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黑牵牛

黑牵牛 黑牵牛(拉丁:Ipomoea cairica (L.) Sweet),五爪金龙、番仔藤、牵牛藤、上竹龙等,是旋花科虎掌藤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黑牵牛细长,有细棱,有时有小状突起,全体无毛,老时上具块根掌状5深裂或全裂,裂卵状披针卵形聚伞花序腋生,蒴果近球种子黑色。种类有纤细五爪金龙。原产热带亚洲或非洲,广泛栽培或归化于全热带,产于中国台湾福建等地。生于平地......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本,全体无毛,老时上具块根细长,有细棱,有时有小状突起。掌状5深裂或全裂,裂卵状披针卵形,中裂较大,长4-5厘米,宽2-2.5厘米,两侧裂稍小,端渐尖或稍钝,具小短尖头,基部楔形渐狭,全缘或不规则微波状,基部1对裂通常再2裂;叶柄长2-8厘米,基部具小的掌状5裂的假托叶(腋生短枝叶片)。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2-8厘米,具1-3,或偶有3朵以上;苞片苞片均小,鳞片状,早落;花梗长0.5-2厘米,有时具小状突起;萼片稍不等长,外2较短,卵形,长5-6毫米,外面有时有小状突起,萼片稍宽,长7-9毫米,萼片边缘干膜质,端钝或具不明显的小短尖头;花冠紫红色、紫色或淡红色、偶有白色,漏斗状,长5-7厘米;雄蕊不等长,丝基部稍扩大下延贴生于花冠管基部以上,被毛;子房无毛,花柱纤细,长于雄蕊柱头2球蒴果近球,高约1厘米,2室,4瓣裂种子黑色,长约5毫米,边缘被褐色柔毛。

分布范围

台湾福建广东及其沿海岛屿、广西、云南。生于海拔90-610米的平地或山地路边灌丛,生长于向阳处。通常作观赏植物栽培。本种原产热带亚洲或非洲,现已广泛栽培或归化于全热带。

主要价值

块根供药用,外热毒疮,有清热解毒之效。广西用疮,果治跌打。

【药黑牵牛

】老鹳筋

【汉语拼音】hēi qiān ni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Silene adenantha Franch.[Me-landrium adenanthum(Franch.)Hand.-Mazz.]

【功效】祛湿;通;解毒

【科属分类】为石竹科植物女娄菜

性味归经】苦,平。

【功效治】祛湿、活。治湿关节痛、产后腹痛闭经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600m以下的阴坡疏灌林下。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适量,捣

【出处】《中华本草》

:生五灵脂10克,生黑牵牛20克,生香附子10克,生广木香10克。

治:各种癌/

用法:买药时加工成粉,加白调糊为,阴干。一次10克。生姜汁送服,天天3~4次(小儿药量减半)。也可以不调糊,服药时加些

注意:不得吃人参。孕妇不可用。

黑牵牛地黄一样,有生熟之分,药用效果不一样。生黑牵牛也叫生黑丑,也就是牵牛种子。也叫二丑,但一般都是黑色的。

相关文献

[草部]牵牛,故无效。用牵牛为末,皂角,才服便通。外甥素多色病,二便不通,胀痛呻吟七昼夜,用通利药不效。予言此乃湿热道,壅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倍牵牛 ,三服而平。

[卷二蔓草部]牵牛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宜暂用之。况牵牛止能泄中之湿热,不能除中之湿热,每见食过伤病者,多服牵牛取快一时,药过仍,以致久服人元,犹不知悔也。东垣治下焦虚肿天真用牵牛,以盐水黑,沉香杜仲脂、官桂诸药,深得。

[草部蔓草类]牵牛色黑白宜分。泻。消胀逐分。性味辛温有毒。搜导滞。通肠利水达胞宫。(牵牛味辛性热。泻大肠。逐蠲饮。又能从治湿热坚结。但攻伐之品。大肠无水湿滞坚结者。不可轻投。)

[卷之四草部]牵牛也。然仲景治七种湿,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为湿病在下焦,是中气病,不可用辛辣药,泻上焦太阴故也。仲景尚不轻用如此,世医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牵牛辛烈,泻人元,比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新刻药鉴卷之二]牵牛 壅滞气急,通十二水道。有黑 白二种,黑者属水力速,白者属金力缓,非病与症俱实者,勿用也。以之,则入分,以之,则入分。壳,大黄,此其法也。如药用之,必须用白术茯苓白芍,而后用牵牛为良。盖苓术本补药也,

[卷四草部]牵牛、故无效、用牵牛为末、皂角、才服便通、外甥素多色、病二便不通、胀痛呻吟七昼夜、用通利药不效、予思此乃湿热道、壅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倍牵牛、三服而平 )。

[卷之二上草部]牵牛 性味辛热,入而兼入命,大泻水饮而走,通下焦郁遏,大肠风秘气秘。有白二种,黑者力速,又黑白二丑。取子淘净,研用。气虚者忌之。 《药性切用》 脐入者,其重而脐肿,人难识也。水肿不分脚与脐,而概以牵牛泻水之湿,毋怪其有不效也。然则用牵牛之法,又乌可不分之乎。凡治水从脚入者,用牵牛、甘遂以消之。若水从脐入者,用牵牛于白术之中,一重除而脐肿平,三脐俱利矣。牵牛子味苦;有毒。功能治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 附注同属植物裂圳牵牛P. nil(L.)Choisy的种子亦作牵牛子入药。

香港脚方

治冷流注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两)破故纸(,二两)黑牵牛子(三两,)上件为细末,大蒜研,搜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葱须盐汤送下,食前服。 《杨氏家藏》 宋˙杨倓 公元960~1279年

方论

黑牵牛(二两,生)青皮(去白,一两)木香(半两)上为细末,炼蜜梧桐子大,空,温水下二十。治妇人结,大便常秘。大麻仁。 《妇人大全良》 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牵牛子炮制牵牛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照清法(附录Ⅱ D)至稍鼓起。用时捣碎。 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达命门。牵牛乃感南之化以生。若病湿极盛。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令湿去而得周流可也。今人不问有湿湿湿之极与否。但遇伤食或有热症。即用牵牛克伐之药。暗蚀人之元而不知耶。嗟夫。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呼吸性酸中毒

下一篇 羟氯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