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低血糖症

老年糖症(senile hypoglycaemia)指各种原因葡萄糖浓度过低使交感神经上腺质兴奋及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一般认为糖低于2.8mmol/L(50mg/dl)时出现症状。老年人易发生糖性功能障碍糖分为糖和餐后糖(即反应性糖),前者多为病理性,后者多为功能性。胰岛素分泌异常(35%):1.空状态下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增多,高胰岛血症......
目录

病情病因

胰岛素分泌异常(35%):

1.空状态下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增多,高胰岛血症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且不被糖所抑制;磺脲类药物服量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及外源性胰岛素过量应用。

2.餐后胰岛B细胞反应性分泌胰岛素过量,如大部切除后进食富含单糖的流质饮食时,葡萄糖吸收太快,致餐后早期(2~3h)发生糖反应;2型糖尿病早期,特是伴有肥胖者,B细胞反应延迟,胰岛素分泌峰落后于糖高峰,发生餐后晚期(4~5h)糖反应。

糖输出减少(10%):

炎,硬化肝癌等致细胞广泛破坏,糖原贮存减少,糖异生减少;空(特病患者)时乙醇氧化成酸后,NADH/NAD+比值增加,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糖异生减少,致糖。

病机

大脑神经细胞无糖原贮存,且不能利用环中的游离脂肪酸,所以其能量供应完全依赖环中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糖浓度波动在一个狭小范围,清晨空糖3.3~5.0mmol/L(60~90mg/dl),混饮食餐后糖6.7~7.2mmol/L(120~130mg/dl),葡萄糖负荷后糖不超过8.9mmol/L(160mg/dl),空要来自糖输出(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餐后要来自肠道吸收,胰岛素分泌增加或葡萄糖吸收减少,糖低于正常下限时,糖兴奋交感神经上腺质,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高糖素分泌增加,以代偿性提高糖水平,如糖持续存在,涉及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而持续时间长者,可发展成不可逆性损害,昏迷,直至死亡。

症状体征

糖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糖下降的速度,程度和个体差异有很大系,糖首先兴奋交感神经上腺质,然后损害功能,老年人对糖耐受性差,且交感神经上腺质反应性低下或缺如,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功能损害。

1.交感神经上腺质兴奋

表现为饥饿,心慌,软弱,颤抖,出汗,皮肤苍白动过速和压升高,这些反应具有“报警”作用。

2.功能障碍

功能受损发生的部位先后顺序为皮质,皮质下中枢(基底,下丘),脑干(中脑延髓),首先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劳感,头痛,易激动,思维迟钝,精神错乱,然后可出现痛觉过敏阵挛和舞蹈样动作,瞳孔大,癫痫样大发作,最后进入昏迷阶段: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张力低下,呼吸减弱,压下降,如糖被及时纠正,则可依次序逆返恢复。

检查化验

1.

糖低于2.8mmol/L可确定为糖症,但糖常为发作性的,一两次糖正常并不能排除此病,故应多次检查空,发作时的糖来确定糖症。

2.胰岛

胰岛素水平是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在糖发作时应同时抽检测胰岛素水平,在糖低而胰岛素水平高时有临床意义。

(1)胰岛素(μU/ml)/糖(mg/dl)比值:正常人此值<0.3,在糖<50mg/dl时若此比值>0.4则表示胰岛素不适当分泌过多,常见于胰岛细胞,应注意一次阴性结果不具有否定意义,对可疑者应多次检查和计算。

(2)胰岛素释放指数=[胰岛素(μU/ml)×100]/[糖(mg/dl)-30],用扩大胰岛素值,缩小糖值来增加对糖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对一些糖很低而胰岛素不很高的患者更适用,正常人<50,肥胖者<80,>80表示胰岛素不适当分泌,特胰岛细胞高于100甚至150。

3.胰岛素原/总胰岛

正常<15%,胰岛患者由于胰岛成旺盛,较多的胰岛素原来不及分解成胰岛素就被释放入故此值升高。

4.糖耐量试验

可了解糖和胰岛素的动态变化,法有两种即5h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3h静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葡萄糖粉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测服糖前及服糖后30min和1,2,3,4,5h的糖及胰岛素水平,整个试验5h,采7次,此法常用。

3h静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空注射葡萄糖0.5g/kg,总量不超过50g,于注射前及注射后30min和1,2,3h测糖及胰岛素水平,整个试验3h,采5次,不同病因糖症糖耐量线特点。

5.饥饿试验

对没有典型糖发作者,可此试验来诱发糖,正常人或功能性糖者能耐受此试验,而90%以上胰岛患者在食24h后或终止前2h增加运动,可激发糖,少数需要延迟到48~72h才发作,在糖出现时糖<50mg/dl,而胰岛素水平不下降,计算胰岛素/糖比值升高(>0.4),此项实验简便易,但须在医生的监护下做此试验,试验过程中一旦出现糖症状应立即取糖和胰岛素,同时给病人进食或注射高张糖以终止试验。

6.刺激试验包括

包括D860和升糖素试验。

(1)甲苯磺丁脲(D860)试验:有两种法①服法: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物摄入量不少于300g,试验前一日晚餐后食,试验日晨服D860 2.0g,于空和服药后0.5,1,2,3h抽糖及胰岛素,病人在0.5~1h糖下降到空的40%以下,至2~3h仍不能恢复,常诱发糖,②静法:用D860 1g钠盐溶于20ml注射用水,2min注入,每5min取糖,胰岛素共3次,如胰岛素>195μU/ml则提示有胰岛的可能。

(2)升糖素刺激试验:于空或进食后6~8h,先采糖,然后用糖素1mg静注射后每5min测胰岛素,如大于135μU/ml,提示胰岛的可能。

上述激发试验由于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诱发糖,对病人比较危险,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并且在医生监护下进

7.C肽抑制试验

静注胰岛素(0.1U/kg)后,糖从而抑制C肽释放,抑制率≥50%为正常,若不受抑制,则提示有自分泌的胰岛

8.影像检查:对于胰岛大的腺瘤可采用超声波和CT来进定位,但大部分肿体较小(多数直径在5.5~10mm之间),可采用选择性动脉造影和门静导管测定胰岛素和C肽含量来进术前定位。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确定

据Whipple三联征确定:

(1)有糖的临床表现。

(2)发作时糖低于2.8mmoL/L(50mg/dl),或在短时间较发作前有明显降低。

(3)供糖后症状很快缓解,其中第2条必不可少。

2.病因诊断

(1)胰岛B细胞

症状糖反复发作,轻度肥胖

糖:发作时糖低于2.8mmol/L(50mg/dl),如疑有胰岛细胞而空糖降低不明显时可作饥饿试验,即食12~18h后约2/3患者糖低于3.3mmol/L(60mg/dl),食24~36h后几乎100%出现糖反应,且胰岛素不降低,如食72h后糖大于3.3mmol/L且无糖反应则可排除胰岛

胰岛素释放指数=空胰岛素浓度(μU/ml)/空糖浓度(mg/dl),正常值小于0.3,胰岛患者大于0.4,常大于1.0。

胰岛素释放指数修正指数=胰岛素浓度(μU/ml)×100/[糖浓度(mg/dl)-30],正常值小于50μU/mg,大于85μU/mg则提示本病。

⑤影像检查:腺B超,CT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动脉造影。

⑥剖探查:胰岛多位于,异位者极少,84%为良性腺,直径0.5~5cm,83%为单发,13%为多发,体多为灰色紫红色,供丰富,质软,体切除后糖于30min明显上升,其他病理类型少见,如B细胞增生和B细胞癌,后者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2)胰岛外肿

要见于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如肝癌腺癌,上腺癌,气管肺癌,消化道类癌等,其次是起源于间质组织的肿,如纤维肉瘤神经肉瘤横纹肉瘤平滑肉瘤淋巴病和多发性骨髓等,影像及专科检查可确诊。

(3)其他垂体,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诊断见有,此外大部切除史,饮史,注射胰岛素及服磺脲类降糖药史有助于相应糖的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糖反应可通过延长时间的服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

1.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为异常时,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果能及时查糖,发现糖低则有助于糖的诊断。

2.其他原因起的昏迷

昏迷可与其他原因起的昏迷糖尿并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管意外,脑病等混淆,检查糖水平很重要。

3.神经无力

此症有焦虑,不安,乏力,神经质等表现,但症状的出现与糖水平高低无

4.非糖综

病人可有疲惫,淡漠,迟钝,痉挛,心悸等类似糖的表现,但查糖不低,服糖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并发症状

可并发律失常脑萎梗死等

预防保健

积极找致糖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同时消除致病因素能减轻和防止糖的发作。

治疗用药

(一)治疗  

包括控制糖症状和病因治疗两面。  

1.缓解糖症状

轻者服糖水或糖果即可缓解,重者需静注50%的葡萄糖40~80ml。严重者需持续静滴5%~10%葡萄糖数天,必要时可加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滴,或升糖素1~2mg,注。  

2.病因治疗

胰岛手术切除可治。如不能完全切除,可试用二氮嗪(氯苯甲噻二嗪) 100~200mg,2~3次/d,此外也可试用肽(octreotide)、苯妥英钠普萘洛尔和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等,B细胞癌可试用链脲菌素,每次20~30mg/kg,每周2次,总量8~12g,此药毒性大,仅作为术后助化疗;胰岛外肿则治疗原发病;严重病则治疗病为;垂体、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补充糖皮质激素大部切除者应少吃多餐,进食消化较慢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混餐,避免含糖流质;乙醇性糖患者应避免空过多,尤其是病患者不宜饮;早期糖尿病反应性糖患者应控制饮食,食单糖类食品,食应富含纤维类,必要时加用磺脲类药物,使胰岛素释放峰值提前。  

(二)预后  

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异丙酚

下一篇 氯胺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