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埃可病毒(entero 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 virus)等。这里要叙述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与人类疾病的系,这些病毒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儿童时期尤为多见。肠道病毒具有不少共同的理化生物特点。 柯萨奇病毒的最大特点为能使小白致病,据其乳致病的不同,可分......
目录

病因

肠道病毒具有不少共同的理化生物特点。

柯萨奇病毒的最大特点为能使小白致病,据其乳致病的不同,可分为A、B两大组。A组病毒至今已发现23个型(A1~24型,其中23型已归入埃可9型),此组病毒可使乳发生广泛的炎和坏死,起弛缓性瘫痪。但大多不易在组织培养中分离。B组病毒已发现6型(1~6型),可使乳发生局灶性炎及棕色脂肪坏死、炎、炎、炎、腺炎等,肢体震颤和强直性瘫痪,B组病毒可在组织培养中分离。

埃可病毒已发现31个型(1~34型,其中10、28、34型已归入其他病毒),只对人类有感染性,而对乳不致病。猴或人细胞对埃可病毒很敏感,常用以分离病毒。自1986年以来又发现了免疫特异性与已知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不同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肠道病毒各型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仅少数型之间有抗原性交叉。

病机

病毒从部或肠道侵入,于局部粘膜或淋巴组织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出现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环导致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流带至全身各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粘膜、心脏、呼吸器官肉等处,在该处进一步繁殖起病变,并再次进入环,起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不同病毒株具有组织亲嗜性不同,靶器官各异,起不同系统病变。病理变化视所侵犯的器官及程度而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脊髓灰质炎相似,但一般较轻,以膜炎症为多见。炎患者有灶性单核细胞浸润及退性变。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在新生儿常起广泛病变,涉及,以灶性坏死为,伴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患者常有间质瘀血及炎性细胞积聚纤维灶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破裂、心包炎性浸润等。肉可见严重细胞浸润或纤维坏死。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同型病毒可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一)无菌性膜炎、炎及瘫痪性疾病

1.无菌性膜炎柯萨奇病毒中以A7A9及B2~5所起者为常见。埃可病毒中4、6、9、30型及肠道病毒71型常起无菌性膜炎暴发流,而埃可2、3、5型则多发病例。约有90%系由柯萨奇B和埃可病毒起。无菌性膜炎暴发流时,地区布广,传染性强,多发生在夏秋季,发病以14岁以下小儿为多,流时成人也可发病,1962~1964年上海曾从无菌性膜炎、炎或瘫痪病例中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9、B1、B3、B5和埃可病毒3、4、6、9、13、16等型。1964年则以埃可9型较多,不少系自液中分离到病毒及病后中和抗体上升4倍及以上。

肠道病毒无菌性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起者差异不大,小婴儿大多无神经系统症状,而较大儿童则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咽痛畏光症状,常伴发皮疹。有时可呈双峰热。埃可9型膜炎30%~50%有皮疹,大多为丘疹,有时有瘀点。约1/3病人于起病1~2天后出现膜刺激征。液细胞数增加,一般在100~200/mm3左右,偶可高达1000以上。初起时中性粒细胞占多数,后则以单核细胞为多。糖和氯化物正常,有时糖可略低,蛋白质略高。无神经系统症状液细胞数可增加,甚至病毒培养阳性。一般病程为5~10天,大都不发生瘫痪,有时可见暂时性力衰退,但体力恢复较慢,成人患者有时膜刺激征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瘫痪性疾病自从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现肠道病毒起的麻痹症不算少见,柯萨奇A7、9、10,B1~5,埃可4、6、9、11、14、30均可起。但肠道病毒71为要能起流瘫痪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毒可起乳炎及猴发生瘫痪上海也曾见到由柯萨奇病毒B1、B5型及埃可病毒9型起的瘫痪病例。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大流中也可遇到重症延髓麻痹者。有报告柯萨奇A2、5、6、9及埃可6、22型起多发性神经炎。

3.炎从夏季炎病例中也曾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甚至有人认为夏季炎中有15%系柯萨奇病毒起。柯萨奇A2、5、7、9及B2、3、4均可炎,埃可4、6、9、11、30型也可起,尤以埃可9型为多见。上海从夏季炎病例中,曾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9、和B3,以及埃可病毒3和9型,均实为病原体。

肠道病毒起的炎临床表现与乙相似,可有发热志障碍、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可伴电图异常。液检查细胞数多<100/mm3,以单核细胞为,亦可始终正常,蛋白质略增加,糖正常。曾从组织液中分离出柯萨奇B3、6,埃可2、9、17、25及肠道病毒71。

柯萨奇B组病毒可在新生儿及婴儿中起广泛性炎,常伴炎和炎,病情多重危,起病急,频发惊厥,易发生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致死。1973~1974年湖北曾报告一次柯萨奇病毒起的-炎,以1岁以下发病为多。在足月新生儿中则常见轻型病毒性炎,仅有发热纳呆、吐泻1~2次,液可有阳性发现,病程一般3~4天。

(二)心脏疾患(急性炎和心包炎等)

要由柯萨奇B2、3、4型病毒起,约1/3~1/2心脏病变由其起,A4、16型和埃可6、8、9、22、30型病毒也可发。有人认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流时,33%的患者有心脏病变。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幼婴,偶见于年长儿童,近年来成人发病也不少,以青春期和年轻者为多,大多为发,男多于女。80年代我国者从克山病病例中分离到柯萨奇B病毒,要为B3、B5。动物实验发现病毒直接侵犯纤维,发生坏死和炎症反应。心脏病变临床症状可轻可重,轻者毫无自觉症状,重者可突然发生功能衰竭。一般常先有短暂的发热、感冒症状,约7~10天,继而出现心脏表现。有乏力、胸痛速、促等。心脏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各类型。

1.急性功能衰竭

多见于新生儿,成人也可发生。起病突然,有阵咳、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也迅速出现衰。音低钝,率增快、肝脏急剧增大,伴水肿电图呈低电压,动过速,T波倒置和ST段低平等。急性心包炎可伴随炎而发生或单独存在。急性炎时清心酶常增高。

2.律失常

临床表现以过早搏动、动过速或各类传导阻滞电图检查有助确诊。轻者恢复快,但也可持续数月不愈,甚至反复发作达数年之久。此型最为多见。

3.猝死

常在夜间发生,尸检实为梗死或广泛坏死,可在细胞找到肠道病毒抗原。

4.慢性肌病

近年来各国报告不少由柯萨奇B组病毒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心脏病变,涉及心脏传导系统、膜、瓣膜或心包膜,造成弹力纤维增生症、慢性肌病、狭窄性心包炎等。胎儿期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钙化性全炎等。

约1/3病人,尤其新生儿和婴儿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呕吐惊厥反应迟钝等。液可有单核细胞增多,也可完全正常。可称其为-炎。

(三)痛或称流胸痛,(epidemicpleurodynia,Bornholm病),大多为柯萨奇病毒B组1~6型所起,但A组1、4、6、9、10型及埃可病毒1、2、6、9型也可起。常发生局部地区爆发流。多见于年长儿童和青壮年,家成员可相继或同时发病。潜伏期为2~5天,可延长至2周,要表现为发热(可达39°~40℃)和阵发性痛,可累及全身各肉,而以部最多见,尤以膈肌最易受累。痛轻重不一,重者甚至可休克。儿童较轻,肉活动时痛加剧。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痛多在4~6天(12小时~3周)后自消失。本病可间歇反复发作,但多能自愈。

(四)疱疹峡炎(herpangina)

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起,其中以A2、4、6、9(1~10)、16、22型为多见,B组1~5型病毒也可致病,埃可病毒起者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发或流,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约4天,表现为发热咽痛(吞时痛突出)、部充部有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四周绕以红晕疱疹溃破黄色溃疡。少则1~2个,多可达10余个,一般4~5个。此种粘膜疹多见于扁体、软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周围白细胞和分类正常。

(五)出疹性疾病

在肠道病毒感染过程中常出现皮疹,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与皮疹的系相当密切,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发生皮疹尤多。婴儿及儿童常伴发皮疹,而成人较少见。潜伏期大多3~6天,起病时常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如轻咳、咽痛等,而后出疹。皮疹呈多性,有斑疹丘疹风疹样皮疹、疱疹麻疹样皮疹等。也有热退时出疹,大多为埃可病毒16型起,易误为幼儿急疹。柯萨奇A9常起瘀点瘀斑。除皮疹外,有时伴发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六)呼吸道感染

肠道病毒常上呼吸道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21、24及B2~5型都曾起轻型呼吸道感染的流,A21大多在军拭阳性率高。埃可病毒4、7、11、20、25、30等型可起某些流感样疾病或咽炎,柯萨奇B1、4型可以气管炎,柯萨奇A9、16和B4、5,以及埃可9、19型病毒则可起婴儿肺炎和毛细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可呈持续性呼吸困难紫绀、缺氧等,甚至因窒息而死亡。肠道病毒68型曾被实为肺炎及毛细气管炎的病原。

(七)手足病(hand、foodandmouthdisease)

自1960年发现此病后,欧美亚洲均有报告,要由柯萨奇病毒A5、9、10、16及B2、5起,尤以A16为多见,肠道病毒71型也可起。有报告从皮疹处分离到致病病毒。此病传染性强,常见全家发病,并可造成局部暴发,1983年后我国北京上海、东北曾有多次报导。患者以4~5岁以下小儿为多,约占80%以上,成人也可患病,多为轻症。四季均可发病,以5、6月为多。潜伏期2~5天。初起症状为低热、流涕、厌食痛、呕吐腹泻等。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常分布于、颊粘膜、硬,也可在齿、扁体及部见到,不久疱疹溃破即成溃疡。在口腔炎同时可出现皮肤丘疹,以手足为多,位于手、指间,偶见于躯干、大腿、部、上等处。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较水痘皮疹为小,而质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2~3日吸收,不留痂。预后一般良好,多自愈,但可复发,有时伴发无菌性膜炎、炎等。

(八)婴儿腹泻

埃可病毒与婴儿腹泻系甚为密切,从患儿粪便中常分离到6、7、11、14、18型病毒,18型病毒曾起产婴室腹泻。国外报告起小儿腹泻者尚有埃可病毒9、10、12、13、14、22、23、24型,柯萨奇病毒A组9、17、18、20~24型及B组2、3型。国自1963年起也曾在福州、上海、广西等地从腹泻病儿粪便中分离出埃可病毒;上海分离的属7和18型,1973年广西百色婴儿腹泻时分离到埃可1、2、3、7、24型及柯萨奇B5型病毒。临床症状与一般婴儿腹泻相似,大多为轻症,曾报告埃可11型病毒可脂肪痢。由于健康儿童中粪便中肠道病毒培养阳性率较高,故确诊其为腹泻致病原需有其他流据。

(九)急性流性出性眼结膜炎(acuteepidemic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

从1986年首先发现此病后,西非、北非、新加坡日本、印尼、南亚、欧洲均有报告,我国华东地区及香港1971年也有流。各地分离的病毒株特性略有不同,鉴定均属肠道病毒。因其在免疫上又不同于已知柯萨奇及埃可病毒,故称其为新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A24也可起本病,1986年印度曾有大流。本病传染性甚强,常发生爆发流,患病人数可达数万至百万。小儿成人均可得病,家中传播性强,达70%以上受害。以手到眼传染为,从粪便及拭分离病毒极少。潜伏期1天左右。临床要表现为急性眼结膜炎。突起眼睑红肿、结膜充流泪,可有浓性分泌物及结膜下出,但极少累及巩膜和虹膜腮腺可肿大,全身症状极少,大多在1~2周自愈。印度时曾报告于眼疾恢复后2~5周出现不对称肢体麻痹,酷似脊髓灰质炎,但液具有对肠道病毒70型的高水平特异抗体。

(十)新生儿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

新生儿时期肠道病毒感染除与大婴幼儿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以外,也有不少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最多见是由柯萨奇B2~5及埃可11所起,少数由柯萨奇A3、9及16所致。大多从母亲处传到这些病毒,但也可从医院工作人员处获得,胎感染发病早,而大多为产时感染,发病稍晚。新生儿室暴发流虽有不少报告,国外都有。一般从出生后3~7天始发病,早期一般症状较轻,无特殊性,如不安、纳减,暂发性呼吸困难发热可有可无,有时在前驱症状和严重症状之间可有1~7天的症状好转间歇。全身性严重症状要表现为急性炎或广泛性炎,炎,常由B组柯萨奇病毒起,常伴炎。新生儿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率增快常超过每分钟200次,心脏扩大,闻到收缩期杂音电图改变,最后死于力衰竭和休克,常伴全身多脏器受损表现如上腺都有病变,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存活者功能可在短期恢复,少数可拖延几周。

新生儿严重炎大多由埃可11病毒起,也有报告由埃可病毒4、6、7、9、12、14、19、21和31型起的。初起症状拒食嗜睡,黄疸加深,1~2天病情进展并出现倾向,皮肤瘀斑、酸中毒,出血症状加重,出现衰、肾衰抽搐等。功能异常,转氨酶上升,降低,酶原时间延长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80%以上婴儿在2~6天死亡,尸解常发现肝脏坏死和弥漫性出,也有报告柯萨奇3、埃可6、9、11型病毒新生儿肺炎,预后也较差。可在新生儿感染者鼻咽分泌物,粪、尿、液分离出病毒,清抗体也可上升。

(十一)免疫低下患者发生的慢性

在先天性或继发性B淋巴细胞缺损者,大多为X-伴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病儿患肠道病毒感染可起慢性、持续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大多由埃可病毒起,也有个报告由柯萨奇A4、11、15型或B组2、3型起,始可无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感头痛,轻颈僵直、嗜睡、运动乏力。后有肢体震颤,眼底水肿、抽惊、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这些症状、体征可轻可重,病程中有波动。液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较一般无菌性膜炎为高,可从液中反复检出病毒数月到数年之久,但粪便中阳性率较低,骨髓有时也可检出病毒。故认为此病系病毒直接侵犯组织脏器所致。病程中有T淋巴细胞转化下降、中枢神经系统有慢性膜和组织炎症,神经细胞缺失,质细胞增生,但其病变不如脊髓灰质炎广泛和严重,大多病人走向死亡。

(十二)其他

肠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肝脏腺、睾丸器官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近年来并认为肠道病毒感染与湿病肾炎溶血尿毒症、糖尿病等也有一定系。

检查

(一)周围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在某些肠道病毒感染时可增高,中性粒细胞也可增多。

(二)病毒分离

一般都采取拭及粪便作病毒分离和检定,尚可从病人的液、胸水心包积液、液、疱浆以及活检或尸检取得的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标本取得后,应立即送检。可接种于猴、人、人羊膜、人二倍体或Hela细胞、KB传代细胞中进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进分离可提高阳性率。阳性标本再以特异型的免疫清作中和试验进鉴定。疑有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者,应将标本皮下、途径接种乳病毒分离,因其组织培养阳性率不高。柯萨奇B组病毒亦可使乳致病。

(三)清免疫试验

采取双份清,测定型特异抗体水平。一般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法)、放射免疫等法进测定,其中以中和试验最为可靠,中和抗体消失最慢,型特异性也较强。如恢复期抗体水平比早期有≥4倍上升,则有极大的诊断意义。但因肠道病毒型众多,中和试验工作量大,只有当某地一已知型肠道病毒流时,以此法进诊断比较理想。

(四)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

以荧光染色的免疫抗体来鉴定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的。但前除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应用外,在肠道病毒感染时采用不多,因需备各种型特异的免疫清,手续繁多。最近采用许多清型共有的VP3-ZC抗原和一种与多清型的VP1衣壳蛋白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改进了免疫诊断法,但前仍停留于研究阶段。

(五)核酸杂交法

由于不同清型的肠道病毒基因组间存在同源性,特是5′端非编码区部分区域高度保守,故可供核酸杂交,使近年来对肠道病毒鉴定有了新的跃。采用探针有以下三种:

①cDNA探针,以病毒RNA某一段为模,由逆转录酶催化产生,大多克隆在质粒载体中,再把带有显色基因(生物素或地高辛)或同位素的核苷酸掺入到新成的cDNA链中去,加以标记,若将标本12~24小时组织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②RNA探针-由于RNA是单链分子,故它与靶序列的杂交反应效率极高,一般用特异的转录载体克隆肠道病毒RNA探针,混几种RNA探针可使检测病毒型更广,RNA探针在特异性和敏感性面都优于cDNA探针。

③寡核苷酸探针,较上述二种探针有下面优点。

因其链短,与等量靶位点完全杂交时间短,且可识靶序列一个碱基的变化,可检测点突变,又可大量成,价。此探针因选择5′端非编码区共同序列,故可牢固而特异地同大多数临床常见肠道病毒结。为了克服标本中肠道病毒滴度太低的问题,近年采用PCR法将单一基因或短DNA序列放大,再与探针杂交,此法已应用于临床。在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时,从液中检测肠道病毒RNA,阳性率高,可在24小时得结果,比病毒培养平均需6~8天快得多。临床标本用PCR扩增后,再与非同位素标记肠道病毒探针杂交,数小时即有结果,大大有助于临床确诊。    

鉴别诊断

(一)无菌性膜炎要应与其他病毒起的炎相鉴

1.腮腺炎伴炎、多流于冬春,常伴腮腺肿大,淀粉酶可增高,但柯萨奇病毒B3、埃可病毒9、16型也可腮腺肿大,则不易鉴

2.脊髓灰质炎病毒起的炎,如伴有瘫痪较易诊断,因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很少发生瘫痪,且多为轻症,大多不留后遗症。

3.乙型炎多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起病急,多伴智改变,周围液中白细胞增多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为其特点。

4.流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膜炎,轻症或未彻底治疗者尤需加以鉴。起病急,膜刺激征明显,液检查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多,糖和氯化物降低,如能在液中找到致病菌即可确诊。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

5.结核性膜炎起病缓慢,有其他结核病灶及结核接触史,液糖和氯化物降低,有薄膜成,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6.隐球菌膜炎多起病缓慢,病程反复迁延,易有后遗症。

7.婴儿型脚病(维生素B1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起的脑病(如中毒炎)均应注意勿与肠道病毒性炎相混淆。详细病史及仔细体查至为重要。

肠道病毒起的无菌性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毒所致者进临床鉴,但如发生在夏秋季、有流趋势、伴发皮疹、痛、疱疹炎等肠道病毒常见症候群时,则颇有助于诊断。

(二)胸痛显著时应与胸膜炎、绞痛、梗死等鉴,胸透及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部疼痛严重时酷似阑尾炎,在成人尚需除外胆囊炎、胆石症、溃疡穿孔、急性腺炎等。痛一般局限于浅表部位,无深部压痛或反跳痛。此外,部炎症常伴周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而本症正常。急性腺炎时,淀粉酶可增高。

(三)急性炎、心包新生儿炎常与其他急性感染、血症肺炎等不易鉴,如迅速出现功能衰竭症状律失常,应疑及肠道病毒感染。伴有皮疹、清转氨酶升高以及液改变者,更有助于诊断。年长儿及青年期发生炎、心包炎者,应首先除外风湿症,后者常有关节症状,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粘蛋白及C反应性蛋白增高有助鉴。中年以上发生炎需与冠病相鉴

(四)疱疹峡炎,手、足、病需与单纯疱疹起的口腔炎鉴疱疹峡炎常发生流,其口腔疱疹常限于口腔后部。手、足、病常在小范围传播成局部流,其口腔前部疱疹溃疡,并伴发手、足较小较硬的皮疹。单纯疱疹口腔炎多为发病例,病变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发生,但以皮肤粘膜交界处为多见。

(五)出疹性疾病多性皮疹中丘疹需与麻疹风疹相鉴。一般很少伴后、枕后淋巴结肿,疹退后也无色素沉着或屑。埃可16型感染皮疹在热退后出现,应与婴儿急疹鉴猩红热样皮疹需与猩红热相区,一般症状部炎症均较猩红热为轻。出现疱疹者应与水痘,如手、足、病的皮疹态较水痘为小,皮厚且较硬,多分布于手、足,少见于躯干。

并发症

本病可出现各个系统的并发症,例如出现痛、疱疹峡炎、婴儿急性炎、无菌性膜炎、急性流性眼结膜炎等并发症。

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疗法,要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呕吐腹泻者要注意水电介质平衡,对惊厥及严重痛者,应适当给予镇静止痛药。出现急性炎伴力衰竭时,应及早应用快速毛地黄化疗法、供氧、利尿等积极抢救。

动物实验发现,上腺皮质激素在早期可抑制干扰素成,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故在疾病早期一般不张应用,但对某些严重病症如急性炎伴功能衰竭、休克或严重律失常者,临床上仍采用上腺皮质激素,未发现不良反应。成人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或强的松20~40mg,小儿氢化可的松每日20mg/kg或强的松每日1~2mg/kg,疗程1~3个月。

预后

肠道病毒感染绝大多数病情较轻,一般都可顺利恢复。新生儿全身感染影响等重要器官时,病情危重,预后差。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很少发生瘫痪轻瘫者恢复快,极少留下后遗症。大流中个病毒侵犯延髓桥者,也可危及生命。急性炎大都恢复,也可发生猝死,个患者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肌病

预防

  重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均有助于防止本病的流。对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或胎盘球蛋白6~9ml以预防感染。也有广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使产生肠道干扰作用而控制其他肠道病毒起的无菌性膜炎的流。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型甚多,故制备型特异的疫苗有一定困难,前尚不能普遍应用。近年来不少人张对一些与大流的型,如起无菌性膜炎流的柯萨奇A7型病毒和埃可9型病毒,和起严重炎的柯萨奇B组2、3、4、5型病毒等,应积极制备减毒活疫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巴曲酶

下一篇 蝴蝶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