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花鸢尾

黄花鸢尾 鸢尾(拉丁:Iris wilsonii C.H.Wright),是鸢尾鸢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鸢尾植株基部有老残留的纤维粗壮,斜伸,叶基生,灰绿色,宽条中空,苞片3枚,草质绿色披针黄色花梗细,时向外倾斜,子房绿色蒴果状柱种子褐色,扁平,半期5-6月,果期7-8月。其生于山坡草丛、林缘草地及河旁沟边的湿地,产于湖北、陕西、甘肃、四......
目录

形态特征

黄花鸢尾鸢尾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基部有老残留的纤维粗壮,斜伸;须根白色,少分枝,有皱缩的横纹。叶基生,灰绿色,宽条,长25-55厘米,宽5-8毫米,端渐尖,有3-5条不明显的纵

中空,高50-60厘米,有1-2枚苞片3枚,草质,绿色披针,长6-9(16) 厘米,宽0.8-1厘米,端长渐尖,中脉明显,包含有2朵黄色,直径6-7厘米;花梗细,长3-11厘米;花被管长0.5-1.2厘米,外花被卵形,长6-6.5厘米,宽约1.5厘米,具紫褐色的条纹及斑点,爪部狭楔形,两侧边缘有紫褐色状突起物,中间下陷呈沟状,花被披针,长4.5-5厘米,宽约7毫米,时向外倾斜;雄蕊长约3.5厘米,花药丝近等长;花柱分枝深黄色,长4.5-6厘米,端裂钝三角或半,有疏牙齿,子房绿色,长1.2-1.8厘米。

蒴果状柱,长3-4厘米,直径1.5-2厘米,6条肋明显,端无,成熟时自裂至中部;种子褐色,扁平,半期5-6月,果期7-8月。

产地生境

生于山坡草丛、林缘草地及河旁沟边的湿地。产中国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房县。

生长习性

鸢尾在野生状态下生长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种植环境喜湿润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轻黏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为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喜光,也较耐阴,在半阴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喜温凉候,耐性强。

繁殖方式

分株

黄花鸢尾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进一次,于春、秋两季或后进鸢尾后进分株(要避雨季),在冬季到来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分割时,以3至4个为好。分株若太细,则会影响翌年。在进分株繁殖时,应将植株上部叶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进栽植。鸢尾大多数品种宜浅植。栽植间依种类而异,强健种为50×50厘米,一般品种在20×20厘米左右。

播种

若采用种子繁殖,应在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这样种子容易萌发,2至3年即可

种球

一只种球过一年的种植后养分将会耗尽,产生新,新球周围又会有许多子球,子球通过1至2年的种植,又可发育球。世界卉种植专家对球鸢尾腋芽鳞茎盘、等不同器官组织培养,使之长出新的球茎,这为加速繁殖及培育无病害的健壮母球提供了新办法。

栽培技术

土壤

鸢尾既可以保护地种植,也可以地种植。任何类型的土壤,只要排水良好、保湿性强并且不结,都可种植鸢尾。良好的土壤结构鸢尾生长很重要,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为壤土通气透水性好,非常有利于鸢尾根系的扩展。为了改善粘质土壤结构,可在种植前将草木灰珍珠、粗沙等施于土表再深耕混匀;如果土壤的沙性强,渗漏过快,可在种植后的土壤表层撒上稻壳、松针和草炭等覆盖物来缓解。

消毒

种植鸢尾土壤最好每年消毒一次,土壤消毒是个非常重要的环,一般采用深翻晾晒或化消毒的法。深翻晾晒一般时间为20天左右,化消毒一般采用百菌清或五氯硝基苯喷洒进消毒。种球在种植前也必须消毒,用千分之一的克菌或百菌清水溶液浸泡30分钟即可。种球到货后应立即进消毒和种植,如果不能立即种植,则必须储存在2℃以下且通良好的冷库,储藏不可超过两个星期,储藏太久会对以后生长不利,同时也增加根冠受青霉菌感染的机会。

种植

种植鸢尾时,要求土温低于20℃。如果预计栽培期间的平均温度会超过23℃,则不能种植鸢尾,必须将种植期提前或延后。如果要得到高品质的切,最好使用大规格的种球,9/10或10/+。种植鸢尾种球必须十分小心,特根系生长时,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根系。种植深度以种球土表7-10厘米为宜。浅植的球茎容易因土壤而受损并且在生长后期容易发生倒伏现象。种植密度以每平米80-100个球茎为宜。

温度

种植后的土壤温度很重要,最低温度为5-8℃,最高温度20℃,最适温度为16-18℃。温最低5℃,最高25℃,最适为15℃。

浇水

鸢尾喜水,栽培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过干,不利于植株生长,一般在非雨季,可每10天左右浇一次透水,雨季可自然降雨,秋末要灌足防冻水。翌年早春要及时浇解冻水,解冻水必须浇足浇透。种植前必须浇一次水,以保种植期间土壤湿润,利于快速生。种植后再浇一次水,使土壤同种球充分接触。以后的土壤湿度以保持湿润为标准,即手握成团,松。浇水最好在早晨进。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为好。鸢尾对盐份敏感,因此,灌溉水的EC值最好不大于0.5ms/cm。

施肥

种植前施基肥不可取(有机肥除外),因为鸢尾土壤盐分很敏感,如果种前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的含盐量,妨碍鸢尾。可采用后期追肥的法,但鸢尾对氟比较敏感,如过磷酸钙和三磷化物是用的,可用含氟低的二磷酸盐。种植前可施入牛马粪或干鸡粪作基肥,基肥施入后应与栽培土壤拌匀,春季栽植成活后,可于初夏追施一次尿素,初秋追施一次磷钾肥,秋末结浇冻水再浅施一次牛马粪,也可直接撒于圃地。

除草

栽植鸢尾的圃地,要提前做好灭草工作。栽植过程中如有杂草应及时人工拔除,尽量不采用化除草来清除杂草。

采收

秋天,当以下3厘米均着色时便可采收。在春夏两季,1厘米时就可切下,蕾完全着色的部分。采收时连拔起,采收后将朵立即扎成捆,否则尽快放入冷藏室。采收后,首先切掉球,除去过长的叶尖和影响美观的黄褐子,然后分级和捆扎。以5厘米一个等级为宜,捆扎在一束中的鸢尾,最长与最短枝最好不超过3厘米,部对齐。采收后立即送入预先调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采收的柔软易,捆扎后应浸入2℃的冷水中并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两小时。

病虫防治

白绢病

常见病害。要为害植株的基部,严重时整株死亡。高温多湿土壤贫瘠结时发病率高。防治法:轮作期应在4年以上。适当通,避免栽培过密。发病期前定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500倍液。

枯病

枯病是一种常见病,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强,对鸢尾生长有较大影响。现将其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法介绍如下:症状多从叶尖始发生,发病初期叶尖有灰褐色病斑或状干枯,以后逐渐向叶基部侵染,最后导致整个叶片呈焦枯状,并出现黑色粒状物。发病规律是病原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仲春伴随雨、或浇水传播,整个生长季均能发病,6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防治法 加强检疫,不进带病植株。栽植前做好土壤植株消毒。加强日常养护,防止栽植地积水。发病初期及时将病剪除,减少侵染源。冬季将地表叶片剪除,集中烧毁。如有发病可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8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500倍液交替喷施,连喷4至5次,每次间隔8至10天。

立枯病

患立桔病的植株球茎鳞片基部变软,之后呈现灰褐色,上覆白色霉状物,最后完全腐烂掉。其病因要是由孢子感染,一般温度愈高,病害发展蔓延愈快。防治法:①用四氯及免赖得消毒种球。②用灭菌法或用溴化钾烷消毒土壤。③与剑兰及小苍兰轮作

腐病

要表现在植株局部生长受阻,苞枯萎,根系呈水状腐烂。其病因是线虫土壤在染部,较难控制。防治法:①以四氯+免赖得消毒种球。②土壤消毒,或在种植后发病初期每平米用依得利5-8克或普拔克7-14毫升消毒。③用溴化甲烷消毒处理。

腐病

腐病的鸢尾表现生育不良,变黄,不久即枯萎;球基部腐败,后期生有白色霉菌,防治法:①氧化苦土壤消毒。②洛比龙浸消毒。

花叶

要表现为部有灰白色轮点或黄、白色条斑,把植株叶片透光看,有许多透明的小斑点,不久变紫色斑点,由下部往上枯萎。病因是该病毒由蚜虫媒介或手和器具等接触传染。防治法:①繁殖时选无病植株或球。②手、刀具等工具消毒。③用马拉松、氧化乐果、蚜灭多等农药防治蚜虫。

腐线虫

植株受害后有局部性的生长阻碍,苞枯萎,根系呈现许多短小窄黑的,严重时球将烂掉。防治法以灭菌或以溴化甲烷消毒土壤

射干

(又环斑蚀夜蛾),险径基、花梗,常将其咬断,可用5%磷胺乳油2000倍液喷杀。

防治法:要实时进病虫害防治,进入雨季,高温高湿叶片变为暗绿,自地表处软化腐臭,直伸展到地下部门,最后叶片干涸呈紫褐色。对发病植株应迅速铲除,并在四周喷洒1:200倍的波尔多液防治。

蟋蟀

蟋蟀要是在杂草中繁殖,先期食害值株尖,不久即食植株叶片。防治法:①喷洒七氯灭虫。③及早除掉杂草。

另外,鸢尾生长过程中还易发生蚜虫、红壁虱等虫害,要是在高温干时发生,大发生时不易灭绝,因而要在早期喷洒有机硫磺(克杀螨、灭螨法等)和其他杀壁虱,同时使用敌敌畏等杀虫熏烟,也能收到良好的防效。但在高温多湿和整个期易产生药害,故要避免使用,或者喷完药后用清水淋洗。有条件使用注射管加压喷水,除虫的效果也很好。

主要价值

观赏

鸢尾叶片翠绿如剑,色艳丽而大型,如燕群起舞,靓丽无比,极富情趣,可布置于园林中的池畔河边的水湿处或浅水区,既可观,亦可观,是观赏价值很高的水生植物。如点缀在水边的石旁边,更是韵优雅,清新自然。

医药

:用于咽喉肿痛.

【彝药】赫什,土知母治上痛,腹胀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彝植药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烟酸

下一篇 维生素D2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