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内膜炎

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膜而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内壁膜或未动脉导管动静瘘等处。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膜感染的因素有:防御机制的抑制:例如肿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制时。病因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及贝纳特考克斯体(coxiella bur......
目录

病因

膜感染的因素有:

防御机制的抑制:

例如肿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制时。病因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及贝纳特考克斯体(coxiella burnettii)等。临床过与病原微生物有,传统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其临床过及病理变化均有所不同。急性感染性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由于被累膜常有溃疡成,故又称为溃疡膜炎(ulcerative endocarditis)。此类膜炎起病急剧,多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起(急性细菌性膜炎,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其中大多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化脓链球菌。通常病原菌先在机体某局部起化脓性炎症(如化脓性骨髓炎、产褥热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肿心脏手术、免疫抑制等)病原菌则侵入流,血症并侵犯膜。此型膜炎多发生在本来正常的膜上,多单独侵犯动脉瓣,或侵犯二尖瓣。

病原体感染:

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瓣膜或室壁膜的炎症,有于由于湿热、类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膜炎。

分类

一、 急性感染性膜炎

急性感染性膜炎(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因膜病变溃烂或落,又称溃疡膜炎。此类膜炎起病急剧,症状迅猛而严重。

病因及发病机

本病的病原菌要是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起,其中大多数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型链球菌,由肺炎球菌也可起。此类膜炎多发生于正常膜上,多单独侵犯二尖瓣或动脉瓣,三尖瓣和动脉瓣很少受累。病变多发生在二尖瓣的房面和动脉瓣的室面,这与流冲击瓣膜发生机械性损伤有

病理变化

肉眼观,瓣膜锁缘处常成较大的赘生物。赘生物呈灰黄色灰绿色,质地松软,易成带有细菌的栓子,起某些器官的梗死和多发性小脓肿(败性梗死)。严重者,可发生瓣膜破裂或穿孔和/或索断裂,可致急性瓣膜不全而猝死

镜下,瓣膜溃疡底部组织坏死,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赘生物为栓,其中混有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及肉组织

二、亚急性感染性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病程过6周以上,可迁延数月,甚至1~2年。通常由毒力较弱的细菌起(亚急性细菌性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最常见的是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约占75%),此菌为口腔部的正常菌丛。在拔、扁体摘除术时可有一时性血症,细菌亦可从感染灶(周炎、扁体炎)侵入流。其次为牛链球菌(为寄居肠道的菌丛)。表皮葡萄球菌为皮肤菌丛,可污染静导管及外置起搏器的导线而膜感染。泌尿生殖器器械检查、前列腺切除术及肠手术后可起肠球菌性膜炎。真菌性膜炎最常由白色念珠菌起,特是药物成瘾者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溶液而造成感染。此外,亦见于免疫抑制的患者。

亚急性感染性膜炎常发生于已有病变的瓣膜(如湿膜炎)或并发于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Fallot四联症等)。修补术后的瓣膜亦易被感染。此型膜炎最常侵犯二尖瓣和动脉瓣,并可累及其它部位膜。

肉眼观,可见在原有病变的瓣膜上赘物。瓣膜呈不同程度增厚、变,常发生溃疡,其表面可见大小不一,单个或多个息肉状或菜赘物。赘物为污秽灰黄色,干而质脆,颇易落而起栓塞。病变瓣膜僵硬,常发生钙化。瓣膜溃疡急性感染性膜炎者为浅,但亦可遭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穿孔。病变亦可累及索。

镜检下,赘物由纤维素、细菌菌落、炎症细胞和少量坏死组织构成,细菌菌落常被包裹在部。瓣膜溃疡底部可见不同程度的肉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见到原有的湿膜炎病变。

三.小儿感染性膜炎

感染性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症状。那么患本病的小儿是否会表现出发热呢? 感染性膜炎不仅可以见到发热,而且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

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儿往往以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要临床表现,甚至于掩盖了膜炎的症状。除发热外,患儿常伴有肺炎肠炎脓胸、皮肤感染、骨髓炎等。其心脏表现要为心脏听诊杂音性质改变和产生新的杂音。其他症状则因栓塞累及脏器不同而见胸痛咯血头痛偏瘫等。

本病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患本病的小儿绝大多数均有原发心脏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多见,本病极少发生在正常心脏。所以临床上若遇有患儿原来存在心脏病,又见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应高度警惕本病。此时应尽早、反复采取培养标本,以明确诊断。

本病的发热是由感染所发,所以若要有效的控制体温,必须首先控制感染。这也是本病的治疗键所在。通常治疗本病张及早大量给予抗生素,且应选择杀菌力强者联用药,此外应加强护理,注意休息,注意饮食养,必要时予输等治疗。

症状

起病缓慢,症状多种多样。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龋齿、扁体炎、静插管、介入治疗或手术史。

1.感染症状;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的病例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程较长,个病例无发热。此外患者有疲乏、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关节痛、皮肤苍白等表现,病情进展较慢。

2.心脏面的症状:原有的心脏杂音可因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而发生改变,出现粗糙响亮、呈海鸥鸣样或音乐样的杂音。原无心脏杂音者可出现音乐样杂音,约一半患儿由于瓣膜病变、中毒炎等导致力衰竭,出现音低钝、奔马律等。

3.栓塞症状;视栓塞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发生于病程后期,但约1/3的患者为首发症状。皮肤栓塞可见在的小瘀点,指屈面可有隆起的紫红色小结,略有触痛,此即欧氏小结;脏栓塞可致脾大腹痛血尿便血,有时脾大很显著;栓塞可有胸痛咳嗽咯血音;动脉栓塞则有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抽搐甚至昏迷等。病程久者可见杵状指,但无发绀

同时具有以上三症状的典型患者不多,尤其2岁以下婴儿往往以全身感染症状,仅少数患儿有栓塞症状和(或)心脏杂音。

检查

1、液检查:常见的象为进贫血,多为正细胞性贫血与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当并免疫复物介导的小球肾炎、严重衰或缺氧造成红细胞增多症时,清球蛋白常常增多,甚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环免疫复物增高及类湿因子阳性。

2、培养: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感染性膜炎的重要依据,凡原因未明的发热、体温持续在1周以上,且原有心脏病者,均应积极反复多次进培养,以提高阳性率,若培养阳性,尚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3、尿液检查:尿常规有红细胞,发热期可出现蛋白尿

4、电图:由于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因此可能出现致命的室性律失常。房颤提示房室瓣反流。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右束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均有报道,提示化脓灶或炎性反应加重。

5、超声动图:超声动图检查能够检出直径大于2mm以上的赘生物,因此对诊断感染性膜炎很有帮助,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超声动图还可动态观察赘生物大小、态、活动和瓣膜功能状态,了解瓣膜损害程度,对决定是否做换瓣手术有参考价值。该检查还可发现原有的心脏病。

6、CT检查:对怀疑有颅病变者应及时做CT,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

鉴别

1、发热性疾病,如以发热要表现者,需与伤寒血症、结核、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

2、力衰竭,以力衰竭为要表现伴有低热或无发热者,应与心脏病并发力衰竭相鉴

3、湿炎,活动性湿炎与本病的鉴较困难,因二者均可有发热贫血沉增快以及心脏损害,但如有栓塞、脾大血尿杵状指培养阳性,特是二维超声动图检查发现有较大赘生物,则支持感染性膜炎的诊断。

4、左房黏液,有时本病和左房黏液不易鉴,但感染性膜炎患儿赘生物出现在少见。

5、手术后膜炎,需与下列两种疾病相鉴

(1)心包征:发生于切心包心脏手术后数天至数周,表现为发热胸痛心包腔和(或)胸腔积液,白细胞增多,沉增快,有时发生心包填塞,需心包穿刺排出积液。本症为自限性疾病,阿司匹林激素有效。

(2)术后灌注综征:多于体外环后3~6周发病,临床表现有发热纳差脾大胸腔积液及不典型淋巴细胞增多等。本症因术中用时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污染所致,亦为自限性疾病。治疗法与心包征相同。

治疗

一、抗生素的应用:

选择抗生素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应用抗生素的原则:

① 选用杀菌,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

量要大。体外杀菌浓度的4-8倍给药。若作杀菌滴价测定,以患者清二乘积稀释加入培养出来细菌,如1:8或更高滴价无菌生长,表示抗生素有效和量已足。

③ 疗程要够。一般需4-6周,对抗生素敏感性差的细菌或有并发症的顽固病例可延长至8周。

④ 尽早治疗。在连续培养4-6次后即始试验治疗,据临床特点及可能的感染途径,致病菌可选用两种不同抗菌谱的抗生素应用。

二、药物选择:

(一) 致病菌不明确者:β-酰胺环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和氨基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联应用对大多数细菌有杀灭作用,故可首先选用。

(二) 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时,可选用前述药物联治疗。

(三)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亦可选用头孢霉素。

(四) 霉菌感染可用二性霉素,首次10mg加入液体中静滴,后每次增加5-10mg/d,直到0.5-1mg/kg/d,总量达3.0g,共6周。

三、治愈标准及复发:

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脾脏缩小,症状消失者,在抗生素疗程结束后的第一、第二及第六周分培养,如临床未见复发,培养阴性,则可认为治愈。本病复发率约5-10%,多在停药后6周复发,复发多与下列情况有

① 治疗前病程长,

抗生素不敏感,量或疗程不足,

③ 有严重膜的损害。有上述情况者治疗时抗生素量应增大,疗程应延长,复发病例再治疗时,应采取联用药,加大量和延长疗程。

四、手术治疗:

下述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

① 瓣膜穿孔,破裂,索离断,发生难治性急性力衰竭。

② 工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科治疗不能控制。

③ 并发细菌性动脉破裂或四肢大动脉栓塞。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膜炎,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在加强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

并发症

1、心脏

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瓣膜穿孔及索断裂导致急性力衰竭;

脓肿常见于急性可以传导阻滞;

急性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栓塞所致以动脉瓣感染者多见;

⑷ 化脓性心包炎;

炎。

2、细菌性动脉:多见于亚急性者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动脉脏和四肢。

3、转移性脓肿:急性IE多见亚急性者少见常发生于骼和神经系统。

4、神经系统:

栓塞占半数大脑动脉及其分支最易受累及;

细菌性动脉除非破裂出多无症状;

由于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破裂起;

中毒脑病可有膜刺激征;

脓肿;

化脓性膜炎不常见后三者要见于急性IE特金黄葡萄球菌性膜炎。

5、脏:多数患者有损害包括:

栓塞和梗死;

⑵ 免疫复物所致局灶性和弥漫性小球肾炎后者可致功能衰竭常见于亚急性IE;

脓肿:不多见。

预防保健

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在做手术或操作时予以预防感染的措施:

(1)口腔上呼吸道操作或手术者应给予针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生素

(2)泌尿生殖及消化系统手术或操作者应针对肠球菌用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麻叶

下一篇 芬太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