泽。质坚硬而脆,但可折断,断面显层状。无,味淡。(照中,下)

2. 青蛤:壳,长3~5厘米,高3~5厘米,厚约0.5毫米。壳外黄白或青白色。壳歪向一,并有以壳为中的同层纹(生长纹),排列紧密,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缘带细齿状,壳面乳白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稍腥,味淡。(照上)

附注

1. 壳Concha Anodontae原蛤,始载于"录",列为下品,今中药无壳。但河北天津山东济南,山西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区用以代替蛤壳

我们收到的药材样品中发现有二种。

Lamprotula leai"Gray"Griffith et Pidgeon--软件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Eulamellibranchia,珠科Unionidae

贝壳厚且坚硬,,长约为高之1.5倍,缘近直线,缘与缘近于平,壳位于缘,几乎位于前端,左右两壳紧接在一起。前缘短而,向后延伸,壳渐变薄。

壳表面呈暗灰色,除前缘、缘和后缘外,布满状结,有的与壳上之粗大的肋相交成人

两壳以铰部相连,左壳有2枚拟齿和2枚侧齿,前拟齿极不发达,右壳有一枚拟齿和一枚侧齿。真珠层乳白色。前痕较小,深而粗糙,近于;后痕大且光滑,近于三角;外套痕明显。

生活于淡水泥底中。

分布于河北省大清河、白洋淀,安徽省淮河,江苏省平望、南京等地。

Lamproula fibrosa Heude--珠科Unionidae

贝壳较大,厚且坚硬,呈卵,或缘近直线,缘呈弧;壳向前突出,几乎位于前端。

壳表面呈黄褐色,壳面较光滑,只在壳附近及部分缘粗糙,有似状突起。

两壳以铰部相连,左壳两枚拟齿及两枚侧齿,前拟齿较小,侧齿上有梳状小齿,有的直延伸至侧齿前端,有的只及其一半,右壳有拟齿1枚,侧齿1枚,梳状小齿直至前或仅达其一半。真珠层乳白色,前痕极深,呈卵,后痕几与前痕等大,浅且光滑,近于三角;外套痕明显。

生活于淡水泥沙中。

分布于太湖(平望镇)、湘江、沅江、长江、以及淮河等地。

2.历代本草均载有海蛤,但对其状均无详细记载,观"类本草"附图,海蛤应包括青蛤与文蛤两种。李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文蛤自是一种"。可见古代诸蛤皆入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茴拉西坦

下一篇 蛤叶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