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阴道斜隔

阴道斜隔隔膜起于两个宫颈之间,向远侧端偏离中线斜,与阴道外侧壁融成一侧阴道腔为盲端。多半有双子宫双宫颈畸。一般在隔的远侧端有一个直径数毫米的小孔,流不畅,以至常有黑色液通过小孔溢出,淋漓不断,易误诊为月经不调。也有隔膜完全锁,隔后的子宫与外界及对侧子宫完全隔离,聚集在隔后的阴道。因该侧子宫常伴发育不全,较少积聚缓慢,隔后阴道腔渐渐隆起,可在阴道侧壁触到囊性肿物,易误......
目录

病因

胚胎时期,女性生殖道的前身——米勒管属于左右对称的双侧性管道,以后通过中线融,中隔吸收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在中线上成单一的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而仍保持左右各一的输卵管。这一过程大约从胚胎5周起,直至16周完成。在此期间,如果由于致畸因素的影响,妨碍上述过程的进展,即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双子宫双宫颈及

阴道的发生。  

发病机制

阴道斜隔的非对称性畸的发生前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米勒管与中管的发生密切联系。米勒管的发育有赖于中管的发育,中发育受阻,米勒管的发育也会异常,从而脏、输尿管阴道发育的一系列非对称畸阴道斜隔的病变分为以下3种类型:

1、Ⅰ型 无孔型斜隔,斜隔上没有孔(图1)。

2、Ⅱ型 有孔型斜隔,斜隔上有一个小孔,往往会有隔后腔的流不畅(图2)。

3、Ⅲ型 无孔斜隔并宫颈瘘管,两侧宫颈之间或隔后腔与对侧宫颈之间有瘘管成,也会有流不畅(图3)。

病机会以Ⅱ型为最高,占50%左右。

病状体征

症状

发病年龄属于青少年。从初潮至要临床症状出现平均时间为1.7年。以Ⅰ型就诊时间较早。大多数未婚育。痛经要的临床症状,是严重的胀、坠、憋的痛经。此外还会有阴道流脓等感染的症状

体征 

一般患者多为处女,罕阴道检查。一般如阴道检查可见一侧阴道有小孔,可有脓液流出,可扪及阴道壁肿物,这类肿物一般位置较低,不同于常见的盆腔肿物,固定在一侧阴道壁和穹隆上。

诊断要点在于对本病的认识,如果对阴道斜隔综征没有一个概念,则术前诊断几乎不可能。诊断的难点在于症状上的矛盾,这类畸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但因为有一侧正常的子宫阴道,会有正常的月经周期,从而掩了梗阻的存在。1985年以前文献报道的病例误诊率很高,大约80%误诊而探查手术。如果对此病有充分的认识,诊断并不困难。加之近年来B超检查的细准确,可提示双子宫双宫颈及一侧子宫颈的扩张积,并提示同侧脏的缺如。这些对于确诊非常重要。

检查化验

阴道分泌物检查、CA125检查。

1、B超检查 可提示双子宫及一侧的子宫宫颈扩张,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并可同时提示一侧脏的缺如。

2、碘油造影 Ⅰ型造影见单角子宫及单输卵管,Ⅱ型造影可见相同的单角子宫及单侧输卵管,但如从斜隔孔可见隔后腔,一般隔后子宫很难显影。Ⅲ型从宫颈可显影同侧子宫及与之相连的对侧隔后腔。

3、腔镜检查 发现双子宫

4、泌尿系影像检查 发现一侧脏及输尿管的缺如。

鉴别诊断

要是和阴道囊肿穿孔感染及盆腔肿物相鉴。流脓的阴道囊肿和Ⅱ型斜隔局部症状相同,但通过B超检查泌尿系脏情况不难鉴卵巢肿物也会嵌顿在盆腔底部,但不同与斜隔起的肿物那样和阴道壁连成一体并可造成阴道移位变

并发症

盆腔感染 

常见Ⅱ型、Ⅲ型患者,因隔后腔长期积脓,当抵抗力下降时会起急性炎症,盆腔脓肿

子宫膜异位症 

多见于Ⅰ型患者,倒流子宫膜异位症。

预防保健

孕妇应注意避免致畸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惟一有效的法,有文献报道切除一侧子宫,虽可缓解症状但手术创伤大并牺牲了一侧有功能的正常子宫前已不采用。阴道斜隔切流是最理想的手术治疗。

预后

阴道斜隔切,如没有感染,手术症状迅速消失,近期效果一般良好。但重要的是远期效果。

1、局部情况

症状缓解很快,斜隔后子宫颈都能暴,少有再次粘连、狭窄及锁。

2、生育情况

斜隔一侧的子宫有正常生育能力,保留这一侧的子宫是很有意义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