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综合症
概念
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
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呢感中老年人独守老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为“空巢”。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原因,都造成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诉消极感会更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大门。有些老人为了克服空巢综合挣的痛苦,在垂暮之年,仍自告奋勇,代管一个未成年的小孙子,确能克服孤独之感,但应量力而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病因
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情感依赖因素(20%):
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
传统观念因素(20%):
传统观念冲击:部分老年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老让对儿女的情感依赖性强
养老措施因素(15%):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养老措施不完善等,许多老年人无法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
离退休后因素(15%):
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独居增多因素(10%):
老年人独居时间增多。
症状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大辩论态,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交往少
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
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检查
诊断
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大辩论态,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孤独、悲观、交往少
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躯体化症状
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鉴别诊断
无需鉴别。
并发症
治疗
1、经济支持力
稳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空巢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1)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
(2)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
(3)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2、生活质量
提供照料支持,增加照料资源,改善照料环境,提高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
(1)鼓励老年人再婚,排除再婚的社会和家庭干扰,使丧偶老年人得到配偶的照料和心理支持。
(2)制定政策,提供条件,鼓励空巢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使空巢老年人和子女能够分而不离。
(3)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普及老年人照顾和护理知识,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
(4)鼓励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社区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为他们解决困难。
(5)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
3、精神支持
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空巢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1)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2)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3)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
(4)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
护理
1、子女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空巢老人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
2、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预防
(1)老年人应在子女生活独立之前注意调整日常生活的格局、模式和规律,以便适应即将临近的“空巢”家庭生活。
(2)年轻人与老年人虽然分开居住,但居住的距离最好是近一些,便于照看老人。居住较远的可经常进行电话联系,当需要时能够及时赶来照料老人。
(3)子女应该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心身健康,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这是对处于孤独和空虚的老年人最大的安慰。
(4)老年人在孩子离家后要增强夫妻间的情感,要互相关心、体贴。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如种花草、养宠物、旅游、欣赏音乐和体育锻炼等,并保持和加强同亲友之间的往来,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以排解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情绪。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