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结婚
历史习俗
在东亚,中国、朝鲜自古有同姓不婚的原则,不能与同一父系祖先的男女(堂亲)结婚,但允许同一母系祖先的男女(表亲)结婚。在西汉,汉惠帝的皇后张氏是同母姊鲁元公主的女儿,为舅甥婚。而汉武帝的皇后陈氏亦是姑姑馆陶公主的女儿,为表兄妹姐弟婚。但亦有例外,透过参照骨品制,在新罗的王族间会通婚,如同父异母的兄妹可结婚。
在天主教,近亲通婚是被禁止。然而,欧洲的王族、贵族等,由于经常互相通婚,非近亲间的婚姻变得几乎不可能,因此得到教会的特别豁免。然而,这一特别的豁免,却成为了后来他们离婚的借口,使他们在同时禁止离婚的教会中因为特殊的近亲婚姻而亦获准离婚。美国有25个州是禁止表/堂兄弟姐妹(first cousin)结婚的。而在其他地方(包括华盛顿特区)都是可行的,但是其中七个州有附加条件。有些是年龄限制,有些要求夫妻至少有一个无生育能力,有些要求遗传专家的证明。
在古埃及,虽然亦不容忍近亲婚姻,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是被鼓励的。这关系到维持权力统治者的血统纯洁性。南非和中东国家20-50%的婚姻是在嫡表亲甚至是更亲近的亲戚之间结婚。世界10%的人是与远房堂亲甚至更亲近亲戚之间结婚,或父母是表亲。
法律规定
《婚姻法》第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一)直系血亲
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子女、外孙子女之意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和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之间。中国《婚姻登记条例》第6条第四款规定,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结婚登记。
包括兄弟姐妹之间、堂兄弟姐妹之间、表兄弟姐妹之间,叔伯与侄女之间、姑妈与侄子之间、舅父与外甥女之间、姨妈与外甥之间。
近亲结婚的无效婚姻,法院如何处理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后,经审查确属无效婚姻的,应当依法作出宣告婚姻无效的判决。原告申请撤诉的,不予准许。《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9条还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对婚姻效力的审理不适用调解,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有关婚姻效力的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可以提前上诉。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可以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另行制作调解书。对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的判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上诉。
已与近亲结婚,怎么办
即使已经成婚的,在考虑怀孕之前应该进行遗传咨询。出生后的孩子应加强随访,定期检查。如果第一个孩子生后患遗传性疾病,是不是生第二胎应去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冒风险再生一个,至少可以说再生一个其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远远比一般人群要高。曾遇到一对表兄妹结婚的夫妇,连生三胎均为头小畸形,终日卧床不起,成为家庭的负担。
危害介绍
根据专家估计,每个正常人身上可能携带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有害的隐性等位基因,近亲通婚会使得这些隐性等位基因有更多的相遇机会,并且产生遗传上的异常。人类的核基因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在近亲通婚的情况下,两个相同有问题的基因结合到一起的机会远远大于非近亲通婚的人。近亲通婚的风险到底有多大?让我们从以下婚配模式来计算:
如果在一级表亲和二级表亲之间有一级隔代表亲和一级隔山表亲通婚,则近亲指数就是1/32 ,其他类型依次类推。假设一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1/1000:
非近亲通婚的后代患病风险为1/1000000(百万分之一);
二级表亲通婚后代患病风险为1/128000
一级表亲通婚后代患病风险为1/32000
同胞通婚的后代患病风险为1/8000
与非近亲结婚相比,二级近亲的风险增大8倍;一级近亲的风险增大31倍;同胞通婚的风险率则是正常随机婚配的125倍。
如果按照专家的提示,每个人可能携带有几个甚至10几个隐性的有害基因的话,近亲通婚后代患病的风险还会更高。比如糖原储积症这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的可能类型很多,其基因由17个以上的外显子构成,不同外显子发生突变的人结婚后代不会产生异常,而两个完全相同的外显子的配对,通常是产生于近亲通婚。
有人说不同民族之间通婚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这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现代人类没有生殖隔离,也没有种之分,白人、黑人和黄种人都是血缘关系十分相近的同种。用谁都能看得懂的例子来说,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之间的分子上的差异,可能比一个北京人和一个上海人之间的遗传差异还小。这就是遗传学上所定义的族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大于族间个体的差异。
此外,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脏病、无脑儿、癫痫等多基因遗传病,在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非近亲结婚。为此,许多国家通过法律禁止近亲结婚。中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直系血亲指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关系。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包括同胞、叔(伯、姑)与侄(女)、舅(姨)与外甥(女)之间的关系。
哈布斯堡家族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家族,其成员曾分别统治过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德国等欧洲国家。可是到18世纪,这个家族却因为男嗣断绝而突然衰落,其原因令人困惑。后来西班牙科学家破解了这个谜团:乱伦和近亲结婚是导致这个欧洲皇室家族衰落的重要原因。
近亲表系
下表所列是不同等级的近亲婚配中的所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近婚系数。
近亲婚配类型及其近婚系数近亲婚配类型亲缘级别近婚系数(F)
父母与子女之间一级1/4
同胞之间一级1/4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半同胞之间二级1/8
叔侄女之间二级1/8
舅甥女(或姑侄)之间二级1/8
表亲之间三级1/16
堂亲之间三级1/16
半表亲之间四级1/32
二级表亲(从表亲)之间五级1/64
如果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由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可能从共同祖先处获得纯合性基因型,而男性是半合子,不存在纯合的问题,故近亲婚配对所生男孩没有影响。或者说,如果确定某致病基因属X连锁隐性遗传,姑表亲或堂亲的婚配不会将该病遗传给他们的子女,但舅表亲或姨表亲婚配后X连锁基因的遗传风险较常染色体大。
近亲婚配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而且先天畸形、早产和流产、幼儿夭折的风险也增加。在评价近亲婚配对群体的危害时,通常需在调查各类近亲结婚的基础上,计算出平均近婚系数(以a值表示)。a 值越大,对群体的危害越大。一般以a值为0.1(即1%)为高值。通常在发达、开放的社会中,a值较低,封闭、隔离或有特殊风俗的社会中a值较高。1980到1981年,中国对北京地区的汉族人口调查表明,其近亲婚配率为1%,平均近婚系数为0.1%。
常见问题
1、如何判断是第几代近亲结婚
从有共同祖先的那一代计起,算第一代,依此类推。如表亲结婚,双方的外祖母属第一代,双方的母亲属第二代,表亲结合就是第三代。
上表所列的近婚系数就是其遗传风险。对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如白化病,这种风险率一般高于随机婚配;如果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如中国南方的地中海贫血或蚕豆病,这种近亲结婚带来的风险并不一定高于当地人群随机婚配引起的发病风险。
3.、与近亲结婚的后代能不能结婚
虽然为近亲结婚后代,如果其家族和本人没有明显的遗传病史,与其他非近亲的配偶结婚后,不应担心近亲结婚带来的后果。或者说,对后代的影响与正常婚配没有明显差别。
相关传说
西方
圣经创世记中记载若干近亲婚。例如亚伯兰与撒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拿鹤与密迦是伯父与侄女的关系、罗得被两个女儿灌醉后发生性关系生下两个男孩、以撒与利百加是堂亲关系、以扫与玛哈拉是堂亲、雅各与利亚和拉结是表亲、辟拉是流便的后母、犹大是他玛的公公、他玛是俄南的嫂子。在这些例子中,有一些是比较正常的婚姻关系例如亚伯兰和撒拉,拿鹤与密迦,以撒与利百加,雅各与利亚和拉结等。圣经记载他们都是耶稣的祖先。
东方
传说,在一次大洪水中,人都死光了,只剩下母子俩(或兄妹俩)。他们结了婚生了孩子,这就是人类(或部族)的祖先。这类故事广泛流传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日本及附近的朝鲜半岛,冲绳等地也流传这类神话。妹背岛的传说也属于这类。
《今昔》的本朝部中记载,泰国郡一农夫的儿女,坐在船上睡着了。这时潮水涨上来把船冲走。小船一直漂到南部海上的岛屿,他们就在那里开始生活,长大后结婚,成为岛上居民的祖先。八丈岛一带流传的丹婆的传说叙述了母子夫妻的故事。传说,太古时代,在一次大洪水中,岛上的人和牲畜都被淹死。只有名叫丹那婆的孕妇抱着一棵树活了下来。她在海边的一个洞穴住下,后来生下一男孩,长大后与母亲交合,生了后代,成为岛上居民的始祖。在各地方的塞神,道祖神的起源神话中也多能听到兄妹互婚的传说。这类传说与朝鲜的山岭神——城隍神的传说中记载的兄妹互婚的故事也许是同属一系。
东南亚的兄妹互婚的故事中谈到,其近亲结婚的结果最初所生的孩子是畸形儿,后来请教天神举行了特殊仪式后才生了正常的孩子。这种传说与造国的神话相同或类似。像那婆母子互婚之类的传说也许是与世界性的母子神的信仰有关。
另外,中国也有女娲和伏羲两兄妹结为夫妻的传说。
《山海经》中记载: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失败,一怒之下,以头碰倒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天西北角倾塌,地东南部下陷,洪水浸淹,一片汪洋。这时,女娲出来收拾残局。她在骊山炼五色石修补天空,杀巨鳖用鳖腿为柱撑稳天穹,又用炼石的炉灰填平大地沉陷,挽救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经历这场浩劫,整个世界只剩下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为了人类得以继续繁衍,他们站在骊山上相议结为夫妻,但又自觉羞耻。正好山顶有两扇石磨盘,使一齐向天祷祝:“老天啊!请你裁决吧!现在,我们把这两扇石磨分别推下山谷,如果允许我们结为夫妻,石磨就对合在一起;不然.就让石磨各自分散。”祷祝完毕.他们各把一扇石磨推到山下。两扇石磨在山下紧紧结合,于是女娲与伏羲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人类才得以重新繁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