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外文:Diabetes Mellitus,缩写:DM)是一种以高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两个要成因:胰脏无法生产足够的胰岛素,或者是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特征是患者的糖长期高于标准值。由于糖尿病以一种慢病,会牵涉到全身各个脏器功能,患有糖尿病以后,会伴有很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全身各个脏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的综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家、患者、医......
目录

基本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加上庞大且隐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防控压力巨大,如何预防、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而言,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预防和治疗。如果预防式得当,完全可以实现糖尿病前期的缓解和逆转,甚至不会到达糖尿病,所以对于糖尿病而言,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是共同动。由于糖尿病以一种慢病,会牵涉到全身各个脏器功能,患有糖尿病以后,会伴有很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全身各个脏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的综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家、患者、医生等,多共同努力,控制好糖问题,同时解决好包括心脏大脑脏等一系列并发症问题,才能够做好糖尿病的全程管理工作。

吃甜食本身和罹患糖尿病没有直接的系,但在糖尿病前期的情况下,如果不控制饮食,又常吃过甜的食物,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就可能会进展为糖尿病。对于健康的人群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锻炼、调理饮食结构、没有夜、久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即使吃甜食也不会对糖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可以理解为:甜食本身不是直接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旦得了糖尿病,此时患者已没有能力把自身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需要其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对于糖尿病的干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面:首先是生活干预,如饮食、运动、作息等;其次是药物干预,对于糖尿病而言,越早进药物干预效果越好,对于一些轻度指标异常的患者,过药物干预糖回归正常后,两到三年几乎不用吃药也能稳定在正常范围,但对于已发展为心脏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而言,其干预措施要更加积极,且干预的时间也要更长。早发现、早干预,对糖尿病的控制可以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疾病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糖尿病

检查诊断

检查

1.

糖尿病检测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糖浓度超过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糖阈增高时即使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前2个月的平均糖水平。是判断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清蛋白

糖与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的产物,反映取前1~3周的平均糖水平。

6.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

糖尿病患者常见脂异常,在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诊断糖尿病后要进分型:

1.1型糖尿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压,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渴,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糖尿病诊断1.肝脏疾病

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糖正常或偏低,餐后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糖也可升高。

2.慢性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征、甲亢、嗜铬细胞升糖素起继发性糖尿病,除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

疾病治疗

尚无糖尿病的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要包括5个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糖尿病治疗

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案。

2.自我监测

随着小型快捷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糖水平随时调整降糖药物的量。

1型糖尿病进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糖(餐前),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药物治疗

1.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降糖药联用较好。

下列情况属

一是严重功能不全;

二是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糖,应把空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糖不宜用服降糖药;

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糖的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

①适应

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严重疾病,消耗性疾病,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③不良反

一是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肠道疾病时,降糖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联用

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服。

阿卡波糖餐前即刻服。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腹泻、肛门排增多。

(4)胰岛素增敏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

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餐前即刻服,每次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常调整量。

(2)2型糖尿

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治疗式,法为原用服降糖药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的为空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糖。

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

运动式可多样,如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糖尿病治疗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据患者的年龄、性、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据年龄、性、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前述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

碳水化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要来源,认为碳水化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据中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花苜蓿

下一篇 黄花绿绒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