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加替沙星

加替沙星为8-甲氧氟喹诺酮类外消旋化物,体外具有应谱的抗革兰氏阴性和阳性微生物的活性,其R-和S-对映体抗菌活性相同。本品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从而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中文称:加替沙星 中文:1-环丙基-6-氟-1,4-二氢-8-甲氧基-7-(3-甲基-1-哌嗪基)-4-氧代-3-喹啉羧酸 英文称:Gatifloxacin 英文:1-c......
目录

简介

  中文称:加替沙星

  中文:1-环丙基-6-氟-1,4-二氢-8-甲氧基-7-(3-甲基-1-哌嗪基)-4-氧代-3-喹啉羧酸

  英文称:Gatifloxacin

  英文:1-cyclopropyl-6-fluoro-1,4-dihydro-8-methoxy-7-(3-methyl-1-piperazinyl)-4-oxo-3-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1-cyclopropyl-6-fluoro-8-methoxy-7-(3-methylpiperazin-1-yl)-4-oxo-1,4-dihydr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CAS号:112811-59-3

  分子式:C19H22FN3O4

  分子量:375.3941

  密度:1.386g/cm3

  沸点:607.8°C at 760 mmHg

  闪点:321.4°C

  汽压:1.26E-15mmHg at 25°C

  性状:为微黄色结晶性粉末

  贮法:避光、密,凉暗处保存

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和临使用结果均表明,对以下微生物的大多数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1、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葡萄球菌(仅限于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的菌株)。

  2、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流感和副流感嗜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奇异变杆菌。

  3、其他微生物:肺炎衣原体、嗜性军团杆菌、肺炎支原体。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Ames试验中本品对多种菌株无致突变作用,但是体外对沙门氏菌株TA102的有致突变作用。中国仓V79细胞的基因突变和中国仓CHL/IU细胞的遗传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类似的结果在其它喹诺酮类的药物也可见,这可能是由高浓度下本品对真核生物的II型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所致。本品和静给药的小微核试验、大给药的细胞遗传试验、大给药的DNA修复试验结果均为阴生。

生殖毒性

  大给予量高达200mg/kg(以每天全身暴量(AUC)计,与人最大推荐量等效),对大生育力和生殖无不良反应。大和家兔量分150mg/kg和50mg/kg(以AUC计,约为人最大推荐量的0.7和1.9倍),未见有致畸胎作用。但是,大器官成期,或静给予量分达200mg/kg和60mg/kg可胎儿骼畸或静给予量分≥150mg/kg和≥30mg/kg时,可胎儿化延迟,包括出现波肋骨。提示在此量下,有轻度的胎儿毒性。此毒性在其它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见。

  大妊娠后期最初阶段给药量达200mg/kg,并持续给药至哺乳期,可见后期的植入后胚胎丢失增加和新生儿和围生期的死亡率升高。这些发现也提示了本品的胎儿毒性。

  由于尚无列在怀孕妇女进的充分和严格的研究,所以怀孕期间,只有在本品对母亲的潜在临利益大于对胎儿的危害时才能使用本品。本品可从大乳汁中分泌,但是尚不知是否可从人乳中分泌。由于许多药物可从人乳中分泌,所以哺育期妇女应慎用。

  加替沙星在受孕大致畸敏感期(受孕第6—15天)服给药,量分为192、96、48mg/kg。试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使高量组孕体重增长减慢,活胎数减少,死胎增多:使高、中、低量组胎体重减轻,吸收胎增加,发育迟缓,但外观、骼及脏检查未见加替沙星对胎有明显的致畸胎作用。

致癌性

  B6C3F1小掺食给药18月,雌、雄动物量分为90mg/kg和81mg/kg【以每天全身暴量(AUC)计,约为人最大推荐量的0.13和0.18倍】;Fischer344大掺食给药2年,雌、雄动物量分为139mg/kg和47mg/kg(以AUC计,约为人最大推荐量的0.18和0.36倍),结果均未提示本品有促进肿生长的作用,但是雄性动物当量达100mg/kg(以AUC计,约为人最大推荐量的0.74倍)时,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加巨粒细胞淋巴(LGL)病的发生率,这种增加稍高于已有历史性对照的范围,但是并不能认为雄性动物高量下的这些发现会影响到本品临用药的安全性。

  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流感嗜杆菌、副嗜沫嗜杆菌、肺炎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奇异变相菌。

  其他微生物:肺炎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

  加替沙星对抗下列微生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为小于2μg/ml(对肺炎链球菌为1μg/ml),但加替沙星临床感染的治疗中的安全和有效性还尚未可知:

  革兰氏阳性菌:腐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链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鲁氏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菌、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奥克西托克伯杆菌、摩氏摩菌。

  厌氧菌:消化链球菌属

  毒理作用

急性毒性

  加替沙星给药的LD50为1646.84mg/kg(其95%可信限为1418.85-1911.47mg/kg),大的LD50为1849.71mg/kg(其95%可信限为1592.92-2147.89mg/kg)。

长期毒性

  加替沙星及Beagle犬灌服13周,生、化、尿、粪常规等均正常,唯高量组出现细胞脂肪变性,但可恢复。

遗传毒性

  采用培养的中国仓细胞(CHL)进的染色体畸变试验中,在代谢活化和非活化条件下,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均低于5%,说明加替沙星未使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加。

药代动力学

  据文献报告,加替沙星服吸收良好,且不受饮食因素影响,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6%,药物浓度在服用1-2小时后达峰。

  在临床推荐量范围加替沙星药峰浓度(Cmax)和药时线下面积随量成比例增加。服本品200mg至800mg连续14天,加替沙星的药动呈线性的非时间信赖性。每天一次连续用药,在第三天服或注射日常量后即可达到稳态药浓度。每日1次,每次400mg,其平均稳态峰浓度和谷浓度为:服4mg/L和0.4mg/L。

分布

  加替沙星清蛋白结率为20%,与浓度无加替沙星在唾液中的浓度与其在浆中大致相等。加替沙星广泛地分布在许多组织和液体中,在靶组织中的浓度较清高(表1)。

  加替沙星无酶诱导作用,不改变自身和其他用药物的清除代谢。加替沙星在体代谢极低,要以原脏排出。服本品后48小时,药物原在尿中的回收率达70%以上,而其乙二胺和甲基乙二胺代谢物在尿中的浓度不足摄入量的1%,加替沙星平均浆消除半衰期7~14小时。本品服或静注射后,粪便中加替沙星的原药回收率约5%,提示加替沙星也可道和肠道排除。

适用人群

  老年人(≥65岁)男女受试者单服400mg加替沙星后,仅发现老年女性受试者与年轻女性相比有轻微的药代动力差异,老年女性的药峰浓度增加21%,线下面积增加32%。这种差异要是由于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减退,应功能情况,决定用量。

  中度功能不全病人,一次服400mg加替沙星药峰浓度和线下面积值较正常功能受试者分轻度增高32%和23%。由于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因此在这类病人中,药峰浓度轻微增高,并不降低加替沙星的疗效。故该类患者使用本品无须调整量。尚无重度损害病人中加替沙星的药代动力资料。

  不同程度功能不全者单次服400mg加替沙星,随功能下降的程度不同加替沙星的表观总清除率(CI/F)相应降低,线下面积(AUC)相应增加。中度功能不全(酐清除率30~40ml/min)病人加替沙星清除率减少57%,重度(酐清除率<30ml/min)病人则减少77%。与功能正常受试者相比,中度功能不全者的加替沙星的全身暴量增加2倍,重度功能不全者增加4倍。平均峰浓度略有增高。建议酐清除率<40ml/min,包括需要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者,加替沙星减量使用。

  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每天服本品400mg,连续10天,药代动力参数,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葡萄糖体稳定性试验(空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测定)与健康人相似。首注射或加替沙星后,胰岛素一过性轻度增加和糖降低。优降糖治疗已控制病情的糖尿病人多次服本品,虽服药后胰岛素浓度降低,但无糖水平变化。

适应症

  本品要用于由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纯性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男性淋球菌性尿路炎症或直肠感染和女性淋球菌性宫颈感染。

禁忌

  本品用于对加替沙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

  糖尿病患者用。

  【警告】糖异常

  已有报道加替沙星起的糖异常,包括症状糖症和高糖症。这些事件通常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但是,糖症,特是高糖症已在没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中产生。除了糖尿病以外,服用加替沙星时与糖代谢异常相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老年患者、功能不全、影响葡萄糖代谢的并用药(特是降糖用药)。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密切监控糖。如果用加替沙星治疗的任何患者发生糖或者高糖的症状和体征,必须立刻进适当的治疗,并应该停用加替沙星

  已有报道糖的暂时异常,通常包括始治疗3天胰岛素水平升高和糖水平降低,有时导致严重糖症。也已观察到了高糖症,甚至某些病例为严重高糖症。高糖症通常在应用加替沙星第3天后发生。

  在加替沙星上市后,已有报道应用加替沙星治疗的患者中极少数出现严重糖异常。这些异常包括高渗性非酮症高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痉挛和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丧失)。虽然少数导致致死后果,但是如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事件中大多数是可逆的。

药品不良反应

  警惕加替沙星起的糖异常

  加替沙星,为人工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在我国,加替沙星最早于2002年获得批准,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由淋球菌起的性传播疾病。商品包括:莱美清、奥维美、海超、乐派、悦博、罗欣严达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有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报告共2500余例,不良反应表现共计6178例次,其中糖代谢异常表现938例次(占15%),包括高糖、糖、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昏迷昏迷等。

  1988年至2006年5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加替沙星的病例报告共3000多例,要为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注射部位损害等。其中,糖异常报告16例,包括高糖10例(1例出现高渗性非酮症高糖)、糖6例。

  一、典型病例

  糖 患者因急性腺炎、胆囊炎,于2006年3月2日给予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g,静滴注,日2次。在输液时出现腹痛、乏力、全身出汗,伴双下肢端抽搐。测糖2.2mmol/L,给予静滴10% 葡萄糖注射液500ml,症状无明显好转。10分钟再次测糖1.8mol/L,继续静滴葡萄糖,同时停用加替沙星,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高糖 患者因尿路感染,2006年2月11日给予加替沙星注射液0.4g,静滴注,日1次。2月17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难以对答,测糖33.52mmol/L(入院时空糖5.6mmol/L)。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再测空糖7.4mmol/L,症状消失。

  二、高危险人群

  1、糖尿病患者:多见于Ⅱ型糖尿病,一般正在使用降糖药。

  2、功能不全者:加替沙星95%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功能障碍患者对加替沙星的清除下降,因此必须调整量。

  3、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功能呈下降趋势,或存在其他潜在疾病,容易出现糖异常。

  4、并用影响糖的药品:包括降糖药品(如胰岛素、格列本脲)、其他可影响糖的药品(如糖皮质激素)或影响加替沙星代谢的药品(如丙磺舒)等。

  5、国外有损害患者发生糖异常不良反应的报道。

  三、糖异常的特征

  1、加替沙星糖异常的相性较为明确。糖异常包括糖、高糖、甚至高糖高渗性昏迷。可发生在静滴注或加替沙星之后。

  2、糖一般出现在用药早期(如用药后3天),高糖多在用药数天(如3天)后发生。

  3、绝大多数患者在停药治疗后糖都可恢复正常。但严重的高糖或糖事件处理不及时,也可危及生命。

  四、建议

  鉴于加替沙星可导致糖异常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医师加强监护,提高警惕,必要时监测糖。如已出现糖异常不良反应,须及时停药,给予适当的处理,并考虑改用其他药品治疗,同时向相部门报告不良反应。对于糖尿病患者、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并使用降糖药或者影响糖药品的患者应慎用此药,如需用药,应密切监测糖。

  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加替沙星。在治疗时应注意有无糖症状(如多汗、无力、饥饿、头晕心悸烦躁意识模糊、嗜睡等)或高症状(如多尿渴、疲劳、双下肢浮肿等)的发生。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咨询医生。患者如存在糖尿病、功能不全等疾病,或正在使用其他药品,尤其是降糖药,应及时告之处医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