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囊肿
概述
别 名: 外阴表皮样囊肿; 外阴角质蛋白囊肿;外阴包涵囊肿。
英文名:
外阴囊肿生长部位多见于 大阴唇及会阴部,发生于外阴皮肤或黏膜表皮下深部组织内。囊肿为单发性,也可以是多发性。但常被误诊为 皮脂腺囊肿,实际上外阴的皮脂腺囊肿很少见,而多数是 表皮囊肿,其内容为角质蛋白。
流行病学: 外阴表皮样囊肿是较多见的外阴部囊肿,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
外阴囊肿是妇女外阴最常见的肿物,囊肿通常发生在 阴道口的两侧。是由 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国内发现本病的病原体多以 球菌、 链球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为常见,此外尚有厌氧菌,其中以类杆菌为常见,因类杆菌是正常 阴道内寄生菌,感染机会较多。其形成与 阴道口两侧的一对 腺体有关,这对 腺体叫“ 前庭大腺”,它分泌出来的粘液能润滑阴道口,便于夫妇同房。由于 前庭大腺只有豆粒大,腺管细长,所以人们平时是摸不着的。如果该腺管出现炎症,管口阻塞,分泌物不能排出,就会形成潴留性囊肿。
值得提示的是不少患者确诊为此病也不加以治疗,这是极为错误的思想观念,疏于治疗还可能引起更多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选择正规的医院彻底治疗是恢复健康的关键。
病因
2.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
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外阴囊肿是由表皮组成其囊壁包括表皮的棘细胞层、粒细胞层及角质细胞囊壁的外层也可见到上皮钉脚。囊内常见浅表层角化细胞聚集,切开囊壁,呈灰白色豆渣样物其中充满角质蛋白,排列成层如果为时较久,囊内压力较大则鳞形上皮被压为极薄一层扁平上皮。有时在囊壁临近组织中见到有异物巨细胞反应,是由于角化破出所引起。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可以做出诊断,脱落的角化物是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1.外阴 大阴唇疝 本病与腹股沟环相连,为可复性肿块腹压增大时肿块可出现,经挤压肿块可消失为本病特点。
2. 外阴中肾管囊肿 该囊肿多位于 处女膜 前庭的侧前部位处一般较小,很少发生感染,多无症状。 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3.外阴 皮脂腺囊肿 易发生于 大阴唇由于皮脂腺管阻塞引起。囊肿与表皮粘连,质硬无明显囊性感可挤出皮脂。
4.外阴皮样囊肿 位于会阴部位的表皮内或皮下,质地较软囊内含有皮脂或毛发、 软骨、支气管组织等。
5.外阴汗腺管囊肿 由于表皮毛囊角质栓塞而阻塞大汗腺管孔引起潴留囊肿。一般无症状生长缓慢,无需处理。
6.外阴 黏液囊肿 位于 阴道前庭部或 小阴唇内侧,由于阴道前庭小黏液腺导管阻塞引起囊内壁为 高柱状或立方形腺上皮细胞。
治疗
一般在炎症感染后可有急性发作,可使用抗生素,或者引流治疗。但是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很容易复发,所以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彻底的治疗,如手术局部切除。
治疗过程中和治疗过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2、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不用热水烫洗,不用肥皂擦洗。
3、忌乱用、滥用药物,忌抓搔及局部摩擦。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