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营养不良

养不良是一个描述健康状况的用语,由不适当或不足饮食所造成。通常指的是起因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养素所造成的养不足,但也可能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的摄入特定的养素而造成的养过剩。如果不能长期摄取由适当数量、种类或质量的养素所构成的健康饮食,个体将养不良。长期的养不良可能导致饥饿死亡。因为缺乏充足的养素以维护健康身体功能,养不良常发生在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不适当的......
目录

病因

1.喂养不当

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2.饮食习惯不良

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3.疾病因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养不良,宫感染,孕母疾病或养低下,胎盘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养不足和宫生长阻滞,为婴儿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重度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常有两种典型症状。一种为消瘦型,由于热能严重不足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水肿型,由蛋白质严重缺乏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皮肤干萎缩,角化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有腹泻水样便。也有混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养素缺乏的表现。

1.体格测量

体格测量是评估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前国际上对评价养不良的测量指标有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养不良。

(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养不良。

2.养不良诊断标准

(1)病史有较长期的膳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体重史。

(2)分型表现能量养不良者以消瘦为特征,蛋白质养不良者以水肿为特征,既有体重明显下降又有水肿者为混型。

(3)临床分为三度Ⅰ度体重减低15%~25%,部皮褶厚度为0.8cm~0.4cm;Ⅱ度体重减低25%~40%,部皮褶厚度<0.4cm;Ⅲ度体重减低>40%,部皮褶消失。

(4)并症贫血维生素A、B族和C缺乏及锌缺乏;重者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脏器和免疫功能紊乱。

检查

养不良是由于热量或蛋白质不足而致的慢性养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期。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养不良发病率已显著下降。前所见养不良多为婴儿期喂养法不当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较轻。

糖和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感,甲状腺素结前白蛋白,浆铜蓝蛋白均减低,碱性磷酸酶下降。

诊断

应掌握小儿的膳食摄入情况,饮食习惯,进膳食调查以评价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情况,有无影响消化、吸收、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并了解家的一般状况,家属的生长模式、家长的身高、体重和对孩子的程度。

治疗

1.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消耗性疾病如结核和疾病。向家长宣传科喂养知识,鼓励母乳喂养,适当添加食,及时断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

2.急救期的治疗

(1)抗感染养不良和感染的系密不可分,最常见的是患肠道、呼吸和/或皮肤感染,血症也很多见。均需要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2)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养不良的急救治疗中,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处理是特重要,尤其在腹泻养不良的小儿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液体的进入量以防发生力衰竭。②调整和维持体电解质平衡:养不良儿常严重缺钾,在尿量排出正常时,可给钾6~8mmol/(kg·d),至少维持5天。同时也有钙、镁、锌和磷的缺乏,如不及时处理,当给予高热能,高张性的肠道外养液时还会进一步恶化。

(3)养支持在液体和电解质不平衡纠正后,养不良的治疗取决于肠道吸收功能的损害程度,如果肠道吸收功能不良,可以据需要采用中养或外周静养,前者保留时间长,输入的养液浓度较高,而后者不能超过5天。肠道外养液的成分和量应以维持儿童的液体需要为基础,一般100ml/(kg·d)。蛋白质一般2g/(kg·d)。脂肪是热能的要来源,可提供总热能的60%。在应用肠道外静养时,应监测葡萄糖,每6小时一次,以防高糖症发生。每周应随访功能。

3.恢复期治疗

(1)提供足量的热能和蛋白质在计算热能和蛋白质需要时,应相应年龄的平均体重(或P50)计算,而不是小儿的实际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能和蛋白质再乘以理想体重即为每天的摄入量。

(2)食物的选择选择适患儿消化能力和符养需要的食物,尽可能选择高蛋白高热能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动物蛋白质如蛋、、肉、禽和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

(3)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的功能药物治疗:给予各种消化酶蛋白酶、胰酶以助消化。适当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苯丙酸诺龙,可促进机体蛋白质成,增进食欲,但在用药期间应供应足够的热能和蛋白质。

4.并发症治疗

(1)尤其在消瘦型多见,一般在入院采完后即可静注505葡萄糖10ml,予以治疗,以后在补液中可采用5%~10%的葡萄糖液。

(2)低体温严重消瘦型伴低体温死亡率高,要由于热能不足起。应注意环境温度(30~33℃),并用热水袋或其他法保温(注意烫伤),同时监测体温,如需要可15分钟一次。

(3)贫血严重贫血如Hb<40g/L可输消瘦型一般为10~20ml/kg,浮肿型除因贫血出现虚脱衰外一般不输。轻、中度贫血可用治疗,2~3mg/(kg·d),持续3个月。

5.饮食疗

(1)强调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养比较全面,但要注意让乳母摄取充足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可从婴儿出生后1~2周始,每日给服维生素D500~1000国际单位,连续服用至2~3岁。

(2)及时给婴幼儿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助食品蛋黄泥、鱼肝油皮、菜末、果汁、米汤等。1岁以上的幼儿,应全面提高饮食质量,每天固定摄食牛奶、鸡蛋、豆腐、绿蔬菜、食糖以及食。

(3)易消化食物宜多吃米粥、牛奶鸡肉肉、鸡肝山楂、鳗、鹌鹑、银鱼之类食物。饮食要软、烂、细,以利消化吸收。

(4)忌食①为了预防养不良的发生,幼儿要少吃豆类、生、玉米等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②忌食、炸、熏、烤和肥腻、过甜的食物。③还要少用芝麻、芝麻油、葱、姜和各种香浓郁的调味料。

预防

1.加强养指导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无母乳者,应补以含优质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浆、肉等),防止单纯以淀粉类食品、炼乳或麦乳喂养。较大儿童应注意食物成分的正确搭配,适当供应肉、蛋、豆制品,补充足够的蔬菜。

2.积极防治疾病

预防传染病,消除病灶,矫治先天畸等。

3.良好习惯

重视体格锻炼,纠正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饮食定时,保充足睡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叶酸缺乏症

下一篇 氟罗沙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