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糖吸收不良主要是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使食物中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影响其吸收,也偶见单糖吸收发生障碍,淀粉酶除新生儿外,罕见缺乏,一般不引起临床问题。
人体经口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乳糖及蔗糖,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淀粉包括直链及支链两种,均为葡萄糖的多聚体,唾液及胰腺中的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使其分解为麦芽糖(含二个分子葡萄糖),麦芽寡精(由几个分子葡萄糖组成)及糊精,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糊精酶(即异麦芽糖酶)可水解糊精分子,麦芽糖酶可进一步水解麦芽糖最终将这些糖均分解成葡萄糖方可被吸收。
乳糖及蔗糖均为双糖,小肠上皮刷状缘中的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及葡萄糖;蔗糖酶可将蔗糖分解为果糖及葡萄糖,葡萄糖及半乳糖可在小肠被主动吸收,吸收迅速,且能逆浓度梯度,但需消耗能量,果糖主要通过载体被吸收,吸收不能逆浓度梯度;而木糖(实验用)只能通过被动扩散而被吸收。
糖在小肠吸收较完全,但仍有一小部分未被吸收的糖进入结肠,可被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杆菌,其次为乳酸杆菌等)分解后,再被吸收。
糖吸收不良的类型: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及继发两类。
1.原发性糖吸收不良 原发性糖吸收不良中,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以及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罕见,除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可在饮食中加蔗糖后始发病外,余均在生后不久即发病,小肠黏膜活检组织学均正常,而相应双糖酶活性降低,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双糖酶活性均正常,吸收不良是由于Na -葡萄糖,Na -半乳糖载体蛋白先天缺乏所致,病儿果糖吸收良好。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尚有另两种类型,它们均属生理性缺乏范畴:①发育性乳糖酶缺乏,胎儿24周时乳糖酶活性仅为足月儿的30%,以后逐渐升高,至足月分娩时才发育较充分,因此早产儿乳糖酶活性低下,易发生乳糖耐受不良,②迟发性乳糖酶缺乏,一般婴儿哺乳期小肠上皮刷状缘乳糖酶活性充足,3~5岁后逐渐下降,部分儿童可引起乳糖酶缺乏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各种族间有差异,西,北欧人群中发生率较低约占l0%,东方人发生率较高,我国曾对225名5~7岁汉族儿童进行检测,结果乳糖吸收不良者占71.6%,引起乳糖不耐受者占20.5%。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及单糖吸收不良 临床较常见,因乳糖酶分布在小肠绒毛的顶端,凡能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刷状缘受损的疾病均可继发双糖酶缺乏,病变严重,广泛,也可影响单糖的吸收,例如急性肠炎(尤其累及小肠上部者,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第鞭毛虫感染等),慢性腹泻,蛋白-热卡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乳糜泻及小肠手术损伤等。
在空肠上部,乳糖酶主要存在于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刷状缘中,蔗糖酶在绒毛体部较丰富,而麦芽糖酶在肠道分布广泛,且含量最丰富,因此当小肠发生病损时乳糖酶最易受累,且恢复最慢,临床最常见;麦芽糖酶最不易受影响,蔗糖酶罕见单独发生缺乏,只在肠黏膜严重损伤时才引起活性下降,此时乳糖酶活性多早已受累,且常伴有单糖吸收障碍。
3.脂肪吸收不良 脂肪吸收不良又称脂肪泻,是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所致的综合征可在多种疾病中见到,如胰,肝,胆及肠道疾病,由于肠道病变引起的脂肪泻,多同时伴有其他多种营养素的吸收不良,称吸收不良综合征。
4.蛋白质吸收不良 蛋白质单独吸收不良,临床罕见,一般均在肠黏膜广泛受损害时发生,常与脂肪吸收不良同时伴发,吸收不良综合征有时更可伴蛋白质吸收不良,由肠黏膜渗出丢失,如牛奶或豆蛋白耐受不良,乳糜泻,蓝贾第鞭毛虫病,炎性肠病及肠淋巴管扩张症等均可发生蛋白质由肠道丢失,可通过测定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证实此蛋白存在于血浆,不能在肠道内被消化水解,因此当肠黏膜有蛋白渗出时,可在粪便中测到α1抗胰蛋白酶。
临床表现
1.吸收不良的共同临床表现
(1)腹泻常为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诉,由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肠道功能所致。糖类在结肠中发酵产生腹胀和食欲不振,水分吸收缓慢可致夜尿增多。常伴有腹部不适和肠鸣音活跃。腹痛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肠梗阻性病变或肠缺血者。
(2)体重减轻、乏力、水肿由于营养物质吸收不足及食欲不振,常表现为体重减轻或体重不增、倦怠、乏力。严重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表现为进行性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恶病质。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和不断地从肠腔丢失血浆蛋白质可引起低蛋白血症和周围性水肿。腹泻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病程迁延者常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及生长发育障碍。
(3)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的表现如铁、叶酸或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所致的贫血,脂肪吸收不良所致的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不良和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引起的出血倾向,长期维生素D、钙、镁缺乏引起的手足搐搦症,脂肪泻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慢性低钙血症可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吸收不良患者可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表现为夜盲症、皮肤粗糙及过度角化。
糖吸收不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引起原发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刷状缘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肠手术后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吸收不良。
糖吸收不良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糖耐受不良。其临床表现为患儿进食乳类食品后出现渗透性腹泻,为水样便,粪脂不增加,粪便酸臭,有泡沫,常有腹部不适、腹胀、排气增多的表现,严重者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旦停食乳类食品或除去不耐受的糖类,腹泻症状可迅速缓解,此为本病的特点之一。
检查
1.筛选试验
(1)粪便pH测定糖耐受不良儿新鲜粪便pH多<6,且经常低于5.5。
(2)粪便还原糖测定取新鲜粪便1份,加水2份混匀后离心,取上清液1ml,加入Clinitest试剂1片,通过与标准卡比色,获得还原糖浓度,≥0.5g/dl为阳性,新生儿>0.75g/dl为异常。上述上清液也可加斑氏(Benedict)液后加热,测还原糖。
由于蔗糖不是还原糖,需将1份粪便加2份1N的HCl,加热后取上清液,此时蔗糖已被水解为单糖,可按上述方法再测还原糖。由于未被吸收的蔗糖常在结肠内已被细菌分解为还原糖,因此实际上常不需先加HCl水解,但如加酸处理后,粪糖比未处理时显著增加。提示病儿有蔗糖吸收不良。
粪便中含有其他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可呈现假阳性。
2.糖-呼气试验
方法敏感、可靠、简便,且无创伤性,但需气相色谱仪测呼气中氢含量。人体本身不能产氢,呼气中氢乃由结肠内糖被细菌发酵所产生。正常人对绝大多数可吸收的糖类在到达结肠前可完全吸收,而肠道细菌发酵代谢未被吸收的糖类是人体呼气中氢气的惟一来源,利用这一原理可测定小肠对糖类的吸收不良。
摄入某种试验糖前后,测定呼气中的氢气或14CO2,摄入试验糖后,如呼气氢升高或呼气14CO2降低表示对该试验糖吸收不良。可在晚间禁食8~12小时后,测呼气氢作为基数,随即口服待测糖2g/kg,最多不超过50g。有人主张将剂量减至0.25~0.5g/kg,以减少诱发糖耐受不良症状。每隔半小时收集呼气测氢含量,共2~3小时。
3.小肠黏膜活检
可通过内镜或经口插入Crosby肠活检导管,负压切取薄层肠黏膜,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及直接测定各种双糖酶含量,尤其有利于先天性糖吸收不良的诊断。
4.右旋木糖吸收试验
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测定尿内木糖的排出量,可反映小肠的吸收功能。该试验对诊断小肠黏膜普遍性损害所致吸收不良的阳性率达70%以上;对胰腺疾病和仅累及回肠的疾病,木糖试验阳性;肾功能不全者或胃排空延迟者,可出现假阳性。方法:空腹服右旋木糖5g(溶于250ml水中),再饮水200~300ml,收集5h的尿,测定尿内木糖含量。正常值(1.51±0.21)g,如排出量为1~1.16g为可疑,<1g为异常。婴幼儿不易采集尿液,可测定1小时后血中木糖含量,如<200mg/L视为吸收不良。
5.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或Schilling试验
先肌内注射维生素B121mg,使体内库存饱和,然后口服60Co(钴)或57Co标记的维生素B122µg,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尿内放射性含量。正常人经尿排出量应大于口服量的8%~10%。低于此值为吸收不良,常见于回肠末端吸收不良或被切除后,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如盲襻综合征)及内因子缺乏所致恶性贫血等。
6.肠液检查
插管至十二指肠或空肠抽取肠液,做镜检或细菌培养;测定肠液中胰酶的活力以评价胰腺功能等。
7.汗氯测定
8.其他
如糖耐量试验,口服2g/kg受试糖后,如糖耐量曲线低平,提示存在吸收不良,但血糖可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需结合临床才有意义。用层析法可测定粪糖,并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糖,也有采用醋酸铅法测定粪便中乳糖,这些方法对诊断均有参考意义。
治疗
1.病因治疗
(1)停用不耐受的饮食如乳糖吸收不良者停止进食含乳糖的食物。
(2)补充缺乏的消化酶如乳糖吸收不良者用乳糖酶,胰腺功能不全者用胰酶。
(3)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肠炎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另可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病因除去后,症状多数可缓解。
2.营养治疗
原则上应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重症者往往厌食、消化吸收功能差,进食的食物和药物常完整地从粪便中排出。此时可先用肠道外营养,症状好转后可改为要素饮食口服,即应用易消化或已半消化的食物。如脂肪用中链三酰甘油,糖用麦芽糖糊精或葡萄糖制成,蛋白用水解蛋白或氨基酸制成。少量多餐,逐步递增,循序渐进。目前有不含乳糖的奶粉及水解蛋白要素饮食。
3.对症治疗
(1)补充必须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2)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