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柏

黄柏 黄柏,中药,是中药中清热燥湿药的一种,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树皮黄柏状或浅槽状,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状分层,深黄色。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性状】川黄柏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状分层,深黄色。......
目录

性状

黄柏黄柏【性状】川黄柏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状分层,深黄色。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黄柏厚2~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黄绿色。

【功能与治】清热燥湿,泻解毒,除骨蒸虚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用于阴虚旺,盗汗骨蒸

【贮藏】置通处,防潮。

【鉴

(1)本品粉末绿黄色黄色纤维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晶,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黄色,类或纺锤,直径35~128μm,有的呈分枝状,端锐尖,壁厚,层纹明显。草酸钙晶直径约至2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振摇后,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酸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放置,溶液显紫棕色。(3)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充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点于同一硅G薄层上,以苯-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浓氨试液(6:3:1。5:1。5:0。5)为展,置氨饱和的展,展,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斑点。

黄柏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泻痢黄芩黄连;疗黄疸栀子、茵陈;如配苍术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服,又可外用;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摘录】《中国药典》

入药部位

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

性味归经

苦,。归膀胱

用法用量

服:汤,1.5~3钱;或入。外用:研末调水浸

禁宜人群

脾虚泄泻弱食少者忌服。

炮制方法

黄柏: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干

黄柏:取黄柏丝,照盐水干。

黄柏炭:取黄柏丝,照炭法至表面焦黑色

药材鉴定

性状鉴

(1)黄柏树皮状,略弯,长宽不一,厚1-7mm。外表面黄绿淡黄棕色,平滑,残留栓皮呈发棕色或灰白色,稍有弹性。表面暗黄色或浅黄棕色,有细密的纵纹理。体轻,质硬脆,断面绿黄色淡黄色,皮层部位颗粒状,皮部纤维状,呈裂状分层。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

(2)川黄柏树皮呈浅槽状或状,略弯,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具纵沟纹,残存栓皮厚约0.2mm,灰褐色,无弹性,有横生皮孔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皮层部位略呈颗粒状,皮部纤维状,呈裂状分层,鲜黄色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均以皮厚、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

树皮横切面:

(1)黄柏栓皮未除尽者可见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层为数列长或近的细胞。皮层狭窄,不及皮厚的1/5,石细胞黄色,成群或单个在,多呈不规则类多角,有的分枝状,细胞壁极厚,孔沟可见,层纹明显,胞腔小,纤维群较少,在。皮部射线宽2-4列细胞,稍弯;韧皮纤维束众多,与韧皮薄壁细胞和筛管群交互排列成层带,纤维黄色,壁极厚,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晶。粘液细胞众多。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及淀粉粒。

(2)川黄柏黄皮树)树皮横切面构造同黄柏,区点为木栓细胞约10余列,部分木栓细胞含棕色物;皮层占皮厚的1/5-1/3,无大型纤维石细胞

粉末特征

(1)川黄柏粉末金黄色。

纤维及晶纤维较多,呈鲜黄色,成束或单个在,多碎断,纤维边缘微波状,直径18-32μm,壁极厚,有的较薄,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晶,成晶纤维

石细胞黄色,成群或单个在,多为不规则分技状,较大,长至200μm,也有类多角或短梭,壁极厚,层纹细密,少数较薄。

③草酸钙晶较多,呈类双锥、多面体或、长,直径8-25μm。

④粘液细胞类

⑤淀粉粒单粒呈球,直径3-8μm,复粒稀少,由2-4分粒组成。

筛管分子端壁斜,有复筛,通常由6-7个筛域组成。

⑦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壁稍波状

(2)黄柏粉末呈绿黄色黄色。特征同川黄柏,但石细胞、类长、纺锤或略作不规则分枝状,长约至170μm,壁极厚,层纹极细密,少数分枝石细胞壁较薄。

理化鉴

黄柏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水温热数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稀盐酸lml与白粉少量,

显樱红色。(检查小檗碱)

(2)取本品粉末少量,置载玻上,加乙醇2-3滴,加稀盐酸或30%硝酸1-2滴,加盖玻刻后镜检,见黄色针晶簇。(检查小檗碱)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冷浸,浸出液去乙醚,残渣以lml酸溶解,加硫酸1滴,放置,溶液显紫棕色。(检查黄柏酮)

(4)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密塞,振摇30min,滤过,滤液作供试品液;另取盐酸小檗碱,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点样子同一桂G薄层上,以正丁醇-酸-水(7:1:2)展,取出,晾干,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

商品规格

商品产区分为黄柏和川黄柏

黄柏分二个等级,一等:呈平状,去净粗栓皮,长40cm,宽15cm以上;二等:长、宽大小不分,厚度不得薄于0.2cm,间有栓皮,余同一等。

主要价值

价值

【化成分】

黄柏要含小檗碱约1.6%,尚含掌防己碱、黄柏碱、药碱、黄柏酮、蝙蝠葛任碱、白栝楼碱、木兰碱、柠檬苦素等.皮分离出小檗碱约9%,尚含药碱、黄柏碱、白栝楼碱.川黄柏小檗碱含量较高,达3%.化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

黄柏1.小檗碱反应:取粉末或切,加70%乙醇1滴,刻后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小檗碱盐酸盐或硝酸盐).

2.取粉末1g,加乙醚10ml,冷浸,滤液挥去乙醚,残渣加酸1ml和1滴,放置,溶液显紫棕色黄柏酮反应).

3.薄层层析:1.黄柏(商品)2.黄柏(商品)3.川黄柏4.黄柏5.巴马汀6.小檗

样品液: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置水上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供试.

对照品液:取黄柏对照药材粉末0.1g同上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巴马汀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为对照溶液.

:硅G薄,以苯-酸乙酯-甲醇-异丙醇(6∶3∶1.5:0.5)展,展时展缸一侧槽中加入展,另一侧槽中放入等体积浓氨溶液,展8cm.

显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显相同的荧光斑点.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黄柏或醇浸在体外对金黄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伤寒杆菌、膜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实验还表明、黄柏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黄柏、水浸于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阴道滴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黄柏去掉小檗碱的提取物皮下注射或灌服,对阿司匹林结扎幽门起的大溃疡有显着抑制作用,对小应激性溃疡也有效.

3.黄柏流浸膏腔注射,对麻醉猫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率则无影响.此外,黄柏尚有解热、抗炎抗聚集等作用.

临床价值

1.治疗流脊髓膜炎

黄柏制成的流浸膏(每毫升相当生药黄柏1g),3岁以下每6小时服3ml,3岁以上4-6ml,成人6-lOml。治疗2O例,年龄最大24岁,最小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天,全部治愈。轻症治疗后1天即好转,一般约在治疗8天后症状与体征消失,约10天后液转为正常。治疗同时仍应予水分、养及常规护理,并以一般对症处理。对于呕吐剧烈的患者,有人试用黄柏甘草汤(黄柏1两,甘草4钱,加水成100ml)作保留灌肠,首次50ml,以后每次30ml,每6小时1次。待呕吐停止后,改为服。治疗10余例,其中4例自始至终均采用保留灌肠法,疗效与服相同。

2.治疗细菌性痢疾

黄柏黄柏干浸冒(0.13g=生药1g),每次0.4g,每日3-4次,治疗31例,全部治愈。又采用黄柏干浸膏(0.2g=生药1g)每次0.9g,每日4次,连服2-3日,治疗25例,治愈24例。退热平均为2.3天,腹痛及乙状结肠部压痛消失为4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3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肉眼为4天,镜检为4.7天,粪培养转阴为4.4天。有用盐酸黄柏小檗(每含盐酸小檗碱0.04g,相当于生药1g),首服0.24-0.32g,以后每4小时服0.12-0.16g,临床症状好转后,改为每6小时给药1次。治疗菌痢83例,痊愈82例。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1.6天;腹痛消失为4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8天,便次恢复正常为3.8天;粪检恢复正常为4.8天;粪培养阴性为5.4天。多数病例的临床症状、粪检及细菌培养,均在1周恢复正常。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可用黄柏皮切碎晒干,研粉过筛,再用10%。每次4g,日服2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40例,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3例肠腔粘膜糜烂2-4疗程治愈2例;16例溃疡第一疗程愈者10例,第二疗程愈者5例,第三疗程愈者1例;3例重度充者,第一疗程治愈者2例,第二疗程治愈看1例;14例一般充者,第一疗程治愈10例,第二疗程治愈3例,第三疗程治愈1例;仅有出点者4例,于第一疗程全部治愈。采用黄柏生药每次1.5-2钱,每日3次,服,疗程8-10天。治疗菌痢156例,痊愈者90%,基本痊愈者4.9%,大便培养转阴率为96%,阴转时间多为2-6天。其近期疗效似较磺胺为优。

3.治疗肺炎

用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肉注射3ml,每8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减为每日注射2次。治疗儿童小病灶性肺炎6例、肺炎1例,患儿热度均干用药后12-72小时下降至正常,炎症吸收消平均为9天。实验明,黄柏碱在试管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均有显着的抑菌作用。

4.治疗结核

用0.2%黄柏碱注射液3-6ml,肉注射,每日2次,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0例(其中浸润型26例,型4例;有空洞者占17例),治后病灶吸收好转者24例,无变化者6例,8例空洞缩小。沉增高的23例,治后均见减低。副作用有轻微腹泻,注射局部的疼痛,调整注射液的PH至6.5左右即仅有酸胀感。一般认为黄柏碱注射液对浸润型渗出为的炎性病灶有良好的效果,对增殖性病灶则疗效不显。亦有用黄柏干浸膏每日3g,分3次食后服,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12例,治愈8例,进步和显着进步各2例。一般服药后热度很快恢复正常,咯减少,食欲增进,体重增加。

5.治疗硬化慢性

黄柏小檗碱注射液治疗硬化4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死亡3例;慢性炎19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5例,无效2例,治疗期间未见副作用。

6.治疗滴虫性阴道

每晚清洗阴道后,塞黄柏1枚(每枚重7g,含黄柏碱0.5g),4次为一疗程;对阴道宫颈炎患者,隔日使用1枚。治疗滴虫性阴道炎14例,13例转为阴性;单纯宫颈炎6人,全部治愈。本药妊娠及未婚吝,均可使用。

黄柏7.治疗急性结膜炎

用10%黄柏液滴眼,治疗儿童患者474例,每次用1-2ml冲滴,每日2-3次。由于黄柏质量不同,疗效亦有差。优质黄柏的治愈率100%(78例),3-4日治愈;劣质黄柏的治愈率为55.8%(158例),在3日治愈者汉23.96%。

8.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

采用20%或30%黄柏液(滤过冷藏)滴。用时先以双氧水洗净外耳道脓液,拭干,而后滴入药液5-10滴,侧卧15分钟。所治76例,有41例鼓膜中央性穿孔。治疗效果:痊愈59例,进步13例,无效4例。与0.5%金霉素甘油溶液及4%硼酸溶液作对照,疗效相似。

9.治疗慢性上颌窦

局部穿刺冲洗后,用黄柏流浸膏的30%稀释液徐徐注入,每侧隔4日注入1次。治疗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

10.治疗湿疹

黄柏粉(含小菜碱1.6%)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共治疗30例,涂药1-2次后85%以上患者湿烂面干结痂,5-7次后均基本好转或痊愈。

11.黄柏所致过敏性药疹

曾有1例患者用冲服黄柏1钱左右,于服药5-6小时后,胸部发痒,继起多个小疙瘩,并蔓延全身,敏常规治疗而愈。事后再用黄柏皮肤划痕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药理作用

黄柏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1.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与黄连大体相似,但含量较黄连低。体外试验对金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氏除外)、溶血性链球菌、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炭杆菌均有效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伤风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但浓度达1%时呈现抑菌作用。在用豚接种人型结核菌(H37Rv)作实验治疗时,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黄柏提取物的盐酸结晶物肉注射时,有一定疗效。黄柏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在试管中,黄柏或浸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不能杀死钩端螺旋体(量需较黄连大I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弱的作用。据报道,黄柏酸碱法提取物制成1:1黄柏液,用灌肠法可治疗菌痢,一般2-4天可痊愈。黄柏理疗液用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总有效率达97.3%。

2.抗真菌作用

黄柏和川黄柏的乙醚浸提物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发癣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作用比制霉菌素强,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制霉菌享弱。

3.镇咳作用

黄柏果实的挥发具有镇咳作用,其镇咳成分要为香叶烯。并从挥发油中分得小檗碱和5,5‘-二甲基糠醛醚。

4.降压作用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注射或腔注射,可产生显着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成的叔胺型的化昔罗匹林(Xylopinin)亦可起迅速、显着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神经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

5.抗滴虫作用

黄柏,10%浓度与滴虫液1:1混和培养,对阴道毛滴虫有抑制作用。

6.抗炎作用

黄柏6.25-100%体外试验,对乙型炎抗原有抑制作用。黄柏碱对慢性炎有一定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柏,100%浓度,0.3ml/只灌,连续7天,能增加小空斑成细胞数。

8.抗溃疡作用

黄柏提取物(去小檗碱)100mg/kg皮下注射,100、1000mg/kg灌或皮注射,对乙醇、阿斯匹林或幽门结扎诱发的大溃疡有抑制作用。

9.其它作用

黄柏碱和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电波可出现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腺分泌的作用。黄柏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g/kg)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柏酮有保护的作用。黄柏对孑孓(10ppm在18小时可杀死62%)、家蝇有杀灭作用。此外,还有利尿、健、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出处《中华本草》)

功能主治

黄柏清热。燥湿,泻,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生疮,疮疡肿毒。

①《本》:五脏中结热,黄疸,肠;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②《录》:疗惊在皮间,肤热赤起,热赤痛,疮。

③《药性论》:男子阴痿。治下如鸡;及男子上疮,屑末之。

④《本草拾遗》:热疮疱起,虫疮,痢,下,杀蛀虫;服,消渴

⑤《日华子本草》:安除劳,治骨蒸,洗,明,多泪,口干心热,杀虫,治蛔痛,疥癣,蜜洪,肠风,泻,后分急热肿痛。

⑥《珍珠囊》:治水。膀胱不足,诸痿厥无力

⑦《医启源》:《治秘诀》云,泻膀胱,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脐中痛,补水不足。

⑧《用药法》:治疮痛不可忍者。

⑨《兰室秘藏》:泻冲脉。治夏月上冲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

⑩《纲》:小儿头疮。

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实用验

功效

黄柏为常用中药,其性、味苦,具清热燥湿、泻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白带以及热痹热淋等症。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小蘖碱、黄柏酮等要成分,有抗菌、收敛、消炎的作用,对各种皮肤湿毒疮疡症状,功效良好,现例如下:

1、水烫伤黄柏甘草各等份,共为细末。在炎热季酌加5%-10%的冰片(冷季酌加2%-4%)。用时以芝麻油调匀患处,有水疱者可先用三棱针刺破,然后药。每天1次,一般2~5次可愈。适用于1-2度的烧烫伤,3度以上烫伤者兼服清热解毒中药。

2、甲沟炎黄柏30克,加水200毫升,取药液50毫升。将脚洗净后,用棉花浸泡黄柏液,将患四周包裹,外用塑料薄膜包扎,布固定,使药物不得外溢。首次用药后疼痛即可明显减轻,次晨换药重新包扎,中午可打晾1小时,继续换药包扎,一般轻者包扎2天即可痊愈。

3、足癣:俗称湿气,也叫“香港脚”。可用黄柏研粉,撒于患处。湿烂严重者用黄柏20克、苦参30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枯矾15克,水,去渣放温后浸泡患处,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

4、下肢疮疡神经皮炎黄柏研末,先用热温水清洗患处,再将黄柏末用新米泔水调涂;用麻油调涂或干擦亦可。

5、急慢性脓耳:取黄柏30克,加水250毫升,慢30分钟,滤去渣,浓缩至20毫升备用。先用双氧水将患脓液洗净,拭干后滴入上药,每日3次。

6、湿疹:用黄柏粉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一般用药1~2次后,湿烂面始干结痂,5~7日后基本好转或痊愈。

7、尿布皮炎黄柏10克,滑石30克,冰片1克,研末过筛,取细粉备用。用时以温水将患处洗净拭干,再以消毒棉签或纱布蘸药末薄薄地扑撒于患处,每日3次。

11.治小儿冻成疮 或痒或痛: 黄柏白蔹各25克.上件药 捣细罗为 先用汤洗疮 后以生油调涂之.(《圣惠黄柏)

12.治小儿热痢下: 黄檗半两,赤芍药20克。上同为细末,饭和,麻子大。每服一、二十,食前米饮下,大者加数。 (《阎氏小儿论》)

13.治痢疾黄柏300克,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两次,液,用文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4.治妊娠及产后热下痢: 黄檗500克,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一宿,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100克。 (《千金翼》)

15.治小儿热泻: 黄檗,为末,用米汤和粟米大。每服一、二十,米汤下。(《十全博救》)

16.治消渴尿多能食: 黄檗500克,水一升,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

17.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子十五个(),甘草50克(),黄柏200克。上三味,以水四升,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18.治筋疼痛,因湿热者: 黄檗()、苍术(米泔浸、)。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表实实者,加少许之。(《法》二妙)

19.治热甚梦泄,怔忪恍忽,干:黄檗(去粗皮)50克。捣罗为末,入龙5克,同研匀,炼蜜和梧桐子大。每服一至十九,浓麦冬汤下。(《圣济总录》清心)

20.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黄檗500克(放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真蛤粉500克。上为细末,滴水为,如桐子大。每服一百, 空下。 (《素问病机保命集》珍珠)

21.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黄柏15克,苍术20克,川椒30粒,加水2000毫升,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级医刊》(3)∶177,1966〕

22.降阴火、补水: 黄檗(褐色)、知母(浸,)各200克,熟地黄()、龟()各300克。上为末,猪脊髓、密。服七十,空盐白汤下。(《法》大补)

23.降,益水: 黄檗150克,砂仁75克,甘草50克。上为细末,稀糊为,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用肉苁蓉25克,切碎,用一大盏,浸一宿,次日早空三、四沸,去滓,以清送下。 (《奇效良)

24.治时行: 黄檗,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干。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熟,乘热熏洗。一可用三、五次。(《眼科龙木论》汤)

25.治小儿蓐赤眼:黄檗,以乳浸,点之。(《小品》)

26.治中及上生疮: 捣黄檗含之。 (《千金》)

27.治小儿重舌: 黄檗,以竹沥取,细细点上。(《千金》)

28.治臭烂: 黄檗五钱,铜绿三钱。共为未掺之,去涎,愈。 (《小品》)

29.治疮痛痒: 黄檗末, 以野蔷薇根捣汁调涂。 (《圣济总录》)

30.治壅,中生疮,肿痛: 黄檗、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之。(《圣惠》)

31、治奶发,诸发背及妒乳: 捣黄檗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

32.治肿毒: 黄檗皮()、川乌头()等分。为未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泔润湿。 (《濒湖集简》)

33.治男子阴疮损烂: 一、黄檗洗之,又白蜜涂之。二、黄连、黄檗等分,末之,猪肉汁,疮讫,粉之。 (《补缺肘后》)

34.治小儿脐疮: 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

35.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 黄檗末, 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近年来,由于黄柏药用价值作用越来越大,导致黄柏的乱砍滥伐现象严重,黄柏资源也呈逐步减少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提升黄柏家具的价格提供的可能。在民间,不少明清黄柏家具已成为藏家追逐的对象。前,在北京天津河北的古玩店里,对于同款式的家具,黄柏家具价格已超过榆木家具。

药毒理学

黄柏流浸膏腔注射,对小的半数致死量为2.7g/kg。黄柏腔注射对小的半数致死量为69.5mg/kg。黄柏果挥发油灌对小的半数致死量为6.683±0.656g/k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柔红霉素

下一篇 伴性遗传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