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结节病

病(sarcoidosis)是一种原因未明,病变部位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累及多系统的肿性疾病。临床上以双侧淋巴结肿大及受累及最常见,其次为眼和皮肤受累。病变也可影响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心脏腮腺骼等器官。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实,并除外结核、真菌感染其他性病变。糖皮质激素要治疗药物,可抑制炎症、肿的成,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症的进展。(一)发病......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的发现已有100余年,但其病因至今未明,可能的病因包括感染、化因子、药物、变态反应、免疫及遗传等因素。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感染性病因。有的者认为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本病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起的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有者认为病具有其特定的致病因子,入侵途径极大可能是由呼吸道进入体,其依据之一是胸病在临床上最为多见。近年来,国外文献屡有本病的发生与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有的报道,例如有报道,本病在护土中及居住在医院附近的人群中发病人数较多,提示本病有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本病也可通过心脏移植手术及骨髓移植而致病。此外,尚有实验动物被传播得病的报道,提示本病的病因可能与感染有。但到前为止,尚不能实本病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染的可能。

(二)发病机

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为一种与持续感染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相联的自身免疫性病症。由于病与结核病病理非常相似,近年来国外者采用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标本中的分枝杆菌DNA,使用的两种PCR法分为:特异性复物IS986/IS6100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和以分枝杆菌groEL基因保守序列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DNA,结果相当一部分标本中可测出这两种细菌的DNA,提示该种微生物可能是病的病原体,但是这面的工作尚需进一步的验。对某些病病例也进了基因研究,往往趋于多基因表达。某些研究说明HLA-B8与本病的自然缓解和结性红斑有

肿的成:抗原刺激活化T淋巴细胞,导致TH1细胞因子产生,如IFN-γ和IL-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F)和单核细胞移因子(MIF)。巨噬细胞由于激惹以及IFN-γ刺激活化,产生IL-12、INF-α、IL-6及起其他细胞活化、增殖及聚集的细胞因子,加之在其他的效应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作用下,局部肿。炎症部位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多,而周围液中T淋巴细胞数反而下降。活动期患者气管灌洗液(BALF)中CD4T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而CD8T细胞低于正常,CIM/CD8比值明显增高。

显微镜下病病变的特点为非干成。肿由聚集的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相互融成朗格汉多核细胞。淋巴细胞多在结周边浸润。肿趋于在管、气管,特淋巴管周围分布。在上皮样细胞胞质可见到含有钙和的舒曼体(Schaumann’s bodies)。超微结构可见炎症部位基底膜受损,Ⅰ型上皮细胞断裂。肿可溶解、愈,也可融成大结。大部分肿位于间质,可导致弥漫性间质损害,晚期可间质纤维化。病可累及气管黏膜,造成黏膜的肿胀,管腔狭窄。病理改变没有特异性,在结核病病、Crohn病、原发性胆汁硬化真菌感染中毒等也可见到,特结核病,因在我国发病率高,更需注意鉴病除肿病变外,也可有灶性坏死。但结核病肿病变在组织多分布不均匀,大小不等,且有干性坏死,抗酸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

症状

由于病变侵犯器官不同,病表现各异。90%以上的病累及和胸腔淋巴结。约2/3以上患者可无临床症状。甚至个已有双侧淋巴结肿间质浸润者也无症状出现。病多缓慢起病,始为胸闷气短、活动后气短加重。可有咳嗽,大多为干咳。其他常见全身症状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低热等。晚期患者由于纤维囊性变或气管扩张,可反复发生部感染而咳痰咯血。20%病患者可累及眼和皮肤。

眼部病变包括虹膜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膜炎和角膜结膜炎等。皮肤以性红斑最为常见,慢性患者则以丘疹皮下结皮损为多。少数病可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下肢皮肤性红斑等,严重者有多发性关节炎,称为Lofgren综征。此综征在欧洲、高加索更为常见,预后较好。病常累及,约占50%,但很少为单一脏器受损,故诊断不致很困难。神经系统受累、病发生均<5%,但后者由于可律失常、传导阻滞力衰竭,成为青年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病患者,由于组织肿炎症,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促使维生素D转换为活化1,25-(OH)2维生素D增多,增加小肠钙吸收,同时也使清甲状旁腺激素减少,致发生高钙血症与高尿钙症,高尿钙症发生比高钙血症为多。结石病最常见的表现。据统计我国病发生高钙血症,高尿钙症的比例较低。

诊断检查

诊断

确诊应依据临床表现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实有非干性上皮样细胞成。①通过纤支镜获取气管黏膜活检标本,具有一定的阳性率;气管活检(TBLB)也有较高的阳性率。②肿大的浅表淋巴结活检也可确诊。若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可作前斜角淋巴结活检。③Kveim皮肤试验对诊断有较大意义,但由于不易获得适的抗原(淋巴结组织),加之皮肤试验需等待4~6周后再取该处皮肤的结做活检,费时较长,故近年很少应用。

检查

1.活动期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计数可下降。

2.清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增高。

3.有的患者可发生高尿钙、高钙血症

4.活动期病患者,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SACE)大多增高,病情缓解时,可逐渐下降恢复正常,复发时又可再度升高。但SACE在其他肿性疾病也可增高,为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5.病患者BALF淋巴细胞增多,且CD4/CD8比值增高,这些改变对诊断病及病情活动性的判定具有重要价值。

6.67Ga扫描 是反映病活动较敏感的指标。病活动期炎阶段,67Ga摄取量明显增多,但在其他肿病、肺炎患者也可升高,因为检查费用昂贵,特异性差,现在很少应用。

1.胸部X线 所见分为3期。Ⅰ期:双淋巴结肿大。Ⅱa期:双淋巴结肿大伴部浸润。Ⅱb期:间质浸润,淋巴结无肿大。Ⅲ期:纤维化,有在成簇的纤维囊性改变。CT和HRCT能较准确估计病的类型、程度和淋巴结的大小。HRCT对于部病变的敏感性更高(图1,2)。

2.功能检查 早期功能可正常,以后可发生弥功能障碍、通气功能障碍;至纤维化时因容量进一步减少.则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当有严重弥功能障碍、通气功能障碍时,可发生低氧血症

预防

病大都预后良好,因此应争取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

治疗

(一)治疗

病大都预后良好。Ⅰ期胸病患者,2年消退者达60%~80%。但是Ⅱ期、Ⅲ期患者自缓解率减少,Ⅲ期患者仅为30%,大多最终导致纤维化,重者可发生病和呼吸衰竭。一般来说,若2年后才始治疗,治疗效果甚差,因此应争取早期治疗。

糖皮质激素至今仍是治疗病的首选药物。在重要器官,如眼、中枢神经部有弥漫性病变患者,或有功能亢进、高钙血症时均应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对适应:①进性或有症状病。②有明显的自觉全身症状者。③皮肤破溃和淋巴结病变。④关节气管黏膜病变。一般选用泼尼松泼尼松龙治疗,始每天用量30~40mg,4~6周,有效者可逐渐减量,每天20mg时,可用8~12周,维持量5~10mg/d,1年或更长。近年有人对仅有病的患者,于服糖皮质激素减量时,加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用量800~1250μg/d,以顺利减少服糖皮素激素用量,从而巩固疗效,减少服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若糖皮质激素无效,也可选用小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细胞毒药物。有报道选用氯喹治疗皮肤和黏膜病者,始为500mg,1次/d、共2周,以后每天服用250mg,连续应用半年,此种法尚需进一步验

(二)预后

病的病程一般呈良性过,预后较好,约75%患者自缓解,20%~25%患者出现功能永久性损害,5%~10%死亡。死亡原因多为纤维化导致的呼吸衰竭病。据文献报道,胸病Ⅰ期损害,病变在2年消退者约占80%,Ⅱ期为65%,Ⅲ期为30%。一般认为,胸病病变在诊断后1年治疗者预后较好,病程超过2年者,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期治疗。病急性起病伴有性红斑及关节炎症者预后较好,自然缓解率高,而伴有肝脏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心脏病变、上呼吸道炎症、冻疮样狼疮、脏钙质沉着症或病者预后较差,自然缓解率多在25%以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黑大豆花

下一篇 吡氧噻嗪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