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衰竭是指因某种原因在短时间使收缩力明显降低和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量急剧下降,环压力急剧上升而起的临床综征。临床表现为急性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咳红色沫样,病情危急,可迅速发生源性休克昏迷而导致死亡。(一)发病原因心脏解剖或功能的突发异常,使量急剧下降和压突然升高均可发生急性衰竭,常见的病因有:1.弥漫性病变与冠病有的急性广泛......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心脏解剖或功能的突发异常,使量急剧下降和压突然升高均可发生急性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1.弥漫性病变与冠病有的急性广泛前壁梗死,原发性扩张性肌病等。

2.急性室前负荷过重:老年瓣膜病如二尖瓣不全,动脉不全,冠急性梗死时的机械并发症乳头梗死断裂,室间隔穿孔等。

3.急性室后负荷过重:压,尤其是急进性或恶性压,原发性梗阻型肌病,严重的动脉瓣狭窄,过量应用管收缩等。

4.房衰竭:要见于严重二尖瓣狭窄,偶见于左房黏液或巨大栓堵塞二尖瓣

5.严重律失常:快速性律失常(如恶性室性律失常)或显著动过缓等。

6.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室缺,房缺有大量左向右分流等,多见于儿童,老年人则少见。

7.其他:如外科手术后的低量,感染等。

老年人急性衰竭的发病因素特点:

①多种病因参与发病: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心脏病,常见的有冠病,压性心脏病,退心脏瓣膜病等以及糖尿病,通常以其中一种病为要原因,其他则参与并加重急性衰竭,使病情更为复杂。

②冠病和压病是老年人急性衰竭的最常见原因,这是因为老年人冠病,压病患病率较高的缘故,前,由于压已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冠病越来越成为老年人急性衰竭最要的原因,特急性梗死,心脏功能已处于衰的边缘状态者,遇有急剧增加功能的情况,就可发生急性衰竭。

③老年瓣膜病,特是退性病起的急性左衰在老年人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原有慢性力衰竭患者,原有的无症状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虽已有射分数的降低(30%或35%)但临床无明显的症状,体征,在各种诱因作用下极易发生急性衰竭。

老年人发生急性衰竭常见的诱因是:

①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约占68%~75%,其他是泌尿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因感染使机体代谢增强,率增快,心脏负荷增大,易诱发急性衰竭。

律失常:如快速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等,使室做功陡然增长,超出心脏的负荷量而发生急性衰竭。

③输液及输过多过快,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降低,若补液量过多,速度过快,使量骤然增大,心脏的前负荷增大易导致急性衰竭。

④其他,如栓塞,功能衰竭,情绪激动,饱餐,排便困难等均可诱发急性衰竭。

(二)发病机

正常心脏有丰富的储备力,使之能充分适应机体代谢状态的各种需要,当收缩力减低和(或)负荷过重,顺应性降低时,心脏储备力明显下降,此时机体首先通过代偿机制,包括肥厚,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及Frank-Starling机制(增加心脏前负荷,使心脏伸展以增加收缩力),从而增加收缩力和率来维持量,但是,代偿机制是有限的,一旦失代偿即发生力衰竭,正常情况下,毛细管部位的液体交换和体环中毛细管液体交换的原理是一致的,液的体渗透压和组织的压力是阻止液体外渗的力量,而毛细管压则是液体外渗的要力量,淋巴管体渗透压是清除外渗液体的力量,在体渗透压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毛细管压的高低则是决定液体是否外渗的要因子,正常人毛细管平均压为0.8~1.3kPa(6~10mmHg),一般不超过1.6kPa(12mmHg),而体渗透压为3.3~4.0kPa(25~30mmHg),所以,有利于毛细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毛细管的浆成分不外渗到间质中去,当急性左功能不全时,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左房平均压升高,压升高,当毛细管压大于体渗透压时,液中液体即可以从毛细管渗至间质;始时通过淋巴回流大量增加,间质液体可被流,但是毛细管压继续增加,间质淋巴环已无能力流过多液体时,液体积聚间质,在终末气管毛细管周围,即成间质性水肿;当间质液体继续聚集,毛细管压继续增加,壁基底膜和毛细皮间接被破坏,浆和液中的有成分进入水肿因而发生,原有慢性功能不全的患者,如二尖瓣狭窄,其毛细管壁和基底膜增厚,当量增加而狭窄的二尖瓣不能通畅地将流灌注至左室时,左房及环压力就上升,当毛细管静水压大于4.6~5.3kPa(35~40mmHg)时,才发生水肿,此类患者毛细管静水压突然升高多因一时性的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异位动过速,如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房纤颤的发生,使房丧失了挤压液通过二尖瓣的收缩力量,加以率过快舒张期短都不利于液流过狭窄的二尖瓣,当毛细管压上升超过临界点,便发生水肿二尖瓣狭窄在老年人较少见。

急性衰竭时,心血管系统的流动力改变包括:

①左室顺应性降低,室压变化率(dp/dt)降低,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单纯二尖瓣狭窄例外)。

②左房压(LAP)和容量增加。

毛细管压或压增高。

,严重时急性水肿

⑤外周管阻力(SVR)增加。

管阻力(PVR)增加。

率加速。

心脏每搏量(SV),量(CO),心脏指数(CI)皆降低。

动脉压先升高后下降。

耗氧量增加。

症状

律失常 梗死 利尿 翼扇动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舒张期奔马律 昏迷 昏睡

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急性衰竭最常见的和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觉呼吸困难,同时有呼吸费力和短促,外观可见胸部呼吸动作过度,频率加快及翼扇动等表现。

(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急性左衰的早期表现,多数是患者在夜间熟睡1~2h后,因胸闷气短而突然惊醒,需立即坐起,并有频繁咳嗽喘鸣,咳出沫样,采取坐位后,一般数分钟后可逐渐缓解,否则,可呈心脏哮喘持续状态,发展成为急性水肿,其发生机制:

①患者平卧后,使静心血量增多,超过了左负荷的限度,加重了

②卧位后,体静压降低,周围皮下水肿液被逐渐吸收,使量增多,亦加重了

③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一面使冠状动脉收缩,量减少,影响收缩力,使室排量减少,故加重;另一面使气管平滑收缩,加重了通气障碍,使缺氧增加,严重影响功能。

④平卧时,膈肌上升,活量减少,加重了缺氧。

(2)端坐呼吸:患者平卧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常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能减轻或缓解,称为端坐呼吸,严重时,患者必须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两足下垂,上身前倾,双手紧握床或椅子边缘,以助呼吸,减轻症状,发生机制要是液在体的重新分布。

容量的影响;卧位时,原来在下肢及小静液由于体位的改变,更多地回流到心脏环,可使容量增加数百毫升,而坐位时,上半身的液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转移至腔及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

活量的变化:卧位时,由于膈肌抬高,活量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5%),而端坐位时,活量较卧时增加10%~30%。

(3)急性水肿呼吸困难:老年人源性水肿是由于毛细管滤过压急剧,而且持续增高及毛细管膜的损伤的结果,其呼吸困难是因:

间质水肿毛细液体大量外渗而不能被淋巴组织所吸收,液体首先外渗到间质,使受挤压,体难以弥毛细管,缩小了体交换的有效面积,导致低氧血症,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间质的液体还可以压迫细气管,使呼吸困难加重,发出有如哮喘的哮鸣音,称为源性哮喘。

水肿:在间质水肿期如未采取应急措施,病情可进一步发展,液体外渗到,使充满含有浆蛋白质的渗出液,由于呼吸搅动而沫,加之细气管黏膜肿胀,故可及细气管的阻塞,严重地影响体交换,加重低氧血症液体还使其表面张力降低,顺应性进一步减低,组织的弹性阻力加大,通过神经反射使呼吸频率加快,为协助与吸,呼吸必须增加工作量,用力呼吸,结果导致耗氧量增多,进一步加重缺氧,使患者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

2.咳嗽

在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时,一般仅有平卧时咳嗽,同时咳出,坐起后可缓解,在急性水肿期,咳嗽频繁,咳出白色红色,发作严重者可见大量稀薄沫状液体从涌出,这是由于严重时,浆和红细胞渗入间质及所致。

3.发绀

急性左衰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发绀,多先于耳垂及四肢末端,急性水肿时多有末梢性发绀,这是由于时,间质及水肿,影响了体交换血红蛋白氧不足,中还原血红蛋白增高所致。

4.陈-施呼吸

潮式呼吸,呼吸有规律性改变,由停止逐渐加深加快,到达峰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直至再停止,多见于急性水肿,提示预后不良,这是由于急性衰竭时,室排量减少,使不足,缺氧,而使呼吸中枢的敏感性降低,在呼吸减弱减慢后,中二氧化碳储备到一定浓度,能兴奋呼吸中枢,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待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呼吸中枢又转入抑制状态,呼吸又减弱减慢以致停止。

5.志状态

急性衰竭时由于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使患者非常痛苦,患者端坐位呈现烦躁不安,表情极度焦急,面色灰白,由于缺氧状态的应急反应,患者可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持续时间较长,则可因严重缺氧和输出量锐减,导致压下降,搏细弱,志由清醒转向意识模糊昏睡状态,最终昏迷,发生源性休克而死亡。

6.体征

面色青灰发绀端坐呼吸,四肢冷,细弱,可有交替界向左或左下扩大,率增快,尖部S1低钝,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律失常,特舒张期奔马律的出现,是急性衰竭重要的体现,它的出现是由于左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左室舒张压增高,房压增高,使左室快速充盈期受阻所致,在早期压可能增高,但这种反应持续时间不长,由于泵功能严重不足,患者呈压,或压完全不能测到,两可闻及水泡音及哮鸣音,急性水肿成时,两满布水泡音,哮鸣音及如沸水样的咕噜音,若啰音仅局限于单侧,特是局限于左侧者,应警惕是否由栓塞起。

7.休克

是急性水肿的终末期表现,表现为压下降或压测不到,对升压药物反应迟钝,直到不能维持,四肢冷,尿量极少或无尿意识模糊,呼吸加快,此时啰音可减少,但预后更加凶险,这是由于泵功能均不足,有效量减少,回心血量也减少所致,最终律及呼吸均严重紊乱,濒于死亡。

输出量的不同,临床上将急性水肿分为2型:

Ⅰ型:高输出量性水肿,临床上较多见,临床特点是压常高于发病前,并有环加速,输出量增多,动脉压及毛细管压显著升高等表现,此类患者多见于压性心脏病,湿性或退性瓣膜病(动脉瓣或二尖瓣不全),梅毒心脏病,输输液过多过快等起的急性水肿,此时,患者的输出量增高是相对的,实际上比发病前有所降低,只是较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输出量为高。

Ⅱ型:低输出量性水肿,临床特点是压不变或降低,输出量减少,搏细速,动脉压升高等,此型患者见于急性广泛梗死,弥漫性炎,湿心脏瓣膜病(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动脉瓣狭窄)起的水肿

上述分型对急性水肿的临床治疗抢救有重要指导意义,Ⅰ型急性水肿采用减轻前负荷的治疗措施有效,如管扩张,快速利尿,止结扎四肢等,Ⅱ型急性水肿采用上述法治疗可有暂时效果,但易压甚至发生休克

并发症

要并发休克,严重律失常,功能衰竭等。

检查

1.动脉分析

急性衰竭时,动脉氧分压(PaO2)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急性水肿时,当发生间质水肿期,因氧液中的弥漫障碍,使PaO2下降,发生低氧血症;进一步发展为水肿期,除低氧血症更明显外,还常因通气功能障碍而伴发高碳酸血症,以及因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而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一般PaO2的正常值:60岁以下者多在10.6kPa(mmHg)以上,超过60岁的患者PaO2值可由80减去实际年龄与60的差,即{80-(患者年龄-60)}来估算,临床上简便易,依照PaO2水平的高低,通常将7.98~10.6kPa(60~80mmHg),5.32~7.98kPa(40~60mmHg)及5.32kPa(40mmHg)以下者分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低氧血症

2.流动力检查

使用Swan-Garz气囊流向导管,在床边监测患者的毛细管楔嵌压(PCWP)及心脏指数(CI)是急性衰竭最有价值的诊断法,正常:PCWP为0.8~1.6kPa(6~12mmHg),CI为2.5~4.2L/(min·m2),当PCWP>2.4kPa(18mmHg),CI正常,提示;PCWP为3.3~4.6kPa(25~35mmHg),CI为2.02~2.5L/(min·m2),提示水肿;PCWP>2.4kPa(18mmHg),CI<2.0L/(min·m2),提示源性休克预后不良。

1.胸部X线检查

对急性衰竭的诊断颇有价值。

间质性水肿的X线特征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尖更为明显;野透亮度减低,并有密度不均的斑水或网状阴影;门阴影扩大,轮廓模糊;可见Kerley A线和B线,常位于间隙或小间隙,水肿时,边界不清的云雾状阴影由门向周围扩展,典型者大阴影自门向外呈蝴蝶状分布,野可见大云雾状,大结,小阴影,小结及粟粒状,边缘模糊。

据X线上水肿的严重程度,Kigler等将其分3度:

①轻度:门与管淤并出现间质性水肿所致的纹理模糊或Kerley B线。

②中度:出现水肿所致的小状致密阴影,并估计致密阴影总面积超过各野总面积的1/2。

③重度:出现水肿所致的大绒毛状致密阴影,其总面积超过野的1/2。

2.电图检查

有原基础心脏病的表现,以及有助于了解有无律失常,急性等表现。

3.超声动图

室舒张末径增大,室壁运动幅度极度减弱,左室射分数明显降低及基础心脏病的表现等。

诊断

诊断标准

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助检查对急性衰竭即可做出诊断。

1.有起急性衰竭的心脏病基础,如患者既往有冠病,急性梗死,压病,老年瓣膜病等病史。

2.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及咳大量白色红色率增快,有奔马律,两满布水泡音及喘鸣音。

3.X线检查显示气管管影增粗,可见kerleyB线,水肿时有两侧门附近云雾状蝶翼状阴影。

4.PVWP>4.0kPa(30mmHg)。

诊断

1.气管性哮喘。

2.气管气管肺癌

癌肿可气管气管狭窄,如伴有继发性感染时,可有气急咳嗽症状,应与急性衰竭相鉴,癌肿患者的病史多较短,气急无明显的发作性,哮鸣音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呼时较明显,无心脏病的病史及体征,X线可发现部癌肿征象。

3.慢性气管炎并发

是老年人较常见的患者并感染时,气喘加重哮鸣音增多,但一般病情较长,气急呈进性加重,量多,黏液状,无夜间阵发性发作的特点,典型的肿体征,虽有右室增大,但无左室增大及病理性杂音,X线检查有肿征象及纹理粗乱等。

4.老年,衰弱肥胖及严重贫血等,可产生劳力性呼吸困难,但无急性衰竭的其他征象,慢性病所致的功能不全,亦可有呼吸困难,但有慢性气管胸廓疾病的既往史,有肿体征,心脏增大以左室为发绀呼吸困难重,如进分析及功能检测,则更有利于鉴,但应注意对老年患者可同时并存功能不全,慢性症伴发冠病的患者并非少见,这时如不易排除急性左竭时,治疗上宜予以兼顾。

治疗

(一)治疗  

急性衰竭时的缺氧和高度呼吸困难是致命的威胁,发病急、病情重,需要刻不容缓地进急救。其治疗原则是迅速纠正缺氧及代谢紊乱;降低升高的毛细管静水压;增加左室搏量和消除患者的焦虑;去除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且这些措施必须同时施。  

1.体位

允许患者采取最舒适的体位,通常为端坐位,两腿下垂,可使静回流减少,容量降低约25%,还可改善活量。2.氧疗

急性衰竭的患者存在严重缺氧,故积极纠正缺氧,阻断恶性环是治疗的首要环。一旦发生急性衰竭时要立即给予氧吸入以改善缺氧状态。  

(1)导管吸氧:是最常用的给氧法,适用于轻中度缺氧者。一般需较高的氧流量4~6L/min,需加用除。因严重水肿患者的气管含有大量液体,当液体表面张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受流冲击可成大量沫,沫妨碍通气体交换,能加重缺氧。所以可于吸氧的湿化器加入50%的以降低沫表面张力。使之破裂变为液体而易咳出,减轻呼吸道阻力,改善通气与换。还可用二甲硅油消雾化吸入,连续40~60次,一般5min起效,15~30min作用最大,必要时可反复使用。  

(2)面罩吸氧:普通面罩给氧时,吸入浓度与导管法相似。此种法可提高氧浓度,多适用于昏睡的患者,但有的患者在志清醒时不能接受气管插管,可给予面罩吸氧。  

(3)加压给氧:适用于志不清的患者。如采用Venturi面罩加压给氧,则能提高吸入氧的浓度达95%以上。并可依据PaO2高低而使用不同浓度的氧。严重水肿患者面罩连续正压给氧能在早期改善患者因缺氧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减少气插管和呼吸机助呼吸的病例数,但此法患者常有不适,仅限于较短时间应用。  

(4)机械正压呼吸给氧:一般选用正压在2.9kPa(30cmH2O)以下。在应用呼吸机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氧及二氧化碳分压,pH值与压,及时调整给氧量,氧浓度及压力。  

(5)膜:近年来国始应用薄膜氧器(即膜)治疗急性水肿,据报道,部分用其他法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应用本法可获成功。近年来也有采用高频通气抢救急性水肿取得了较好疗效,此法可增加输出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氧法。  

3.药物治疗  

(1)吗啡吗啡是治疗急性左水肿的最有效的药物。其要机制:

①通过抑制中枢交感神经,反射性降低周围管张力,扩张周围容量管,减少静心血量,降低环压力,从而降低了过高的左房压及左室舒张末压,使心脏前负荷减低;同时还扩张动脉,减轻后负荷,有利于改善功能。

②镇静作用,可减轻或消除焦虑烦躁,降低机体氧耗量,其镇痛作用对急性梗死患者有利。

③抑制呼吸和反射,从而减轻患者的呼吸窘迫,减少呼吸做功,使耗氧量下降。直接松弛气管平滑,改善通气。急性衰竭的患者往往存在外周管收缩情况,皮下或注射后,吸收情况无法预测,现多张静给药。3~5mg/次静缓慢注射,必要时间隔15min重复1次,共2~3次;老年人急性水肿时,可将吗啡溶于生理盐水10ml,先静推2~3mg,20min后酌情重复比较安全。吗啡要副作用是压及呼吸抑制。伴有志不清、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疾患、呼吸衰竭功能衰竭、休克用;年老、体弱者慎用。如伴有动过缓,可与阿托品用以增加率,扩张气管及减少恶心呕吐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者,注射后易尿路梗阻及尿潴留;吗啡注射过快,过多可致呼吸抑制压下降,应备有吗啡拮抗——烯丙吗啡或钠洛酮。无吗啡或不能耐受者可用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注射。  

(2)快速利尿:可选用高效利尿。如呋塞米(速尿)不仅可以利尿,而且在发挥利尿作用之前可通过扩张周围静增加流量,减少回心血量,迅速降低毛细管压和室充盈压,并改善缓解症状。静注5min利尿,30~60min达高峰,作用持续约2h。一般用量:呋塞米(速尿)20~80mg静注射。但要注意,对于慢性充衰,心脏明显增大及容量增加患者起的急性水肿,即Ⅰ型水肿,用快速利尿后,疗效迅速而显著。而对于心脏无明显扩大及容量无明显增加的Ⅱ型水肿,如急性梗死所致急性水肿,应用快速利尿虽然暂时有效,但也可以压、休克等不良反应,特是对于已有容量不足或联应用管扩张的老年人,更应谨慎应用此药。必要亦可与多巴胺用。伴有低容量或休克或PCWP<2~2.4kPa(15~18mmHg)者用。另外,在利尿过程中,应注意补钾,除常用的氯化钾外,还可静滴注或门冬氨酸钾镁,最要的是在于钾、镁离子兼补,有助于防止律失常。  

(3)管扩张:对急性衰竭患者应用管扩张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室需氧量,改善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从而使急性衰竭得以缓解。  

硝酸甘油要扩张静,减轻心脏前负荷。较大量时可同时降低后负荷。同时还有扩冠,改善,增加脏对利尿的反应,特适用于严重呼吸困难,PCWP显著升高而排出量与压正常或接近正常者。一般下含服硝酸甘油0.6~1.2mg,2min起效,8min时作用最强,持续作用约15~30min。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下含服大量硝酸甘油对抢救急性衰竭疗效是确定的。每次2~2.4mg,每隔5min给药1次,连续5~7次为1疗程。如疗效不佳,在压无明显下降时,可连续重复1~2个疗程。此法起效迅速,使用便。临床上静滴注硝酸甘油比较常见。由于它的药效个体差异很大,一般老年人急性衰竭时先以10µg/min始,在压监测下逐渐增加量,每5分钟递增5~10µg/min直至急性衰竭症状缓解或收缩压降至12.0~13.3kPa(90~100mmHg)或达到最大量200µg/min为止。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至停用,突然中止静滴可能症状反跳。  

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药,以阻滞动脉要降低后负荷。同时还有直接松弛管平滑、释放尚存的去甲上腺素作用。静点一般从0.1mg/min始,5min显效,因此每隔5min逐渐增加量,最大不超过2mg/min,通常0.3mg/min即可取得较明显的功能改善。紧急情况应用时,可用5~10mg溶于5%之糖液20~40ml缓慢静注。要副作用是压和致动过速,近年来已很少采用。用此药时,要对压、率连续监测,使动脉收缩压保持在12~14kPa(90~105mmHg)以上,勿使压过低,以免影响冠状动脉流灌注,必要时与多巴胺用。如有条件,应插放导管,对流动力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硝普钠用量,最好使IVEDP维持在稍高于正常水平(15~18mmHg),使左室发挥最大的泵功能,此药应用时只能用5%葡萄糖液稀释,不能用其他液体作稀释。该药对光敏感,输液时应避光,用黑纸包裹输液瓶及输液管,以免变质失效。在静点前临时配制,超过6~8h废弃另配,有效量维持至病情稳定,以后逐渐减量、停药。突然停药可起反跳。其要的副作用是压,与量有。长期用药可产生氰化物和硫氰酸盐蓄积中毒,出现症状功能欠佳患者应特小心。  

乌拉地尔(压宁定)是选择性α1-受体阻滞药。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左水肿。此药要是通过阻滞外周突触后α1受体扩张动静,以扩张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输出量。同时兴奋中枢5-羟色胺IA受体,降低中枢交感张力,在降低外周管阻力时不起反射性率加快,不增加耗氧量。急性左水肿时,将乌拉地尔12.5~25mg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注,2min推完,必要时在10~15min后可重复应用。静滴注一般在2~12µg/(kg·min),10~30min症状可缓解。可据病情调整用药量和速度,待症状缓解后继续用药4~7天。近来很多研究报道:静滴注乌拉地尔急性梗死所致的急性水肿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流动力效应。此药可降低动脉压、毛楔压,减轻水肿,改善功能,是治疗老年人急性衰竭的安全、有效的药物。用药时应注意监测压变化,对无压病的患者,收缩压不少于12kPa(90mmHg),舒张压不小于8kPa(60mmHg),必要时可与多己胺用。静滴注时应从小据病情调整量,停药时要逐渐减量。  

(4)增加收缩力的药物:  

洋地黄:近年来由于快速利尿药与管扩张药的广泛应用,洋地黄在抢救急性衰竭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要适用于左室负荷过重起的衰竭及快速室上性律失常所致的衰。如压性心脏病、严重二尖瓣狭窄并快速房纤颤或室上性动过速所导致的急性左衰。若近期用过洋地黄,并非洋地黄中毒所致衰,仍可应用洋地黄,但应酌情减量,用前应做电图确认律特征。如率不快(<100次/min),可给予毒毛苷K(毒毛旋花子甙K),首0.125~0.25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注(5~10min),必要时可在1h以后再给0.125~0.25mg,24h总量不应超过0.5mg。洋地黄类制病单纯二尖瓣狭窄所致急性左衰,若为窦性律者应用。因缺心脏病和扩张型肌病起的急性衰竭,洋地黄应慎用。特是在急性梗死的最初24~48h组织不能对洋地黄发生反应,正常的环中的儿茶酚胺刺激下,收缩力已达到最大限度,用洋地黄也不能进一步增加收缩力。同时洋地黄可能会促发律失常,尤其是同时有低钾血症时更易发生。静快速应用洋地黄药物,有时也会起外周和冠状动脉收缩,因此急性梗死早期应尽量避免应用洋地黄。  

茶碱:可缓解气管,增加活量,减轻呼吸困难。同时可兴奋,增加收缩力,扩张周围管,增加流量,降低动脉毛细管楔压。另外还有轻度利尿作用。总之,茶碱具有强利尿、扩管及平喘等作用,有利于急性左衰的缓解。当气管哮喘与源性哮喘难以区时,使用茶碱最为适宜。通常用0.25g溶于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注射于。10min注完,然后以1.5µg/(kg·min)的速度静滴注。茶碱在体降解因人而异,变化较大。应用时注意伴休克的急性左衰患者用。静注及静滴时速度不能过快,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严重的休克及致命性律失常。用药初始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变化,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老年人功能不良者量要小,对二尖瓣狭窄起的急性左衰亦应慎用。其要副作用是头痛心悸胸痛压。  

儿茶酚胺类:常用为多巴胺、多己酚丁胺,二者都有增加收缩力的作用。要是通过兴奋多巴胺受体及兴奋β和α上腺素能受体起作用。多巴胺量不同而作用各异。小量[0.5~2µg/(kg·min)]时,兴奋多巴胺受体,选择性扩张动脉肠系膜动脉冠状动脉动脉,甚至在正性收缩效应显示之前就产生利尿作用。中等量[2.0~5.0µg/(kg·min)]兴奋β1受体,增加收缩力和输出量,扩张周围管,而不使衰竭的心脏率进一步增快。大量[(5~20µg/(kg·min)]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上腺?兀?朔?α受体而起全部管床的动静收缩。使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室充盈压进一步升高,冠流量下降,率加快使缺氧。适量多巴胺心脏具有正性力作用,增加输出量。常用量为2~5µg/(kg·min)静滴注。多巴酚丁胺对低输出量的衰有量依赖性正性力作用。对周围管及率有双向作用。低量轻微激动α受体,管轻微收缩,率并不加快,其分界点是10~16µg/(kg·min),大多数衰患者给予小多巴酚丁胺使环阻力下降,其与正性力作用增加输出量,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有多巴酚丁胺是短程正性力药物,半衰期2~3min,10~15min可得到稳态药浓度。常用量为2.5~10µg/(kg·min),严重衰可静滴注10µg/(kg·min)。

磷酸二酯酶抑制:其代表药氨力农(氨利酮,氨联吡啶酮)与米力农(米利酮,甲腈吡啶酮),有显著正性力及扩管作用,能选择性抑制降解cAMF的磷酸二酯酶同工酶Ⅲ,使收缩力增强,还可通过激活平滑膜上的Ca2+,Mg2+,ATP酶,抑制Ca2+进入细胞而使管扩张。氨力农(氨利酮)常用量为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注射(0.75mg/kg)。继以100mg加入5%葡萄250ml中静滴注[5~10µg/(kg·min)]6~8h。米力农(米利酮)常用量为2mg加入生理盐水20ml,10min缓慢静注射(50µg/kg),继以20µg/min静滴注24~48h。此类药物最大缺点是致律失常作用。不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前仅用于对洋地黄利尿或扩管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5)改善代谢药物:急性衰竭时细胞能量产生和利用均出现障碍,处于“能量饥饿状态”,特是老年人在急性衰竭时,其细胞线粒体ATP酶活性降低更为明显,导致收缩力下降。同时,室的高容量负荷,使冠状动脉流量减少,加重,使细胞膜损伤,大量Ca2+流破坏了线粒体ATP酶?姆从?肪常??TP酶活性更低,衰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急性衰竭治疗中应用改善细胞代谢的药物十分重要。常用的药有: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FDP):是具有调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的作用,能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用法:5~10g快速静滴注,1~2次/d,10~14天为1个疗程。护通:要活性成分是磷酸酸,它能在细胞生成ATP,提供了各种细胞,特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同时还能稳定细胞膜。临床实践实了护通能够降低环系统的流动力负荷,改善功能。常用于急性梗死所导致的急性衰竭。用法:1~2g静滴注,2次/d,7~10天为1个疗程。  

(6)激素:常用的为地塞米松。具有降低毛细管通透性,改善代谢降低外周管阻力,减少回心血量,促进利尿的作用。常用量为10~20mg加入液体静滴或静注。  

4.减少静回流

除接受静输液的肢体外。可用橡皮管止带或充式袖带结扎其余三肢的近端,加压的压力相当于平均动脉压。每隔15~2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5min,的是为减少静回流,减轻心脏前负荷。此法前已很少用,但在病情危急,而其他治疗措施不能马上实施时可一试,以赢得宝贵时间,但有严重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者用。  

法已很少用,积极治疗20~30min后症状无缓解且加重者,可考虑放300~500ml,尤其是大量快速输液或输所致的急性水肿压或贫血用。  

5.病因及诱因治疗

对急性左衰患者,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对原发病因及诱发因素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它直接系到整个治疗的成功与失败。如急性梗死的患者,要采取改善供氧减少耗氧量,管重建及缩小梗死面积的治疗。快速性律失常,应进律失常治疗,若药物无效时,而又非洋地黄中毒所致,应迅速电击复律。缓慢律失常可予临时起搏。压病起者要迅速降压,首选硝普钠。输、输液起者,要应用快速利尿管扩张。总之,老年人急性衰竭病因复杂诱因多,治疗上矛盾较大,只有全面准确地诊断,积极慎重地治疗,才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二)预后  

20世纪50年代老年衰3年病死率在80%以上,其中大部分在2年死亡。最近资料表明男、女性老年衰2年病死率分为37%和38%,6年分为82%和61%。虽然随着治疗措施的进步,预后也有所改善,但老年衰病死率仍比中青年患者高4~8倍,85岁以上男性较75~84岁高3倍,而女性则高4倍,高龄者预后最差。抗衰治疗不会延长慢性严重衰患者的生存期,但可提高生存质量。治疗老年衰的最终的是改善生存质量而不是延长生存期。

护理

1、力衰竭病人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2、候转冷时要注意加强室保暖措施,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发作诱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阿巴卡韦

下一篇 齐多夫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